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調查:超市生鮮成食品安全重災區?
來源:
聯商網
2004-12-13 14:43
此次超市食品安全調查由國家商務部委托中國連鎖經營協會進行,調查于今年8月份開始,分別采取抽樣調查、現場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抽查了外資、內資30多家大型零售企業,另有1000名消費者協助調查。
調查報告顯示,與其他渠道相比,連鎖超市尚屬食品銷售比較安全的通道。為了加強對零售食品銷售終端的監管,我國有關行業標準的制定工作已于日前正式啟動,超市食品安全問題有望得到解決。
食品銷售在超市中牙牙學語
近年來,許多連鎖超市和大賣場逐漸取代了傳統的集貿市場,成為城市家庭采購食品的主要渠道。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郭戈平會長介紹,與國外零售業相比,我國連鎖超市的食品銷售還剛剛進入“成長期”。
據調查,目前有70%左右的蔬菜、水產品、肉類、家禽集中在農貿市場銷售,但正在加速向超市銷售轉變。而在包裝產品銷售方面,超市則遠遠領先于農貿市場、食品商場等其他渠道,目前有70%的包裝食品在超市銷售。郭戈平會長認為,超市作為零售終端,將成為最主要的食品銷售渠道,食品銷售在連鎖超市的商品和利潤結構中的比重也將大大增加。
一份報告顯示食品安全隱憂
《超市食品安全現狀調查報告》顯示,目前的食品安全問題幾乎涵蓋所有的食品大類。其中,蔬菜類食品,特別是綠葉菜食品,問題主要集中于農藥及化學藥劑過量使用與不當使用,導致蔬菜進入食用階段農藥殘留量超標,嚴重影響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鮮肉食品的問題在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牲畜在飼養過程中被喂食各種化學激素,導致肉類食品中化學激素過量,從而對人體產生危害。二是注水肉。三是長時間沒有銷售掉的肉類食品,一些經營者為避免損失,對這些肉進行再加工,進行銷售。
禽類食品安全問題一般會產生于生產、流通與加工各個環節,而生產環節問題主要表現在加工環境和加工手段引發食品安全問題。一些屠宰企業和大部分的個體戶生產環境極差,缺乏必要的加工設備。
低成本擴張加速食品變質
調查顯示,部分超市為達到低成本擴張,在設備上縮減開支,對食品安全相關設施投入不足,造成冷凍食品的冷庫建設與冷柜條件達不到規定標準、一些超市冷柜最高層達不到商品冷藏的溫度要求,同時在衛生用具及消毒洗液方面的投入也不足,從而導致生鮮食品安全問題十分突出。據介紹,許多超市因為競爭激烈而上馬生鮮產品,但實際情況很可能是負債經營。以速凍和保鮮食品為例,一般賣場都使用大功率、耗電量大的速凍冷藏柜,一臺功率為5匹的冷藏柜一天的耗電量平均在100度電左右,按照本市商業電價每度0.67元計算,一天的電費為67元,十臺就是670元,即使不考慮其他費用,也需要相當大的銷量,才能保證毛利與成本持平。至于解決虧損的辦法,一般都是將不夠新鮮,但是未過保質期的食品做成熟食再次銷售。
揭示標準缺失深層原因
據郭戈平會長介紹,目前國內超市在進行食品采購和銷售時,至今尚沒有一個針對超市行業食品安全的行業標準。由于針對性不足,缺乏對購物環境和生鮮產品經營等方面的具體規范,許多超市在實際操作時常打“擦邊球”,最終導致超市衛生條件參差不齊,食品安全質量下降,添加劑、農藥殘留等問題頻頻出現。
據了解,食品采購和生鮮產品管理是超市經營的兩大難點,也是食品安全事故的“高發區”。郭戈平會長說,從超市采購食品的供應渠道來看,一般大型超市都有自己的農副產品生產及采購基地,一些中型超市則通過與農戶直接簽署供銷合同來保證自己的貨源,但這兩種采購渠道所花費的成本相對要高一些。因此,目前大部分超市,特別是中小型超市都直接到當地的農貿市場去采購,而且隨機性極強,造成所采購的食品,尤其是生鮮食品的品質不穩定,質量也難以保證。
據郭戈平會長透露,為了加強對零售食品銷售終端的監管,包括《超市購物環境標準》、《超市經營農產品標準》、《零售商食品采購標準》等在內的一系列行業標準的制定工作已于日前正式啟動。即將出臺的新標準將分別對超市的購物環境、食品采購、食品存放和陳列、生鮮產品運營以及過期食品處理等方面做出規范。新標準實施后,目前超市食品標準化工作中存在的標準總體水平偏低、重要標準短缺、部分標準實施狀況較差等問題有望得到明顯改善。同時,新標準的實施還可以提高超市食品采購及銷售的門檻,徹底淘汰一些不規范的小型超市,有利于促進行業的重新整合。
作為消費者購買食品的主要渠道,超市所銷售食品的安全程度不僅關系到超市的經營管理和今后的發展方向,更直接關系到廣大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為此,包括家樂福、沃爾瑪等在內的39家超市于日前聯合發表了《超市食品安全宣言》,內容涉及提供安全消費場所、嚴格食品市場準入制度、倡導公平誠信 、開展公平競爭、開展食品安全論壇等七個方面。
(今晚報)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