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業攜手服飾業整體突圍
來源:
聯商網
2004-04-06 15:23
鑒于此,中國百貨商業協會于日前主辦了第二屆中國百貨業高峰論壇,為雙方建立一個面對面的機會。其中特別推出的由《中國服飾報》和百貨商業協會聯合主辦的“服飾業與百貨業高層對話”更是論壇的一大亮點。
現狀:“群雄割據”演“商戰”
作為服飾業的代表之一的著名品牌專家,皮爾·卡丹中國區銷售代理人楊仲偉指出,站在服飾業的角度看,中國今天的百貨業仍處在“春秋戰國”時期,眾多的百貨公司靠惡性的降價而非品牌優勢來彼此廝殺。不同于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百貨業“品牌買斷”、現代化的經營模式,中國百貨業目前的通病是“千店一面”,仍處在“一個商業中心”的“馬車式城市格局”下。如此一來,眾多百貨公司擠在狹小的空間里,惡性殺價,競相打價格戰。諸如各大百貨公司熱衷于促銷“買100送100”、“買150返100”的活動隨處可見。事實上,商家僅僅靠所謂的“活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稱為“自殺”。他認為,百貨公司要做大做強本無可厚非,但不考慮綜合因素,盲目打折促銷是不可行的。另外,與之相關聯,在服飾業普遍“微利”甚至“零利潤”的情況下,其自身也不會有多大發展。
他認為,我國百貨業目前的這種業態還處在西方國家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水平。而現在的西方國家,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經過充分競爭階段,資本的聚集已經使百貨業進入寡頭狀態,這種差距十分明顯。另外,中國百貨業習慣于“單打獨斗”,缺少較好的行業發展的整體平臺。在歐洲一些國家,百貨公司聯合起來每三個月定一次價,期間價格不再變動。到季末商品銷路下降了,再決定調價,這已成為法律規定。或許這些都可以為我國百貨業所借鑒。
破題:市場認知是關鍵
有專家指出,市場經濟中,市場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作為市場主體的個體企業,要想求生存、謀發展,就必須對市場有正確的認知,并按市場規則行事。百貨業和服飾業亦是如此。
賽特購物中心的掌門人池洋表示,現在很多企業認為自己是在市場經濟中進行的市場細分,而實際上企業的本質仍是延續著計劃經濟的思想,所以說,市場才是最重要的。對于百貨公司而言,如果能真正對市場所需商品細分清楚,是很有意的。在必需品的消費中,價格往往是首要決定因素,但對于奢侈品的消費,價格的差異則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商品的品質。
他進而說,成功的品牌要有超過30年的歷史。品牌就意味著市場,普通的西裝與鱷魚在做工、面料上的差異并不明顯,但鱷魚的價值是我們肉眼所看不到的,它的價值所在就是他的品牌。而我國的服飾業要想有更大的發展,就必須考慮市場的購買力,必須認識到市場的差異,否則品牌的推廣會受到限制。
發展:解決問題在“題外”
有專家認為,一個國家百貨業、品牌的發展總是與它的綜合國力相適應,并受其影響和制約。總是先出現城市規劃和生活方式的大問題,再出現商業形態等小問題,城市的現代化又會影響到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業界的發展形態等方方面面。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秘書長楚修齊表示,如何實現傳統百貨業向現代百貨業飛躍,決定著百貨業的未來。從國際視野看,服飾業最終完全占據百貨公司是大勢所趨。而服飾業未來的發展,必然要求有良好的資本為它注入新鮮的血液,同時要突破制度上的限制,對原創品牌加強保護;百貨業的發展則更加需要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
業內人士認為,無論是百貨業還是服飾業,今天面臨的最大問題憑自身的力量已難以解決。當前困擾服飾業的最大問題就是“通道”問題,而目前的“通道”還停留在“封建的關系經濟”時代。關系經濟加大了市場準入的難度,從而導致交易成本的升高,解決它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
對此,流通領域的專家黃國雄教授指出,從服飾業看,生產領域所占的時間只有5%,其它時間均在流通領域。因此,如何充分發揮流通領域的作用,對整個服飾業的效益有相當大的影響。百貨業和服飾業的“共贏”就意味著對市場負責,享受市場帶來的各種利益,既要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又要保護經營者和生產者的利益。所以,雙方需要的也是照顧彼此的利益,互為整體、互相支持,以求達到真正的“共贏”。(來源: 中華工商時報)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