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生:現代流通業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的助力
(張廣生,上海市流通經濟研究所終身名譽所長、研究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村發生了根本變化,農產品市場化程度有了顯著提高,農民可以向城市自由流動,農村發展多種經營走城市化的道路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是,因為我國農業產業化程度還大大落后于發達國家,多數農民的生活仍然沒有擺脫“貧困”,城鄉差距有繼續擴大的趨勢。現在從中央到地方都在關心“三農”問題,尋求解決方案。要徹底解決“三農”問題,黨中央、國務院采取了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新農村建設等很多有效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不久前,黨中央又提出發展現代農業的定位,即要求改變農業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用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和文化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促使農業和農村擺脫傳統,走向現代。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流通產業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一,小商小販是幾千年小農經濟的產物,傳統商業束縛了農業現代化
漫長的封建社會和連年的戰亂、災荒造就了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模式。地區分割、信息不暢、土地資源分散、水利資源利用落后、機械化水平低,再加上農民的科技教育投入嚴重不足,農業靠天吃飯的格局始終沒能改變。在中國的歷史上,也不乏有識之士,力圖改變這一現狀,但是均未徹底解決問題。例如: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土地革命等等都屬驚天動地之舉,但到后來也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農村落后、農民貧困的局面。幾千年來,雖然人類社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國經過改革開放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農民的收入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這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與農村的商業形態不無關系。小商小販是基于小農經濟條件下而產生的流通業態,小商小販適應了小農經濟的運作方式,但是,小商小販又阻滯了我國農業經濟產業化的步伐。
幾千年來,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中國農村,形成了與其相適應的商業形態。類似“林家鋪子”式的綜合經營的小店鋪,成了20世紀30年代以前,中國商業業態的主流。在農村、小城鎮,則還以走街串巷的“貨郎擔”,流動攤販來補充商業網點的不足。每逢初一、十五農民能參加城鎮的“廟會”,“趕集”對農民來說就是大型的商業活動了。商業的發展,脫離不了產生它的經濟基礎,小農經濟是產生小商小販的經濟基礎,生產力的基礎。除此之外,還有幾千年來,我國的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的“重工抑商、重農抑商”思想,阻礙了商業的發展,特別是現代商業的發展。
傳統的小商業,在信息化的21世紀,無法完成時代賦予的推動現代化農村實現農業產業化的宏偉目標。商業的運行方式會直接影響與他同在的經濟運行效率。因為,商業運行模式,不僅會帶來信息流、資金流、物資流、人才流的流動,更會帶來這些流動方式的變化。恰恰是這種變化會引起農業生產方式的變化,農業產業鏈的變化。現代新農村的建設,必須率先考慮改革農村商業的運行模式。
長期以來,農村的改革和發展與流通業的改革和發展沒有很好配套,沒有人認真地研究農業產業與流通產業的內在聯系。歷史上,我國雖然搞過農業合作化運動,也搞過農村供銷合作社,當時力圖通過供銷社來解決合作化后的農村產、供、銷問題。但是,在計劃經濟下,大流通,沒有大市場是一事無成的,行不通的。
二,大商業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大動脈,建設現代化的農村必須要引進大流通
