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第二季:零售業細分市場的隱性爭斗
2008年末記者遍訪國內一線便利店品牌,在這個偏居零售業一隅的細分市場,切入那一場場來自后臺管理、物流配送、擴張方式上的隱性爭斗。
不久的將來,當你身邊突然雨后春筍般冒出諸多便利店品牌,你千萬不要覺得突兀。那支在一線城市深耕了數年之久的零售輕騎兵,已經開始悄然刺探內地市場,來自一線的消息是:2008年年末各大品牌的市場調研小組,紛紛低調潛入二線城市進行開店評估,戰火迅速向內陸省份蔓延……
事實上今天的零售業大戲,已不單局限于大型賣場間的劍拔弩張,相比便利店的對抗程度,發生在大賣場間的競爭更像是情人間的打情罵俏。無論是羅森、全家、711等有著外來血統的強勢品牌,還是可的、好德等本土諸侯,每個便利店品牌背后都站著一個強大的資本方,棋面上的和和氣氣掩蓋不了棋盤后的刀光劍影。
2008年年末,記者踏訪了所有一線便利店品牌,從“明亮的店面”、“24小時營業”這些表象動作之外,切入到一場場來自后臺管理、物流配送、擴張方式上的隱性爭斗。
正是這些發生在產業鏈各大環節的大小戰役,將一個薄利甚至無利的便利店時代,拉升至一個超出傳統業務范圍的“超限戰”時代——
正是因為顧客需求的逐步升級,各大品牌在生死存亡的競爭推動下,將自己能夠承載的服務越做越寬廣:訂購度假產品、遠程訂餐、金融服務甚至可以照顧老人、提供家政服務……
那么,當整個行業進入超限戰時代,這個偏居零售業一隅的細分市場,究竟會呈現怎樣令人興奮的裂變……
羅森兵法
面對上海街角越來越近似于白刃戰的便利店競爭,軍人出身的徐鋒顯得頗為淡定。這位50多歲羅森的當家人有著30多年的零售業從業經驗。徐鋒所掌舵的羅森是日本第二大便利店品牌,自1996年在上海古北小區開出第一家店,目前已有300家門店遍布上海大街小巷,2007年的銷售額達6.5億元。
目前,整個上海共有5000家左右的便利店,羅森在門店數量上并未擁有絕對優勢,但單店績效卻一度領先其他品牌。羅森目前處于不進則退的階段,一方面全家、711等老對手已經兵臨城下,另一方面諸如可的、快客等也羽翼漸豐。那么,如何與對手有效區隔、更加鮮明地突出羅森特色,差異化戰略由此被奉為經典。
事實上,自從第一家門店開業,羅森便一直立足于構建自己的品牌防火墻。其將消費人群定位在18~40歲,以學生、白領為主要目標客戶。借鑒日本的成功經驗,羅森把盒飯、飯團、壽司等生鮮即食食品作為拳頭產品。既恰當地挑選了高毛利商品,又實現了和賣場、超市的差異化。
對于日本711創始人鈴木敏文的著名論斷:新興零售業需要的不是經濟學,而是心理學。徐鋒認為“膚覺”和“個店主義”是對這一論斷的本土化詮釋——
羅森的“膚覺理論”落地在商品鋪貨上。其往往會關注3天以內的天氣預報,然后根據天氣提前上架雨傘、暖手寶以及適應不同天氣的冷熱飲料等。為了給顧客營造視覺上的新鮮感,羅森每個星期都會針對商品擺放位置進行內部調整;總部則會根據各門店的銷售情況發出《周際情報》,本周哪些商品走量好,下周哪些商品會到貨,貨品圖片以及建議擺放位置都被一一列出……
羅森的“個店主義”則體現了其對單店銷售額的看重。羅森給每家門店配備了督導員,一名督導通常負責8~9家門店的日常運營指導。
針對鋪貨,羅森會針對門店所在具體區域進行貨品取舍,比如高級寫字樓多鋪進口食品,學校附近則側重時尚、流行品牌等。參照日本羅森的后臺流程,其物流部門對新開門店擁有一票否決權。部門的參照標準是物流運送方不方便,停留時間會不會過長,會不會影響接下來幾家的上貨準點率。
“在一些通道不方便的商務樓或者地鐵站,車開不進去就全靠肩挑手扛,4分鐘的事需要做半個小時,我們通常都不會同意開店。”
日本企業對準點率苛刻,是因為這直接關系到每家門店高峰期的滿足率。在物流部門設計路線前,會和運營部的店面督導碰面以了解每一家店的客流高峰,并試圖在高峰來臨前進行補充,以保證商品特別是即食食品的新鮮程度。“準點率的容忍度是在標準時間上下半個小時,而300家門店中,每天只允許遲到四五家。”
相比后臺流程這些消費者看不到的內功修煉,那些發生在消費者視線范圍內的戰役,卻足以讓羅森感受到競爭的激烈程度。以便民服務為例,當年羅森推出了熬點(一種日式小吃),不到一周即被其他品牌效仿;交通卡充值、ATM機都已經不是新鮮玩意,2008年連信用卡都能在便利店里還款了,這邊好德、可的剛剛談妥,那邊快客也把ATM機搬回了店中……
