聯商網消息:在2016聯商網大會上,名創優品全球聯合創始人葉國富、樂城股份總經理王衛等高管大聲疾呼實體店應該做好自身,仍大有空間;其中王衛一句“90%的實體商業被10%的電商忽悠去做電商了”更引發深思;大會結束后,聯商網發起全行業大討論,探討“實體店是否該大力開拓全渠道銷售,還是要把實體店自身先做強?”。
一位電商領域的專家也向我們口述了他眼中的實體零售和互聯網全渠道。
實體零售目前受到的沖擊
傳統的實體零售目前來講分為:購物中心、百貨、生活賣場、超市這些業態,誰離用戶遠,誰離用戶近,其實很明顯。在這個階段,再去對比線上的部分帶給用戶的品類,最被沖擊到的品類是什么,其實很容易分辨。
線下最容易做的品類,是最有時效性的,基于你的商圈離用戶最近的這些。時效性不強的部分,可能用到信用擔保交易之類的,會是線上的主導品類。線上的產品為什么便宜,因為它供應鏈的加價部分全部去掉了,所以說服裝便宜,化妝品便宜,或者其他品類便宜。而且對這一部分品類的需求時效性并不那么的強。
我們消費頻次高的,基本都在超市、便利店等,這些地方為什么還沒有被互聯網沖擊的特別厲害,這說明我們線下人對這部分特別強。而且這部分的供應鏈也特別復雜,不是說整個破壞掉就可以的。所以我相信我們實體商業在這一部分的價值還是有的,但是互聯網已經來了,他還是要改變這一部分。
互聯網將如何改變供應鏈?
改變不是說直接破壞,而是把供應鏈變得更短,信息更透明。把原來的廠商、批發商、中間零售做打通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需要重新解構供應鏈,然后信息化的匹配,這個可能是我們實體零售商未來要應對的問題。
用戶、產品、場地,場地可能是倉儲、便利店、賣場、超市,但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是物流,是短物流還是干線物流,是快遞還是快送來跟顧客接觸,然后實現一個閉環。
如果是到店的話,就沒有短物流。但是電商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買和賣的線上電商,商務電子化會使把供應鏈的B2B從廠商、批發商到終端門店化的信息化和電商化實現貫通,再接下來的貫通就是到小店,賣場或者超市到達用戶做一個貫通。至于接下來是做一個宅配、還是隨機的物流、隨機的消費,這是要考慮的。
實體店的核心本質:產品、服務、創新
我們認清的一個核心的本質是:我們線下的店,輻射的就是我們這十幾萬二十萬的受眾,做零售做服務。產品+服務才是實體店的核心。而我們傳統的電商,像淘寶天貓,他是賣商品,只是實現了一個基本交易的部分。
我們現在的零售更多的還是要研究供給側方向的東西,我們很多同質化的東西很多都白熱化了,那能不能做深一度的挖掘?
我們的生活方式改變了,那我們的需求是不是變了?現在都是以商品為導向的,那是不是能以生活為導向的東西多一些?早餐需要啥?午餐需要啥?周末需要啥?商圈里的消費導向還是要研究的,如果廣泛意義上的東西差不多,能不能試一下,像樂購express,還是可以試一下的,讓大家對你更有信心,對你的價值更有認識,對品牌的向心力會更強,這都是試一試的價值。
我們零售消費總額每年增長10%,那這10%被誰搶走了?那可能是電商的運營能力好,或者產品或者價格好。因為現在線下實體的競爭已經白熱化了,已經沒有很大的空間,來做一個對用戶來說,顛覆性的改變。
增量消費和存量消費
現在實體店的運營還是要以流量運營為導向,一個便利店常規一天800單,那大賣場我們是可以估的,那我們要怎么樣增加到店的人,或者是實現到店客單增加,或者是增加到我們店的幾率。現在是搶存量消費的時候,我們增量每年都是固定的,不會有太多變化。
我們線下的零售店,賣場超市,都是基于供應鏈,基于以大賣場,便利店為入口,實現一千多個品類,甚至上萬個品類的入口消費,和天貓淘寶是一樣的,到門店做流量分發。流量是固定的,客單價是固定的,所以我們人效和空間坪效和時間效率都是固定的,做到極致都是一樣的。接下來我們面臨的無非是存量消費,存量消費是指一個家庭,一年一萬五的生活消費就是這么多,那我在哪里買,在物美還是永輝。可能會被互聯網搶走了一部分。
實體接下來要考慮的是用戶和品牌
我認為接下來值得考慮的是用戶的部分,他的消費習慣,品類,以及商業形態。然后再做新的,打造流量入口的第一,這樣在區域的商家內站住腳,這樣才能達到一個更高的市場份額和地位。
還有可以談的是品牌,看外婆家,品牌已經梯次化了。有的品牌好有的不好,但和其他同樣品牌對比,他品牌的吸附能力是很強的,實體店是基于地理位置,市口好坪效好。但是外婆家的地理位置是偏弱的,所以現在品牌IP化也是一個方向。就像兩個便利店,位置相當,你相似的情況下,可能就不是地理位置決定了,而是你品牌的效應。
如果這樣的話,他到底能給我提供什么價值?如果我的流量是基于我的價值,那我就有一部分的基本流量。流量帶來的轉化,轉化的坪效是多少。所以地理位置是相對的,而價值是主流的。
- 該帖于 2016/4/14 10:48: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