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生鮮專賣店生存現(xiàn)狀堪憂
來源:
聯(lián)商網
2005-01-19 10:41
生鮮專賣店紛紛關停
轉去年初,20家“菜博士”生鮮超市閉門歇業(yè),有關生鮮專賣店何去何從的話題一時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熱鬧一時的生鮮專賣開店熱疲態(tài)漸顯。之后是浙大綠色蔬菜專賣店也難耐寂寞,最后轉讓了事。10月1日,在杭州經營了1年多的福建綠葉生鮮超市鎩羽而歸,徹底關門歇業(yè),產業(yè)全部轉讓給一家意大利依邦超市。總經理劉加勤說,超市共虧損400萬元,再無力支撐。就是以生鮮經營為特色的解百超市,曾一口氣開了兩家“農改超”,結果去年也以轉讓股份的形式被世紀聯(lián)華兼并。
經營成本居高不下
據不少經營面積上萬平方米的大型超市管理人員反映,大超市經營生鮮商品都存在利潤很薄或不賺錢的現(xiàn)實狀況,規(guī)模小、網點散的小型生鮮專賣店經營難度可想而知。蔬菜、水產等生鮮商品儲運困難、易變質,損耗比重較大,大超市尚有物流配送優(yōu)勢,賣生鮮商品可吸引人氣,帶動其他商品銷售,而專賣店規(guī)模小、運作成本高,經營難度可想而知。“菜博士”經營者估算,開業(yè)以來虧損200萬元,每天葉菜賣不完就要爛掉倒掉,加上運輸配送,損耗率低則10%,高則25%。中超海鮮超市經營者給記者算了筆賬,數(shù)十平方米門店的場地年租費就是8萬元,大功率的制冰機、冷柜一天的電費就是400多元,加上人工、成本費用,一天要有6000元的營業(yè)額才能保本。這個經營成本是菜場普通水產攤位所不可比擬的。
消費習慣還未形成
記者詢問幾位進入東山農貿市場的顧客:喜歡在菜場攤位買菜還是到專賣店買?多數(shù)人表示基本上在攤位上買,價格差別是主要因素。盡管大家知道專賣店的商品質量更可靠,檔次更高,但經營成本的不一樣造成的價格差也成為限制普通消費者進入專賣店的“門檻”。也有的消費者反映,專賣店的蔬菜往往沒有菜場新鮮。由于專賣店多數(shù)還沒有形成規(guī)模經營,配送環(huán)節(jié)多,經營上沒有個體攤位靈活、方便。加上消費群體有限,蔬菜賣得少周轉不快,更容易造成損耗、變質,形成“惡性循環(huán)”。
財政獎勵“扶一把”
近日我市出臺的財政扶持政策對“菜籃子”專賣店可謂是“及時雨”。每家連鎖門店有望獲得1萬元至1.5萬元的獎勵。不過錢要花在刀刃上,對專賣店的獎勵條件也有嚴格限定。要求已開設5家以上連鎖門店、門店營業(yè)場地面積不少于30平方米,經營的所有商品應通過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及名特優(yōu)產品的認定等。市貿易局副食品處介紹,目前符合上述條件的只有“聯(lián)合康康”、“祖名”等寥寥幾家。
“放心菜”、“綠色工程”已成為大家越來越關注的話題。業(yè)內人士分析,做大規(guī)模、發(fā)展連鎖是生鮮專賣店立足市場的基礎,這樣一方面能打響品牌,一方面也攤低了成本。如“聯(lián)合康康”去年已有36家門店,今年計劃開出60家,成為生鮮專賣店的領頭羊。財政獎勵政策的出臺,對希望擴大經營、發(fā)展連鎖的“菜籃子”經營者來說,無疑是增添了動力。
(杭州日報 郭峰)
發(fā)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