全家來了
面對記者,長著一張娃娃臉的薛東都顯得豪情而熱烈。這位來自臺灣的“全家”品牌運營人,將自己的擴張企圖比作了一盤圍棋,在他看來,全家的第一步——落棋上海目前已經產生了“定局”的效果,接下來便是在具體戰術上騰挪閃移了。
全家的上海攻略,確實有值得對手警惕的地方。首先是其擁有一個強大的資本方:2002年,覬覦高手如云的上海市場,全家上海籌備處成立。由頂新(開曼島)控股有限公司、臺灣全家便利商店股份有限公司、日本全家株式會社(以下稱日本全家)、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以及內地中信信托投資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共同投資。
五家公司各具所長,給全家的后臺系統注入了全新革命:日本全家提供品牌授權;伊藤忠負責對鮮食工廠提供支持;臺灣全家則將在臺灣的經營經驗完整移植;而頂新不但派遣高層經營主管,還負責物流體系建設。
4年的勵精圖治,目前全家的門店數已達140余家。相比本土便利店,全家一登臺便著力打造自己的豪門風范:門面一律采用鋼化玻璃,盡量透出整個店堂;店內幾十支外置燈管,以規整姿態縱橫在天花板上;一旦地板上出現污漬,店員會迅速拿出拖把擦干凈。
在全家,除了一般便利店都能提供的服務外,其還將服務外延延展至傳真、打印、復印,一些店面還提供自動售藥機、ATM機和沖印服務。——“全家把服務當作一個商品,有些算下來只是零毛利,但我們卻賺了一個顧客。”全家商品行銷本部負責人黃國龍告訴記者。
鮮食是全家企圖在其他便利店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另一大利器。論鮮食在店內所占比例,全家是上海8大品牌便利店中最高的。黃國龍告訴記者,為了保證這一核心產品的競爭優勢,全家興建了自己的鮮食工廠,從源頭上進行價格和質量控制。
在鮮食的走量上,全家采用的原則是“適當的報廢是對銷售的一種投入”。薛東都認為,鮮食的合理報廢率通常在10%~15%,低于這個比例,說明損失了銷售機會;高于這個比例,說明店長們沒有控制好采購量。
支持薛東都分析的是一套“銷售點即時銷售系統”,其可以搜集所有店鋪的銷售數據,即時反映庫存并分析該店的商品信息。全家為保證盒飯、燉雜燴、壽司等快餐食品的新鮮,一天中會分幾次進貨。總公司在接到各門店訂單后,從原料進貨、生產、配送到販賣,時間被壓縮得相當緊湊。對后臺流程的精準量化,正是外資便利店可怕的地方。
相比快客等本土品牌采用的特許加盟,全家在門店擴張上選擇了合作經營。
本土品牌采用的加盟形式,是收取一大筆加盟費,店鋪租金、裝修等費用也由加盟者承擔,加盟者擁有門店,并從總部采購商品銷售。這種形式的弊端在于:加盟者在付出了高昂加盟費后,為了追求回報往往會努力降低各種成本,比如少開幾盞燈、關閉空調、少請幾個店員等,總部對加盟者的制約力相對較弱。
全家的合作經營則是完全不同的模式:合作經營者只要支付6萬元咨詢管理費,以及20萬元保證金,合同期滿后20萬元算利息如數歸還。另外,全家負責店鋪的房租、裝修和購買設備,每月結算銷售毛利,全家總部得62%,合作者得38%。
“711”:可怕的變量
對于羅森、全家等已經在上海安營扎寨數年的便利店品牌,711是一個足以讓他們心煩的對手。這個全球最大的便利連鎖店近年來在北京、廣州等地取得了驕人戰績,唯獨上海成了其“失落之城”。2008年10月,原定在上海開出第一家店的711宣布延期開業,直到12月初仍無大的動靜。
采訪中,業界對711延期開業的解釋眾說紛紜,一個相對合理的推斷是,上海便利店有限的地段資源已經在哄搶中越來越稀缺。然而地段并不能成為711躊躇徘徊的永恒理由,畢竟它擁有修煉了幾十年之久的“內功”優勢——
在日本,在臺灣,在廣州,在北京,無處不在的711幾乎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尤其是對于711的目標顧客——單身的上班族而言,有時候忙起來,連午、晚餐都干脆去711買便當或各類小吃解決。
那么,這家營業面積較小,商品陳列有限,而且價格并不便宜的便利店,可怕之處究竟在哪里?