20世紀初,歐洲在工業化的帶動下,出現了百貨商店,流通業態組織形式出現了大的飛躍,反過來又促進了工業產業結構的大調整、大發展。這種百貨業態到20世紀20年代才剛剛傳入我國,當時對推動我國民族資本的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20世紀60年代,美國、日本、歐洲先后出現了連鎖商業經營業態,超市、便利店、大賣場,連鎖商業的出現不僅給消費者帶來方便,更推動了信息產業、冷藏保鮮業、物流配送業、食品加工等行業的快速發展。20世紀70年代更有大型購物中心出現,商業的綜合配套、服務功能空前完善,不僅改變了大、中、小城市的生態環境,而且也創造了一系列新的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加工工業、房地產業也得到迅速提升。因而,現代流通業,為城市提供了大量新的就業崗位,為城市居民生活改善奠定了基礎。
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城市建設迅速發展,城市居民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促使農民大量進城,尋找就業機會,我國出現了農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轉移的移民潮。當然,這也是增加收入,改善農民生活的必經之路。但是,這僅僅是給農村減壓,并沒有幫助農村換血,并沒有從根本之處改變農村產業單一、農業落后的狀態,更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民貧窮的困境。
像上海這樣的大型城市,近年來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實現第二產業向郊區梯度轉移,把農村人口,向小城鎮集聚,實現農業人口城市化的措施,徹底改變了上海郊區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目前從全國來看,具備上海市這樣條件的地區并不多,也不可能讓所有的農村變成城市,讓所有的農民變成城市居民。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必須采取鼓勵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多元化,加快農村產業升級的步伐。農產品產業升級,首先就遇到產成品的市場出路問題,這項任務很自然的就落到了現代流通產業的身上。迫切需要解決現代流通產業與現代大農業實現產業配套,形成第一、第三產業對接,促使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在農村配套成龍,協調發展。
當今世界,開放市場,推進國際化合作和交流,共享資源和科技成果,依靠的是大市場、大貿易、大流通。農副產品,如:棉花、玉米、大豆、水產品、水果、鮮花、生豬、禽、蛋等都是國際貿易中的骨干產品。不少農產品還成為大宗交易的對象,有的產品還能進入期貨交易所,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實現套期保值,鎖定價格,維護了農業產品生產者的權益。現代商業、流通產業的發展,給農業產品創造了市場機會,但同時也要求農產品必須規格化、標準化,農業產業必須高度的組織化。
三,現代流通產業以信息、科技為支撐,成為農業產業化的強大推動力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什么樣的流通業態,就會產生什么樣的生產方式。現代化的農業,為了實現市場配置農副產品資源,市場決定價格,市場形成物資流動的方向和形態。就必須依賴現代大流通、大市場、大商業。
現代流通產業是以連鎖商業為代表,大量應用信息技術、實現管理的現代化;應用高科技手段,實現農產品保鮮、保質、保值;應用現代物流技術,完成農副產品的集散,節約社會成本,提高運營效率。現代流通產業面對大市場,在需求不斷提升,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必須要求農產品實現標準化、規格化,這就要求農業技術和生產方式要由過去的小農經營的方式改革成高度組織化的現代化的農業大生產。
上世紀80年代末,我第一次去日本考察東京水產、蔬果批發市場時,看到清晨的東京中央批發市場,來自四面八方的水產品、蔬菜、水果都是按照不同的品質、規格、品牌分別排列整齊的推進拍賣廳,轉眼之間就在激烈的競價中物歸新主了。交易是在極其短暫的時間內完成的,效率非常高,但是,產品的組織確實是在漫長的歲月中形成的。當我到東京郊區農家考察時才恍然大悟,那時,日本人生產蔬菜、水果大多采用大棚技術,種子經過嚴格的篩選、培育,秧苗從培養基移栽到生產基后,就嚴格控制溫度、濕度、光照和營養,從而控制花期,控制蔬果的成長期。因此,他們能培育出長、短、粗、細、外形、規格基本統一的黃瓜、西紅柿、番茄、辣椒。從而,選擇市場最受歡迎的規格,申請品牌、商標,裝箱、上市,當然會賣個好價錢了。購銷商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負責技術指導,營銷管理。
