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瑪向左 供應商向右
沃爾瑪供應商利潤已經十分微薄,他們真的愿意為沃爾瑪的可持續發展買單嗎?
如果李斯閣(Lee Scott)遞給你的名片只有普通名片的三分之一大小,您可千萬不要驚訝。
這位全球最大公司沃爾瑪的掌舵者,正宣稱要帶領公司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因此,大概在一年前,李斯閣就用上了這種小名片;在大的方面,美國沃爾瑪旗下的一些店面已經使用上了清潔的太陽能,到2025年,沃爾瑪還要做到“零浪費”,而第一次來到中國的李斯閣,更是帶來了一個重大的消息。
近日在北京舉行的沃爾瑪可持續發展峰會上,李斯閣宣布,全球的沃爾瑪門店將全部變身為“綠色門店”,而新的“全球負責任的采購戰略”,則要求供應鏈的每個環節都達到甚至超過社會和環境標準。
美好的未來圖景
在這份宣言中,李斯閣提到了許多振奮人心的目標,比如,到2011年,其銷售的高能耗產品節能增加25%;在2012 年以前,200名領先的供應商能效提高20%;以及,到2013年全面減少5%的產品包裝,等等。
沃爾瑪方面估算,僅減少5%產品包裝一項,其影響將相當于每年從公路上減少21萬輛卡車,沃爾瑪全球供應鏈將因此節省265億元人民幣。
但細心人發現,沃爾瑪提出的目標固然美好,但在具體如何實現這些目標上卻語焉不詳。
對此,李斯閣表示,作為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有機會也有責任重新建立更值得信賴的、對環境影響更小的供應鏈,并帶動整個零售行業共同進步。
為了消除人們的顧慮,沃爾瑪還在峰會期間舉辦了一場小型的可持續發展展覽會,37家提供各種節能和環保解決方案的公司被邀請在這里布展。
沃爾瑪負責可持續發展的高級副總裁馬特(Matt Kristler)對《財富時報》記者說,我們提出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不是說要抬高門檻把供應商拒之門外,相反,我們正是要通過類似展覽會這樣的方式,為我們的供應商和各家節能環保方案提供商牽線搭橋,幫助中國的供應商真正提高能效,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綠色成本誰擔當
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可持續發展意味著更高的成本。
37家方案提供商,之所以肯掏真金白銀買下展覽會上的攤位,其真實的著眼點在于把方案出售給沃爾瑪的供應商們。
而實際的情況是,處在供應鏈最底層的供應商們近段時間來受原材料價格上漲、新勞動法實施、人民幣匯率上升等因素影響,利潤已經十分微薄,他們真的愿意為沃爾瑪的可持續發展買單嗎?
“中國企業目前最要緊的是能夠活下去,而不是搞什么環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沃爾瑪食品供應商對《財富時報》記者說。
他基本代表了沃爾瑪供應商的態度,多位供應商均表示自己將不會獨自承擔這筆額外的“綠色成本”。
在這個問題上,李斯閣仍然在強調著沃爾瑪決策的正確性,“可持續發展是歷史的大趨勢,如果這樣做會給我們帶來災難性的影響,那么我們肯定不會著手去做的。至于最終沃爾瑪是不是要削減自己的毛利,制造商如何提升效率或者減少毛利,再或者采用消費品提價的方式,總會有一個選擇。”
不過,也許過分擔心是多余的。“供應商其實不必對沃爾瑪的宣言反應過度。”一位接近沃爾瑪可持續發展計劃的人士告訴《財富時報》記者。
這位人士指著沃爾瑪的計劃說:“實際上,沃爾瑪之所以要求在2012 年前供應商能效提高20%,是因為中國的‘十一五’規劃綱要本身就提出,中國的單位GDP能耗要在那一年降低20%左右。”
這位人士同時指出,2012年也是《京都議定書》到期的時間,《京都議定書》是一份意在扭轉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增長的國際協約,中國早在10年前就簽署了該議定書,已在節能減排方面做出承諾的中國官方到時也肯定會有所動作。