日本711的創始人鈴木敏文曾有一個經典論斷,新興零售業需要的不是經濟學,而是心理學。711最大的特點在于,非常擅長研究消費心理并最終操控了消費者的思維。這也是711足以讓對手畏懼的地方。
要想操控消費者思維,絕非一日之功。它需要企業系統布局,合理運用能夠對消費者心理產生影響的信息,然后整理組織成信息鏈,并通過整合行銷形成思維軌跡的控制,一步步將消費者引入“局”中。
711對這條信息鏈上每個關鍵點,可謂控制自如。首先,在店面選擇上為了“俘獲”消費者的大腦和雙腳,711在找點時非常重視周圍環境,因為好鄰居可以相互借勢,而書店、服飾店、辦公大樓、展覽會場、機場以及大學正是好鄰居的典型——臺灣711的定位,正是“你的好鄰居”。
為了充分了解各地不同的消費心理和習慣,711在開店前都要進行消費者實態調研,對象為16~60歲之間的男女,有效樣本1000名。這樣的調查,為711日后采取針對性的營銷策略和手段提供了有效依據。
到過711的人都會有這樣一種體會:店內地方雖小,卻不顯擁擠、雜亂,在里面購物感覺非常輕松和舒適。這一切,都歸功于711對有限空間的深度雕琢——
711便利店出入口的設計一般在店鋪門面的左側,寬度為3~6米,根據行人一般靠右走的潛意識的習慣,入店和出店的人不會在出入口處產生堵塞。同時出入口的設計要保證店外行人的視線不受任何阻礙,能夠直接看到店內。為了讓有限的店面顯得更寬敞,711使用最多的是反光性、襯托性強的純白色,純白色會給人造成較大空間的視覺偏差。
一個細節是:711的收銀臺與最近的貨架距離,至少在4米以上;店內通道直而長,并且利用商品陳列,使顧客不易產生疲倦感,不知不覺地延長在店內的逗留時間。
逐鹿中原
這是一次從傳統到超越,從店面到后臺,從擴張速度到單店績效上的豪情比拼。
自2007年,可的與好德合并后,這對結拜兄弟手執“雙品牌戰略”,以2400家的規模優勢牢牢扎根上海灘;
同樣,作為本土系的代表品牌,聯華超市旗下的快客在全國也擁有2000家以上門店,其中上海達到1300家。值得一提的是,快客也是本土品牌拓展全國市場的先行者,其總經理翁宇杰告訴記者,快客目前以每年200家的速度跑馬圈地,即便是在經濟增長有可能放緩的2009年,其擴張步伐依舊不會放緩。
事實上,本土系之所有對規模優勢如此看重,除開起步較早等歷史原因,更重要的是規模效應一旦達成,會使便利店在與供應商的博弈中更有底氣。比如在中秋的月餅采購、春節的酒品和營養品采購上,依靠現有的2400多家門店,可的好德已經能夠在一些單品上實現“驚爆價”。
市場的高度競爭,也讓便利店對目標消費者進行了深度細分。羅森、全家、喜士多的主要客戶是學生和白領,它們的門店在商務樓做得不錯;好德、可的的檔次居中,門店多、服務全;快客、良友的消費者對價格更為敏感,選點重頭放在了社區店。
——然而,同樣的小巧玲瓏、同樣的徹夜不休、同樣是在你未想跨入時就打開了自動門,在一線城市擁擠的街頭,各大品牌便利店間的明爭暗斗,同樣促使中國便利店走入了一個“塵埃伴隨曙光升騰,本土山丘與外來巨頭共舞”的超限戰時代。
棋面上的客客氣氣,掩蓋不了棋盤后的刀光劍影。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包括全家、羅森等品牌都已派出了市場調研人員深入內地城市,戰火從沿海一線城市向內陸省份蔓延的大趨勢不可阻擋。
事實上,在廣闊無垠的內地市場,大量零散、雜亂的零售店盤踞多年,他們習慣了與街角同業捉對廝殺,卻很少意識到會有一場由外來品牌領銜的血腥洗牌,正姍姍而來。
目前中國的便利店基本包含三種業態:一、雜貨鋪形式的第一代便利店,即一些脫胎于雜貨店、小賣部、小食品店的普通零售店;二、以連鎖雜貨鋪為特征的第二代便利店;三、采取西方經營管理模式,以外資或合資為主的第三代便利店,其中以羅森、全家、711等為典型代表。
按照行業慣例,那些人均GDP達3000美元的城市,便是第三代便利店生根抽芽的優良土壤。雖然目前能達到這種標準的內地城市相對較少,但不排除第三代便利店以降低貨品層次的方式先行搶灘,與市場一起成長。事實上,全家、羅森等正在進行的市場摸底,便說明了這一點。
一個毋庸置疑的論斷是:中國便利店業態已經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洗牌時代,那些正發生在一線城市的行業超限戰,注定將戰火燃燒至廣袤的內地市場,來自攻守雙方的豪情一搏注定綿綿不絕、生生不息……
(《商界》雜志 記者/ 樊力)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