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春華:購物廣場及商超的10年史
來源:
聯商網
2007-08-19 20:05

圖為歐盟歐洲工商業經濟聯合會特聘專家 戴春華
在此非常感謝中國商業聯合會,受大會組委會的邀請,來回顧一下十年整個行業的發展。大會給我這個題目不是很好講,我是從96年加入現代零售行業的一個人士,十年來參與了零售業的發展和變革。作為業內人士今天有點感悟,和在座的企業家同仁們分享。昨天參加了商業地產會,有很多同行不說官話,不說假話,今天講的都是實話和真話。我是來自于百川道咨詢首席顧問。是01年成立的以終端咨詢為主的公司。
今天,我講的題目做了稍稍的延伸,我們是本土零售業及商超10年史。我們為什么要在幾百年的零售業里回顧這十年,因為96年的發展,這十年是分水嶺。在96年進入到中國,以中超業態開始起,中國的零售業開始了一場前所未有、影響深遠的商業變革。這種變革不僅影響到零售業界的企業,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變革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所以,綜觀十年發展史,中國零售業分為:普通消費者零售領域和時尚消費者零售領域。我們覺得購物廣場7-11、家電、電材屬于普通銷售領域,我們認為服裝、鞋、珠寶、家居屬于時尚消費者零售領域。兩大領域是不同的游戲規則和價值觀,以及操作系統有很大的分別。
本土企業在規模和成長上還是值得肯定的。我們從96年開始到今天,是建國不可比擬的。格局從沿海到內陸,從一線城市到二三線城市。同時,外資企業,各種業態十年間幾乎在一夜之間進入中國。這是和國外的零售業發展史不一樣的。沃爾瑪在美國發展30年,歐迪在歐洲發展30年。但是在我國是一夜之間進入的。這是不是意味著中國的零售業的發展和歐美的發展有不一樣的特點。
目前我們的現狀是家電耐用品行業已經取得了零售行業的排頭兵。經過這些年的洗牌不容樂觀。我們等于是在食品大超市里輸了,雖然話難聽,但是是事實。品牌的百貨業今天正是時候,我堅信我們一定會贏。
現在這樣的一個現狀,我們十年前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發展十年,我們領跑中國零售業達八年之久。我今天會花時間講購物廣場。2003年我們看到中國零售業的馬車改變了,以百貨業支撐發展。各種零售業態在發展的過程中呈現了四個特點,不停的進行分化。是細化,細化,再細化。
百貨食品和超市讓出了家電。便利店又切去了快速消費者行業一個食品的份額。百貨業最主要的主體是服飾。零售業呈現了品類專業化、銷售規模化、競爭白熱化,品牌集中化的四個特點。并且,這個特點已經在家電零售品牌的發展過程中得以驗證,可以毫不猶豫的做一個大膽的預言。以服飾為主的,以及百貨業將成為更高零售市場的集中。問題是市場集中只有幾家企業,是集中在什么級別的企業?是集中在外資企業上的,還是集中在本土企業上的,這是大眾關注的要點。
中國零售業在高速擴張的十年期間,大型中國超市發展最早,走得也最充分。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與外資企業進行競爭。我們回顧十年,不容樂觀的事實是為什么經過了十年,還未贏得在中國發達地區可以與外資企業相對抗的牌?
零售行業并不是高科技行業,本土零售業特別是食品商超行業,在十年的發展中,未能持續鞏固區域市場的頭牌效應。我們的品牌在當地取得了頭牌,在與外資的競爭過程中,能否持續鞏固這個頭牌效應。家電零售品牌取得今日市場地位,有哪些連鎖零售的成功經驗?中國的新型的現代百貨業與品牌專賣連鎖發展,借鑒哪些經驗教訓?現代的連鎖零售的發展,是否可以找尋出其本質規律?零售業在整個理論研究上還處于幼年時期,我們的零售業領域無法與制造業相比。科特勒一拿出就四批,我們沒有。連鎖在中國風行也就30年。盡管我們也有清華大學理論研究中心,但是我們才僅僅幾年。我們認為,現代連鎖發展本質和明晰是必要的。我把這兩年取得的成果跟諸位分享。
為什么我們要探索這種規律?今天的題目叫做業態模式與創新。是否我們有了業態模式就可以成功?零售企業建立的競爭優勢,最核心、最關鍵的點在什么地方?連鎖終端的零售發展哪些是可以逾越的,哪些是不可以逾越的。我們需要通過高端的探索予以明晰。