另外,沃爾瑪提出的諸如“所有直接供應商的采購來自在環保和社會責任方面表現最佳的工廠”等要求,在這位人士看來,本身就非常模糊,“什么是‘表現最佳’?沃爾瑪自己也沒有給出明確定義!”他說。
看來,李斯閣早就為自己留好了后路。
在變頻空調領域獨自辛勤耕耘了11年的海信,終于等來了自己的大機會。
官方將于明年推出的新能效標準,將把市場準入門檻提高到目前定速空調能效的2級水平(一共有5個級別,1級為能效最高),這對于專注于生產節能的變頻空調、并在這一細分市場獨占鰲頭的海信而言,無疑是個發展的大好機會。
兩種技術流派
所謂定速空調與變頻空調,是目前空調行業形成的兩種技術流派。
簡單地講,定速空調通過頻繁開關機來調節室溫,而變頻空調則通過改變輸入電流的頻率來調節壓縮機轉速,來達到控溫目的。如果以開汽車來打比方,定速空調就像是個喜歡不斷踩油門和急剎車的司機,而變頻空調則更像是在勻速前行。
一般來講,在同等條件下,變頻空調所消耗能量要比定速空調低50%左右,制冷制熱的速度則反而快了1/3。
海信是第一個引進、研發并批量生產變頻空調的中國企業,其在1997年就在中國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變頻空調。
不過,變頻空調目前并非中國市場上的主打產品。一個數據顯示,當前中國的空調保有量已經超過2億臺,其中9成左右是價格更加便宜的定速空調。
多年來,海信幾乎是唯一一家堅持生產變頻空調的國產廠家,最近幾年,雖然受到一些外資以及同城對手如海爾的沖擊,但其在變頻空調市場的占有量一直維持在60%左右。就算有這么高的市場占有率,11年來,海信的海內外空調總銷量也僅僅有800萬臺。
但變頻空調的節能特性,正日益使其成為空調行業的發展方向。在能源緊缺的日本,變頻空調的占有率已經高達98%。在歐美發達國家,變頻空調也正成為主流產品。
對于正把節能減排作為國家任務的中國而言,變頻也是一種受官方歡迎的技術。今年,官方第一次推出了變頻空調的國家標準。而早在2004年,中國就提前5年提出,將在明年把中國市場的空調能耗限定值由2.6提升至3.2,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把目前定速空調能效5級提升至2級水平,一下子將提高三個等級。
這個變頻空調入門級產品就幾乎能達到能效標準,卻可以把絕大多數的定速空調擋在市場的門外,統計顯示,僅目前市面上就可能有超過1000萬臺空調面臨強制退市的尷尬境地。而要讓定速空調達到標準,需要耗費更多的原料來為兩器(冷凝器、蒸發器)增容,在原材料價格飛漲的今日,對企業的成本控制是一個挑戰。
日資空調企業進攻
新的政策動向已經開始給市場造成微妙的影響。格力、美的等原本堅定的定速空調生產商,正紛紛推出變頻空調新品。今年4月,這些企業甚至加入了去年由海信牽頭組織成立的變頻聯盟,這一事件被業界認為是中國原本互相對立的“變頻陣營”和“定頻陣營”開始握手言和的標志,加入聯盟后,它們將共同推廣相比于定速空調更加節能的變頻空調。
已經在市場上精耕細作了11年的“變頻專家”海信并不擔心后來者的咄咄進攻,盡管不少后來者擁有先進的渠道管理,“但海信在產品技術積淀上優勢明顯。”海信科龍空調公司負責技術的副總經理劉文忠說。
但在一個日益開放的市場里,競爭不僅僅來自于同胞,在搜狐2008“中國制造全國行”活動中,海信副總裁湯業國在接受《財富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日資空調企業氣勢洶洶的進攻,將是海信空調未來最嚴峻的挑戰。
事實上,目前國內所有變頻空調的技術,均引自日本。作為變頻技術的發源國,日本在變頻空調的研發方面位居世界領先地位,湯業國認為,海信之所以目前在中國的表現優于日企,主要在于日企的產品進入中國未實現本土化,出現水土不服,但隨著明年國家能效標準的提高,中國廣袤的市場必將吸引日商前來深度耕耘。
如何面對明年市場的大變局?海信做了兩個決定,一是停止對定速空調的研發和生產投入;二是準備將多年來積累的技術向同行開放分享。
(財富時報 記者 許可新)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