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食品進超市的喜與憂
來源:
聯商網
2004-12-01 11:04
日歷翻到2004年,我市的陽光超市、聯華超市也紛紛開設生鮮區,令許多市民排成長隊搶購。據了解,有的豬肉柜平均日營業額1000元左右,有的烤雞柜一天賣了800只烤雞,有的蔬菜柜日經營額也有800-1000元。超市生鮮區展示著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發展后勁。
據記者了解,超市迅速吸引市民“菜籃子”,有兩個關鍵的因素:價格低、服務好。據調查,各大超市經營的生豬肉品種平均比農貿市場低了2-3元/500克;鮮雞蛋促銷價2元/500克,比市面上便宜近1元/500克,即便是平時也要便宜0.2-0.5元/500克;蔬菜價格也幾乎和農貿市場里不相上下。同等質量比價格,同等價格比服務,超市的服務比農貿市場明顯高出幾個檔次。首先購物環境好,明碼標價,稱秤規矩;其次服務規范,“顧客是上帝”,同樣體現在超市生鮮區,聯華超市就把“不得與顧客爭吵”作為經營者入場的要求寫入合同內容;再次是超市購物信譽高,消費者有不滿可投訴,出質量、斤兩問題可索賠。
超市的“低價位、服務好”策略吸引了老老少少、高中低不同消費層次的人群前來購買,特別是方便了上班族,下班時帶幾個凈菜、熟菜回家,既經濟實惠,又省時省心。農工商超市高郵店長陳壽云經理認為,生鮮食品進超市是符合市場需求的。在外地,人們進超市買“中飯菜”越來越普遍。高郵生鮮農產品進超市,體現了高郵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超市的經營成本明擺著高于農貿市場,為什么生鮮區價位反而普遍低于農貿市場?對此,聯華超市的葛軍總經理等市場經營者均坦言,生鮮區經營其實幾乎無利可圖,他們的目的是完善超市服務功能,積聚人氣,帶動其他消費。顯然這個目的達到了。為壯大人氣,最近,我市其他一些規模較大的超市也欲跟進,拓展生鮮區銷售。
從國外經驗看,農產品全面進入超市,美國用了60年,歐洲用了40多年,而中國超市業態出現也僅十多年歷史,生鮮區更是超市里的新生事物。雖然眾多超市經營者都認為生鮮農產品進超市是大勢所趨,但我市商業競爭中一涌而上又一涌而下的事發生過太多,我們在對生鮮區進超市大聲叫好的同時,也必須注意潛在的問題。
第一,質量安全。目前,生鮮區處于微利或無利時代。據工商部門檢查,個別超市或個別承租柜臺者為牟取利潤,置食品質量安全于不顧,存在摻雜使假、偷換食品標簽等不良行為。食品安全,人命關天。生鮮農產品沒有明顯的生產保質期,這就需要工商部門加大監督、查處力度,同時更需要超市經營者從消費者長遠利益、整體利益出發考慮問題,嚴格自律。
第二,經營理念。目前已有跡象表明,并非每家超市生鮮區都紅火,同一超市里也并非每個生鮮品種銷售都火爆。一些經營者總結認為,生鮮區經營要有自己的思路,形成自己的特色,盲目跟進很可能自陷泥沼。
第三,政策傾斜。超市拓展生鮮區經營既適應了市場需求,也為政府“菜籃子”工程分挑重擔,他們渴盼政府在稅收等方面予以政策傾斜。例如:生鮮經營屬微利品種,而超市的經營成本高于農貿市場,農貿市場只交固定稅,而生鮮超市還要交銷售稅;在食品質量安全準入方面,農貿市場能得到購買速測靈、速測儀等質量安全檢測設備的補助,而超市則要自掏腰包。
第四,農副產品進超市已是大勢所趨,在農貿市場,一些小刀手嘆息今年有一半甚至更多生意被超市“搶”走了。隨著超市生鮮區越做越大,我市大大小小的農貿市場及眾多小攤販的出路何在,恐怕也要提前作些思考。
(今日高郵)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