十年來我們從中間可以總結一些什么東西?零售系統核心是銷售為核心的門店管理建設。在這點上我跟其他的專家不同。我認為這一點是不限業態的。現代連鎖包括四個要點,都離不開技術穩定。我們有寶潔,有TCL,有美的。零售正是駕馭了連鎖這輛馬車,實現了大規模連鎖性的建設。
在整個零售業里面,我們有人力資源、有財務,有門店。這里最核心的是門店。正是因為門店,實現了大規模商品流通的意義,才使現代零售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沒有門店的建設就是不完整,不核心的建設。07年在清華大學、福建大學提出一個概念,我們不是零售行業,是零銷行業。我們100年間有很多談的都是模式,我們認為零售今天是銷的行業。當然這點也得到了總裁班的認可。
零售成本的核心處于銷售前線眾多店鋪決定成本與損失。零售連鎖核心,是管理鏈連鎖,不是管理店的名字,要達到低成本,高效率,規模效益。品牌擁有一個很好的毛利,我們依然不能跨越高效率,高反饋的,高規模效益的管理鏈。我們不屬于IT,需要比爾蓋茨般的天才,我們行業之所以難是因為有一張隱性的王牌,就是管理鏈。我們沒有機器生產線,我們最昂貴的機器就是收音機了。人的行為都是管理的行為,構成了管理的成本和績效。
零售活動也有大量重復性的特點,如何在千百次的重復中不出錯?零售的門店都是跨空間區域的。今天在深圳這個地方開會,你不會看見石家莊的店是怎么運營的。他不會給你打卡,然后報告。我們很多店都是跨空間管理的。不像可口可樂,把房子擴大,招2千名員工就可以了。我們要創造十個億,必須有十個億門店的擴張。這就是所謂的管控系統。做得最好的是沃爾瑪,只向美國一家公司回報。我們很羨慕人家。這需要依賴于標準的制度化流程。不是說我們賣的商品都是一樣的,是不一樣的。連鎖最本質的核心,之前我們提的是六個統一或八個統一,表象為管理線的統一,對這些問題的認識,我們十年間做了一些高昂的代價,對這些問題進行證實。比如說:我們用規模來代替管理鏈的建設。擴張每年開一百家店,一千家店。結果很多企業在過程中倒下了。我們以巨大的商業機會引進國際風投公司,何必走這條道路?結果不容樂觀的事實,風投以后,都不是機遇,變成了陷阱。這時候就要走多元化,能不能把連鎖開進二三線企業里去。很多企業在發展了五六年以后重新回到這個問題,北京的超市在01年進行了上百萬的建設,到今天又重新回流了。發現只有一個樣板,實質沒有換。廣州的一些企業也是進行了樣板的改換以后,又重新了回流。我們今天應該圈管理、圈人。管理與人才是零售永遠的兩大核心主題。
在這個上面,2007年,零售公司根據現在的主流業態提出我們對這個問題的深入看法。去年我們把這個系統運用在北京王府井百貨中,而且取得了成功,這是不容易的。各位也知道,我們的零售案是以失敗率很高為道路的。這條路上十年間我有哪些誤區?使我們誤以為是單純的了解和認識。
如何理解跨國公司的零售企業?我個人的觀點是尊重和借鑒國際化的理念和觀念。這里必須說明一點,不能簡單的復制。也就是說,不能拜神,不可以神化,神化后面是巫術,再后面就是妖魔化。目前,在培訓界與咨詢界都在陷入管理化。企業更多的是建立在經營的決策和企業的管理,在這個問題上企業家要做決策,而不是拿別人的本本,看別人怎么做,來進行抄襲。本土企業是符合自身發展和管理建設的發展機制,在家電和百貨我們無法做這種大型的對抗,反而是在上面進行成功。沒有進行管理性的經濟化建設,成為本土企業發展十年的第一大教訓。我們沒有在全面做經濟的再建設。
大家都談效益問題,我們誤以為規模的增加,會得到效益的盈利。沒有任何疑問,百貨店的要點就是經營連鎖。無論將來是什么行業,任何品牌都是要實行規模效益。規模效益是在什么環節上產生的效益?過去本土企業力求在采購環節上產生效益。非常重視采購,我們在環節上講供應鏈,一直是大會十年主題之一。對品牌的掌控和篩選,幾乎決定了這家店能否生存。采的目的是為了賣,為了銷。試想一下,我們的企業沒有幾千萬,甚至幾個億的周轉,我們的采購精力何以資本向上游鏈說話。我們的資金基本上是幾百萬的周轉。百貨的品牌結構是非常類似的。十多年前只有燕莎一家,后來又出現了一批,價格差不多。比如LV在一家店賣2999,在其他的地方絕對不會是1999。假如在價格上確實不同,但是消費者沒有明晰的感覺。如果有10%,2%,都不足以造成消費者深刻的記憶。在這種情況下,同質化額結局就導致了同類產品的激烈競爭。是銷售環節的激烈競爭。所以,我們現在是從十幾種到八十幾種。各種各樣的通道費不是采購員的功勞,不是采購這個環節上應有的利潤,他等于是提前支取了銷售環節的費用。本來通過銷售人員的手拿到,拿到以后,反而靠輕飄飄取得的利潤,使我們更大程度上忽略了產品的建設。
