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藥店 重在內涵
來源:
劉景峰
2008-12-11 09:17
那么,在旅游城市的風景區,是否有相應的、能體現地方特色的藥店呢?筆者外出期間時時留意著這個問題。印象中,能將藥店與風景區有機結合在一起的經典之作就是杭州的胡慶余堂。大墻高門、氣象凝重的胡慶余堂坐落在吳山北麓大井巷,以藥店古建筑為基礎創建而成。胡慶余堂現在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游客走進胡慶余堂可以博覽中醫藥寶庫之精華,又能觀賞“江南藥府”建筑之風貌。
幾年前去川北的康定,在這座海拔4500多米的小城上藥店還真不少,以紅景天、蟲草為代表的藏藥擺放在藥店的醒目位置,招攬著遠道而來的游客,一定程度上還帶旺了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藥店的主人曾告訴筆者,來自大城市的游客們對他們出售的藏藥品質沒有一絲懷疑,甚至逢年過節的時候,還有人從上海、北京、廣州這樣的大城市匯款給他,請其幫助購買當地地道的藏藥,作為走親訪友的佳品。
上述幾例,或是無心插柳順勢而為,或是著意挖掘風景區的附加值,但是,有的城市雖是著名的旅游勝地,其風景區卻沒有藥店的蹤影,筆者很是好奇:這是為什么呢?恐怕這話得從旅游城市的附加值談起。
經濟學家認為,產品的價值由主體價值和附加值構成,附加值是建立在主體價值的基礎上,通過有效勞動新創造的價值。而一個旅游城市的風景區到底應不應該設立藥店、設立什么風格的藥店、藥店的數量應該是多少?這要看旅游城市與風景區之間的關系。
有的旅游城市是歷史名城,縱使是歲月的流逝,也無法沖刷掉歷史留下的痕跡,在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或許一個平凡人家的廚房都有數千年的歷史值得追尋,游人們在這里處處能觸摸到歷史的脈搏,甚至可以憑借一座古老的院落和一塊滄桑的石板,就能猜想出這個城市遠古的模樣。在這樣的歷史名城,傳統與時尚、歷史與今天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景區之于城區,猶如揉進面里的金子。
而有的旅游城市是風景名城,以絕色的自然風光而聲名遠播,這樣的城市往往開發時間短,歷史對此沒有太多的眷顧,自然也就沒有游人將城區作為旅游的目的地,往往游人直奔景區而去。比如筆者最近去的南國海濱小城三亞,一圈新修的環城大道便將景區與城區截然分開,景區風光旖旎,城區雜亂無章,從行政意義上說,景區和城區都屬于這個城市,但是兩者卻一土一洋,貌不合神亦離。
在這兩種不同的旅游城市,藥店的謀篇布局應不同。歷史名城中,生活在景區周邊的還是本地人居多,無論什么季節,無論游客多少,景區商圈的人口基數是有保證的。就像康定小城,不僅坐落在跑馬山下,而且還是通往海螺溝、木格措等風景區的交通樞紐,城里散布著當地幾座著名的寺廟。風景名城中,由于景區和城區發展失衡,游人只享受這里的風光而無法喜歡這里的城市,稍微有層次的酒店都坐落在風景區,游人和當地人在空間上被隔離開來,這樣一來,景區的經濟就顯得很單純,景區商圈的生意必然深受季節、游客量的影響,這并不利于挖掘整個城市的旅游附加值,景區經濟對整個城市的財政貢獻也無法做到持續、穩定和最大化。
去年到湖南昭化旅游,當地風景區的藥店老板告訴筆者,地方政府頗為重視景區藥店風貌的改造,一是要求藥店外部特征要與城市、景區的總體風貌相適應;二是要展示藥品經營管理水平,嚴格按照藥品安全示范店的標準,結合旅游景區建設要求,從規范管理入手,以質量管理為重點,強化從業人員商業服務禮儀培訓。
看來,已經有政府意識到景區藥店的經營問題了。筆者認為,景區鋪面的高租金、季節、游客量、游客逗留時間、景區地形、氣候特點都應是藥店經營者必須考慮的問題。在一個城市的景區開設藥店,如果不能突出該地的醫藥歷史文化內涵,還不如開一家小診所,順便賣點跌打藥來得實在呢。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