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超市:中國突圍戰
來源:
聯商網
2004-12-30 10:32
錯位經營
所謂生鮮食品超市,其經營生鮮產品的面積應超過50%。胡文章認為,早先發展起來的標準超市,由于受到近兩年大賣場和便利店的擠壓,必須尋求錯位經營,發展生鮮食品超市將成為零售業連鎖經營下一輪爭奪的熱點。
近年來,各地政府都在推進“農改超”(農貿市場改超市)工程,上海也不例外。目前,聯華、華聯、農工商等超市在滬上均有生鮮食品超市,但是總店數并未超過10家。在其他城市,“農改超”工作也遭遇各種發展“瓶頸”,生鮮超市數量有限。
事實上,國際零售巨頭早就將“生鮮超市”的概念引入中國大陸。早在1999年,臺灣地區統一集團就將“法寶”生鮮食品超市開到大陸。而法國家樂福旗下的“冠軍”生鮮超市,也早就落戶北京,家樂福中國區商品部總經理貝多拉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冠軍”超市先在北京進行概念培養,時機一旦成熟,將向其他城市迅速拓展。生鮮超市有可能繼大賣場之后,成為國際零售巨頭的又一種領跑業態。
聯華超市(0980.HK)總經辦副主任孫明說,位于長寧區的一家聯華超市一個月前調整為生鮮食品超市,開業當天銷售額超過10萬元,銷售業績遠遠超過調整之前,也勝過未經調整的其他超市。
生鮮供應鏈暢通需高成本支持
聯華認為發展生鮮超市不僅是順應政府的要求,也是公司超市業務在便利店和大賣場夾擊下的突圍方向。聯華超市在2002年7月推出第一家生鮮超市時,對外宣布要陸續開出300家,但到目前為止仍只有4家。為何這一業態難以推進呢?
胡文章認為,成本太高、利潤太薄是該業態難以推進的最大原因。生鮮食品保鮮期短、損耗大,毛利率普遍較低。但是,與現代化管理配置相適應的電腦、軟件系統、保鮮設備、生鮮物流等硬件投入非常大。生鮮超市比起普通的標準超市,設備成本提高60%,日常成本提高5%。這是目前生鮮超市經營者面臨的最大難題。
此外,大多數連鎖超市一直以來都沒有下決心建立以自己為主體的生鮮食品供應鏈,而是大多將業務包給供應商經營。由于有了這道中間環節,超市內生鮮食品的價格就比不過農貿市場,在新鮮度、品種、數量上也不如農貿市場。一般每天配送一次,也造成了較大的損耗,抬高了成本。
百聯集團總裁王宗南認為,經營好生鮮超市,是標超轉型的一個突破。企業關鍵要適應生鮮經營過程中的各項管理,保證資源供應,真正形成生鮮供應鏈。
隨著各地政府對“農改超”工作的推進,對生鮮超市經營者的優惠政策不斷出臺,各大超市已開始在生鮮超市發展上暗暗較勁。
(北京青年報)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