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消息:書是一個標準化程度非常高的商品,只要有書名、作者、出版社,就可以買到相同的書籍,因此比較容易受到網購沖擊。
書店大規模的關店潮是從2011年開始的,當時,北京最大的書店第三極書局、深圳人文書店“風入松”相繼停業,三聯書店退出廣州,上海季風書店也在收縮網點。
行業一片哀嚎,有些書店調侃自己說,就讓我死在最后吧。事實上他們并沒有等死,都在變化,有的爭取政策支持,有的呼吁大眾關注。如今,它又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出現了。
以書為介的復合型業態
書,通過跨界融合煥發生機。總結起來有兩種形態,一種是“書店+”,一種是“+書”。
臺灣誠品書店是“書店+”最早的踐行者,誠品從臺北仁愛圓環一家專業人文藝術的書店開始,就一直在做“加法”,并且在加持了商業部分之后終結了長達15年的虧損。誠品書店加了文創類商品,加了誠品講堂,如今,部分誠品書店里面還有電影院和餐飲。
后來,合肥新華書店調改參考的就是誠品,也賣起了咖啡、玻璃工藝、數碼產品、陶瓷。位于上海福州路579號的大眾書局,也增設了咖啡區域。
睿意德的數據顯示,咖啡、美學/藝術/文創產品、餐廳/紅酒吧、3C數碼、展覽/影院/活動空間,是新型書店最傾向選擇的跨界業態。
不僅是書店在豐富“內容”變得多元化,其他的商業形態也在與“書”積極融合。
現在我們可以在很多地方接觸到書,咖啡店、服裝店、餐廳、機場,甚至是博物館、風景名勝區、醫院。增加了“書”之后,可以同時滿足消費者物質和精神多方面的訴求。
或許會有人認為,書店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書店了,書只是裝點門面的道具。但又有誰規定,只有100%賣書的才叫書店。
書店為商業體帶來人流
線下商業講求“人流、物流、財流”,書是一種特殊產品,它可以引流,也可以留人。
上海大悅城二期,就把6樓步梯口的位置留給了西西弗書店。因為書除了最基礎的學習功能外,還有消遣、使人安靜的作用。作為購物中心,書可以使人在商場里停留的時間變長,這就意味著他們在商場里消費的可能性會越大。
這也是為什么現在很多購物中心會不惜免租、貼補裝修引進書店的原因。
睿意德調查顯示,作為消費升級的產物之一,新型書店選址購物中心的占比高達56%,其次是街鋪/步行街與百貨商場。這三者占據了市場90%的份額。
就因為書的這種特點被成功激活,不僅書店活了,就連原來傳統的百貨店、購物中心也變得更豐富多彩了。當然,消費者的滿意度也就提高了。
目前,北、上、廣、深、蓉、漢、杭、寧這8個城市共有2781個書店品牌。書店的存在,也為這些城市增添了人文色彩。有的書店做成了文藝青年們爭相朝圣的城市地標,有的書店甚至成了這個城市的文化名片。
我們看到了書店在不斷拓展新思路,引領并創造新消費。
書店尚可如此,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去創新?
《厲玲半月談》
在百貨業,厲玲是一個符號,她擔任杭州大廈購物中心、銀泰百貨總經理的1993年-2004年,是中國百貨的黃金十年;后來去過深圳萬象城、北京華熙長安商業,2009年開始退休。時至今日,厲玲還是那么熱愛行業,做事純粹,說話犀利,自信、勤思、健朗。
她說被別人懷念是因為“沒有停止過思考”,她說自己屬于那個“頭腦清醒”的少數派,更可貴的是,她至今還保有老派匠人那種迷之社會責任感,在該享受天倫的年紀,愿意用振聾發聵的聲音為其熱愛的行業繼續發聲。
歷史需要傳承,思想需要激蕩。
聯商網和厲玲聯手推出“厲玲半月談”欄目,期待能給行業帶去更多不一樣的思考。
欄目組E-mail:[email protected]
更多信息,詳見厲玲專題:http://www.ntjiede.cn.cn/z/lilin/?SubId=1306
(來源:聯商網 陳肖麗 李燕君)
- 該帖于 2017/4/7 10:02: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