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話足月,好久不談。不覺間,這句話已成我行文的開題語,這不僅從側面映證了我忙碌的程度,也反映了我的一些怠惰心理,的確,之于筆耕一途著實有些怠惰了,而這不僅是因為懶,更是因為越發不敢下筆了。也許,當從事零售時間越長、扎根越深越能感悟此道的博大精深、敬畏之心也越來越強,著實不敢“童言無忌”了。但聯商網的這篇關于“新零售”的約稿不禁勾起了我的“筆癮”,面對時代的飛速發展、技術的日新月異,零售確實產生了諸多可喜變化,我也想通過此文闡述一下我認知的所謂“新零售”并復盤、總結最近的一些收獲與反思。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世間萬事萬物都是辯證而生的,無長即無短、無高則無矮、無難更無易…因此,有“新”則必有“舊”。既然我們稱如今的零售階段為“新零售”,那我們首先要弄明白與之相對的“舊零售”是怎樣的存在,我認為要弄明白這個概念,首先要弄明白“道”與“術”的區別:
對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是這樣認為的:“能道(描述)出來的那不是‘道’;能叫出名字或能為之命名的也就無延展空間了”,各行各業、萬事萬物都在“道”的范疇中,規律是道、規則是道、人心是道,但道究竟是什么卻無以名狀,究其原因是因為道一直在變但又一直不變;而“術”是什么?“術”是技巧,是策略,是戰術。因此,術是有形的,而道則是無形的;術為了結果而生,而道則是成就了結果;術有‘名’,而道無‘名’;術是外在的,道是本質的。因此,在我眼中,所謂“新、舊”一定是本質的變化,而不是外在的革新,所以,我眼中的新零售不在于技術而在于認識、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意識,唯有“道”的層面上產生革新,方可稱之為“新”,而當下我國零售界確實發生了一些可稱之為“新”的變化:
1、實體零售人“愛說話、敢說話了”
自今年參加了“聯商網大會”起,我不禁對零售會議有了不一樣的認知,之前參與的會大多是由互聯網行業發起主導的,即便探討零售那也只是浮于表面,連哄帶嚇的,每次都是“案例多多而金玉其外,拼的是演講技巧而不是真才實學”,因此我對會議大多是抵觸的。可當參與了本屆聯商網大會后有了不一樣的體驗,因為我發現我們實體零售人們也熱衷分享了,而且分享的真的是一些核心干貨,而不是遮遮掩掩,許多對政策的解讀、對數據的分析都一一列舉,毫無保留,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枝富博先生現場的那幾聲“哦、啊、哈”的大呼,在場的每一名聽眾都能感受到其激情與熱情,這著實讓我重新認識了零售與實體零售人們,這也讓我確信“新零售”的時代已然到來,因為敢于分享干貨代表著壁壘與門戶之見已開始破除,從區域化到全國化、全球化,從各自為戰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不是本質的變化那又是什么呢?
2、對于電商、對于沖擊更務實與淡定了
曾幾何時,實體零售一片風聲鶴唳,聞電商而膽寒,媒體大呼“閉店潮”來臨,好似明日即將哀鴻遍野;那時的零售人們既焦躁又彷徨,電商人們到處渲染著“不觸電就沒未來”的預言,O2O大行其道,每日的問候語已然變成“你O2O了沒”,好像不O2O就OUT了…也正在那時實體電商風起云涌,百家爭鳴,各路生肖輪番登場,你家投千萬,我家砸一億;你家組百人團隊,我家全民皆兵…一番“盛世”景象。后來,有位實體電商先驅者道出了其中關鍵:“我之所以觸電,全力去做,不是為了靠這做到多大、賺多錢,只是為了弄明白這到底能不能做大以及能做多大,以免再被電商們占了先機”。而實體電商們后來的發展,我想不必多說,業界自有公論,不必贅述。
而經歷了這些風雨之后,實體零售人們逐漸習得“防忽悠大法”精髓,不再焦躁與彷徨,變得更務實與淡定了,面對諸多新理論與模式都是淺嘗輒止而不再是盲目的大軍殺入;探索的步伐越發穩健,越發循序漸進。正所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因此,如今階段或可稱之為“新零售”矣。
3、技術的應用更為前驅、行業的融合愈發廣泛
曾經,零售與技術在大眾心中并無太多掛鉤;而如今,零售則與技術愈發息息相關;諸如VR、5D、智慧車場等各類前沿技術都會于賣場率先與消費者見面,許多技術展會亦從展館轉至賣場舉辦,這不僅表明了零售與技術的關系,更指明了未來零售的發展趨勢——技術、時尚、潮流最前沿,由此將掀起大眾對于零售認知的本質轉變;另一方面,由于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零售能夠真正自主傳播并成為信息中心與集散地,其看得見、摸得著的優質會員轉變為優質粉絲,由此實體賣場成就了真正的O2O閉環(OFFLINE TO OFFLINE),更使其成為了異業聯盟的中心,大量優質會員轉變成巨大的資源,可以這樣說,在不遠的將來,零售賣場的一大利潤貢獻點來源于廣告與異業,變化如斯,還不是“新零售”?
綜上所述,恕我斷言,新零售,真的來了。
- 該帖于 2016/10/8 9:02: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