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問題一直是政府格外關注的問題,農貿市場作為市民的“菜籃子”供應處,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另一方面,利用好農貿市場也可以很好地解決再就業問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政府部門對于農貿市場的建設也越來越重視,近些年所頒布的政策法規也在逐步加強扶持力度。把財政補助納入扶持體系中,加大對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及著力打造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等的扶持力度。擴大產業化發展項目實行“先建后補”的范圍,提高財政補助資金的使用效果和扶持環節以及項目的精準性,這也調動了更多社會力量對這項惠民工程的關注度。
而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辦法》不僅明確了地方政府在這項工程上的主體責任以及強化地方事權的靈活性,同時也再一次強調了國家對“菜籃子”惠民工程的重視程度,以市長考評直接對接農貿市場建設,這也充分顯示了國家在民生工程建設方針上的魄力和決心。從“人民美好生活”到“十二五”發展規劃中的智慧城市建設,政府在逐步加大對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社區菜場、農村物流設施等公益性較強的流通設施支持力度。
為建設智慧城市,智慧農貿的建設迫在眉睫。
智慧農貿市場建設的核心要素是數據,運用大數據手段,主動抓取居民消費數據,分析家庭消費能力和水平,通過監測數據變化,為居民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通過優化、改造農產品流通渠道和流通方式,建立可追溯的農產品質量信息管理體系,最終解決食物安全問題。商品信息與價格清晰透明,商戶信息一覽無余,讓消費者真正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