因此,我們認為產業規模的增加,不能表現企業效率的實現。連鎖企業能否生存,比如戰略性布局也沒有關系。要么是以這家單店為營業能力的整體指標。我認為采購聯盟也好,要更多的回饋也可以,都不能滿足消費政府市場的能力。
中國零售業的發展給了我們很深的經驗。2000年的時候,國美去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店。國美歷來都是大額。但是國美當時撤回去,寫流程、搞制度,華聯來失敗,甚至連銅鑼灣、貿業等都不敢進我們的市場,當時只有一家是王府井百貨,經過了十年的歷練。這樣的連鎖百貨,我們家電業成功用兩年時間著陸了。當時是所有的門店直屬總裁,沒有大區經理。我曾經做過四大銷售品牌,我看出他們對零售企業的重視,國美相對的指標是不錯的。家樂福是以門店為中心,高度重視營業人員,甚至把權限發下去,取得了成功,都證明了以銷售系統為核心的制度流程的建設。
第三,零售經驗的人員,不等于綜合素質的高級管理層。現在整個華南地區和整個范圍內,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評價我們的行業是極度缺乏高級管理者。不是沒有座位,很遺憾,而是沒有很合適的人。之前我們會嘲笑家樂福、沃爾瑪,但是當我們嘲笑我們的培訓學校的時候,最大的危機產生了。確實有流失,但是只要留下了20%,就會帶來80%的骨干效應。我們應該向百貨公司學習,因為幾乎所有的百貨公司有自己的經驗。這也是經過了十年,百貨業一定會站在主流位置上的。我覺得是和企業家的高瞻遠矚有關系。
十年間唯一能夠做綜合素質的培養是我們的一大教訓。我曾經看總裁班的一幅畫,上面說:零售業最大的核心是商品。我說我不同意這個說法,我覺得零售業最大的核心是銷售。商品是廠家的,制造業的,所以零售業是人的行業。
中國百貨業與品牌連鎖發展,我們認為百貨業二房東地位,經營成本居高不下。我們很多百貨業發展很不錯,上個月我受人大的邀請去講課,看完之后信心倍增,因為他的三大產品做得相當的不錯。如何破解百貨業是二房東的地位,經營成本居高不下,商品營銷出現價格折扣瓶頸。以前產品價格是150元,現在是買200送100,或者200元送200元。我看山西一家百貨業,星期五要做兩個版面。南方都市報的廣告三分之一版就是七八萬了。同時,百貨業的區域化個性很難以連鎖的方式進行。王府井在北京很成功,但是在很多地方卻不容樂觀。這足以說明百貨業像購物廣場一樣不斷的復印,它的擴大的風險比較多。
我們覺得在百貨業做得好的企業都是著力打造服務品牌,就是怎么向消費者貼近。最大的難點,為什么百貨業要提對消費者的掌控?那就是營銷。我們的模式使我們退出了營銷的模式,我們是以姨太太,而不是正夫人了,小老婆了。這個使得我們在整個營銷方面的掌控力弱了很多。我們又花很大的時間,甚至很大的代價,免6個月租金,手機費、廣告費都是我們承擔,一線品牌還要洋洋得意,在這里我們覺得上游鏈對我們是一種擠壓。在這種情況下,百貨業的差異化在什么地方體現,百貨業的服裝是絕對不可以庫存的,不像可樂可以庫存。百貨業需要進行管理機制的轉型。比如歐美是一家服裝店,在我的百貨店也有專柜,我是打造你這個品牌在我公司的表現,是要跟我的公司差距不一樣的。我這個地方是石家莊政府官員居住的地方,在這個地方整個品牌的結構、商業的結構,全部都和別人不一樣。不能說這兩家店都是一樣的名稱,靠市場規模化實現市場營銷。誰來了都是兩個營銷處。究竟誰做得好,誰做得不好?是不是只有顧客服務這項指標進行考核?整個零售業不能沒有硬指標。硬指標只能來自營銷系統。做了這個之后,我們才進行了沉淀。我們并不是推翻國家百貨的機制,而是在國有百貨業的基礎上進行再創新。