上世紀90年代,我去荷蘭考察花卉市場。大家都知道荷蘭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市場集散地,最大的花卉生產國,最大的花卉供應商。在花卉拍賣市場,有拍賣廳,花卉加工、整理廳。荷蘭式的拍賣不同于日本,報價是由高向低,花卉樣品裝載在一列列陳列車上,從拍賣臺前走過。很快就被歐、美、日本、東南亞等國的商人購買,標上送往目的地的標簽,分發全球。這是什么樣的效率啊!沒有現代化的流通產業支撐是不可能的。當我去花卉生產基地參觀時,更令我驚嘆不已。那里簡直不像是農村,是地地道道高檔居住區伴隨著生產花卉的加工廠。生產花卉的流程,一切都是在人的科學控制下進行。包括開花時間、花的顏色、花莖的長度、甚至花粉是否脫落等都通過科技加以控制。我問過幾位花農,他們大多都受過很好的教育,多數是大學本科、研究生,可見荷蘭花農的基本隊伍素質如此之高。花農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更是勿須質疑,創造性的工作和色彩繽紛的生活氛圍,其質量比城市更上一層。
類似的情況在我國也已經開始出現。今年5月10日,中央電視臺為山東壽光“國際蔬菜節”舉辦了一臺特別節目,介紹壽光新農村建設,農民過上了快樂、幸福、和諧、美滿的生活情景。2000年,我曾經到壽光去學習、考察,了解到壽光“中國蔬菜之鄉”始建于1984年3月。當初僅17戶農民組織起來,利用土胚玻璃暖棚,土法上馬,搞溫室蔬菜。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整個壽光地區,溫室蔬菜已經遍及千家萬戶。汽車開進去,一望無際到處都是“土胚玻璃暖棚”,情景無比壯觀。壽光地區經濟繁榮的秘訣是什么?我認為,得益于1984年3月,17戶農民創建的“壽光蔬菜批發市場有限公司”。該公司,先后在國家開通的蔬菜運輸綠色通道中,實現了“買全國,賣全國”的大流通,搭建了10萬平方米的批發市場交易平臺,設有冷凍、倉儲、市場管理、信息網絡、交易結算等服務體系,同時還設有農副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實行客戶會員制,帶動了當地農民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熱情,建設了規模達600萬畝的蔬菜大棚,形成蔬菜供應鏈的源頭,形成我國蔬菜生產、供應的重要產業基地。今天,人們都公認壽光是中國的“蔬菜之鄉”,以壽光為源頭,形成的采購鏈、批發鏈、運輸鏈、服務鏈、加工鏈、科研鏈、冷藏鏈、種植鏈、養殖鏈等現代大市場、大商業、大流通造就了壽光的蔬菜大產業,造就了壽光的現代新農村。壽光人并沒有滿足,2003年又建設了拍賣中心,有2.7萬平方米的理貨大廳,兩個430平方米的電子拍賣大廳,采用荷蘭式電子鐘拍賣系統,這還是國內第一家蔬菜電子拍賣市場。現在,壽光的蔬菜品種不斷改良,從以色列、瑞士等30多個國家引進種子,實行科學種田,標準化生產,培育出無公害新鮮蔬菜、加工成凍干蔬菜,不僅供應全國,而且出口香港、日本、俄羅斯。
推動農業產業化,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工作,必須不斷堅持,才能取得成效。記得,在1998年,我和聯華超市集團的領導到吉林省發展農副產品生產基地時遇到的情況。我們一行受到吉林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長春市、吉林市的領導也非常支持,上海采購團一下子就訂購了500個品種,包括蘑菇、木耳、玉米、大豆等農副產品和山珍、土特產品。吉林的農副產品進入聯華超市,就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產品采購鏈和供應鏈,為吉林的農副產品找到了一個進入主流市場的端口。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吉林的農產品開始由粗加工向進一步深加工轉化,生產的農產品,由粗放型開始向標準化、規格化方向轉化。有的專家曾測算,農副產品每經過一道加工,其價值就會提升八倍。吉林選擇上海的聯華超市作為進入現代流通業的一個渠道是十分聰明的舉措。吉林的農產品,通過上海這個現代流通業的平臺,可以把吉林的農產品輸往全國。
把農民組織起來,推進農業產業化,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也不可能僅靠行政推動就能完成的。我認為,依靠大市場,利用服務業配套,形成產業鏈,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共同推動,才能形成真正的合力。
(聯商網現場報道)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