所以,我們認為百貨業不能夠僅僅滿足一個專賣品牌,必須向營銷前進。今年廣東省的百貨業做了一些調整,直接做跨國公司品牌的代理。這種代理是我們向商品營銷主流,向政府人員回流,我們不能總滿足于二夫人。所以未來百貨業最大的挑戰是人才。因為人才的結構和今天是截然不同的。這里要指出購物廣場和百貨業的最大區別。比如這個公司系統好,但是人才有差異的。系統好可以有差異,但是不能以系統來彌補人才的差異。目前,因為我們是時尚產業。這樣的話,只能以管理為平臺,最終實現人才營銷的回歸。
由于時間的限制,這里就不展開了。同時我也有一個人大的管理課程,重點是人才全攻略。
品牌連鎖不僅是渠道營銷的終端外延,出現連而不鎖,加而不盟,設計可成就品牌,廣告可提升品牌,終端未必實現品牌終端的價值爆發。像七匹狼等廣告引領男士西裝的爆發。搞個性化服務使系統注重銷售人員的銷售技能。依泰蓮娜今年徹底要改變終端,他原來一直在做珠寶,覺得不行。因為任何一個品牌專賣,在中國區域內達到兩三千店這樣的規模是不大的,是很容易的。所以企業要跳出制造的思路,進行綜合的管理。
綜合以上的業態發展,銷售建設、人才建設永遠是零售業的兩大主題。這是我個人的觀點。也是企業建立核心競爭力的著眼點。所以,在這里提出一個觀點:零售的本質不是商店,是管理與人的成敗。
十年間我們發展連鎖超市,看到了就是這幾個要素。不停的在這里接替。
所以,我們說零售未來的優勢競爭的建立,不僅是在地點、商品、價格,而是轉向了一個軟件,銷售系統制度建設與銷售人才。為什么零售業談到人呢?零售業最大的產品不是商品,我們的功能之一是商品,我們最重要的是博取顧客滿意。每一個公司的戰略都要解決一個問題,我們需要與消費者進行心理簽約。我們沒有辦法像上游鏈搞定單生產,我們沒有OEM,我們要打開消費者的心理,博取消費者的滿意。這種滿意度就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廣義上講,大服務上講,我們在做服務營銷。這是零售業的根本本質。要做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處理,我們要做好的只有以人為基礎的管理活動,載體是面對全體顧客的一種人的展現。
所以,中國本土未來零售業的戰略是以管理系統為平臺,圍繞培養人才與激勵,全面的銷售導向,并一次性解決市場的創新,以及解決優勢所在。管理系統就是門票,沒有門票,我們玩不了。
去年我們跟百貨業合作,他們之前請的是人力資源專家,最后這些專家退出,在他們退出以后,我們以零售的本質為發展基礎,平穩實現了以國有體制為基礎的百貨業的績效考核。全面的銷售導向,無論做品牌連鎖,還是百貨業,所有的市場都應以銷售為導向,不能以管理為導向。在國企份額發展的同時,取得發展的利潤,借鑒購物廣場的差異。云南的購物廣場一定和深圳的不一樣。
我們回顧一下,大型綜合超市的概念,一定是結合企業實踐,深化管理制度和流程,企業家的方向就在這個地方。在管理成本控制和營銷上進行突破,大型戰略就在這里。百貨業的未來戰略是實現國營和原有體制的轉變,提升管理效應,進而建立選拔人才的管理機制,逐步還原,為買者做準備。品牌是建立終端管理化的標準體系,強化人的管理水平,以嚴謹的執行系統管理、加盟。否則就是連而不鎖,加而不盟的狀態。現在零售業已經全面進入了消費市場的時代。現代零售已全面進入零售營銷的時代,它不僅僅用連鎖傳遞一種流通模式,最大的本質改變是必須借鑒現代管理科學,塑造大規模的終端營銷系統,在消費品市場上實現終端銷售。
中國零售業的發展伴隨著巨大的成功與昂貴的教訓走過了十年。前途是光明的,而且前途也只能是光明的。盡管我在這里分享的是過去的一些經驗教訓。中國的零售業作為國家的非監管、兼容系統。這是非常重要的。負責著國民經濟六成以上的貨幣回籠。昨天有參加商業地產的,國務院級別的人員知道我們的重要性。為中國幾千年的商業做著貢獻,擔負著4千萬從業人口。連著數以萬計的房地產行業和制造業,下連著13億人的生活。我們的行業是普通,而不簡單的行業,都不能否定零售業普通而不簡單的行業。一家外資企業占國家零售企業的90%以上的份額,我覺得中國本土的零售業應該是以日本和韓國的零售業為榜樣,在三大主流業態中,本土零售業必須占有一份重要的份額,而不是可有可無。這是中國零售業歷史變革機遇中,這一代零售人不能回避的行業挑戰與歷史責任。
我堅信在行業兼營平臺下,在中國零售業的下一個十年必將會更加穩健,更加成熟,更加輝煌。我匯報完畢。謝謝大家!
(聯商網現場報道)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