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便利店蹣跚上路
一、便利店在合肥的發展現狀
在合肥,有不少人認為,便利店就是傳統的糧油店、雜貨店;有的人認為,遍布城鄉街區的小賣部,小食品店就是便利店;還有人認為,實行24小時營業,全年無休的小超市就是便利店。其實這些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便利店,充其量就是商品品類減少、集中于食品與日用品的“小超市”、“小賣部”,沒有“便利”可言。
真正意義上的便利店,如可的、良友、快客等,不但具有距離近、營業時間長的特點,還有多種便利服務項目。便利店是一種運用超級市場銷售方式和管理技術,以食品、飲料和服務產品為經營內容,用以滿足顧客應急性、便利性需求的小型商店。便利店除了銷售商品之外,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提供便利服務。概括起來,主要有代收服務、代售服務和自助服務三大類。
代收服務項目主要有:代收水費、電費、煤氣費、保險費、學雜費、有線廣播電視費,快遞費、電信費、停車費、信用卡費、各種違規罰單;
代售服務項目主要有:代售各類報紙雜志、郵政品、各類票務、充值卡、電話卡、游戲卡、早點、快餐便當、預定牛奶、照片沖洗、服裝洗滌、福利彩票、非處方藥。
自助服務項目主要有:熱水服務、微波加熱、雨傘租借、小件寄存、打氣、復印、傳真收發、ATM取款、郵政電話號碼查詢、投幣電話、手機沖電、收發郵件、音樂(圖片)下載等。
具備以上綜合服務功能的便利店,目前在合肥還沒有出現。據筆者觀察,合肥的“蘇果便利”是目前合肥市便利店的最高業態,具有部分便利服務項目,如代收公共事業費,代售各類報紙雜志、郵政品、充值卡、各類票務,公用電話、熱水服務、微波加熱、雨傘租借、小件寄存、打氣、復印、ATM取款、郵政電話號碼查詢等。
二、便利店發展在合肥面臨的主要問題
合肥作為省會城市,為什么便利店業態還處于萌芽狀態呢?經過市場摸底發現,影響合肥便利店業態發展的主要原因,是合肥的商業環境還沒有形成有利于便利店發展的土壤,便利店發展的條件還不成熟。
一個城市的商業業態的多樣性和發展態勢,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這個城市發展所處的階段。比如上海,作為國際性的大都市,商業業態就遠比中西部地區的城市豐富,發展的程度也比中西部要高。上海不但有多家特大型的商業大鱷——購物中心,還有數目可觀的大型超市,上海的便利店也是在全國發展最好的。
2005年2月,在全國購物中心建設初期,上海就成立了“上海購物中心協會”,首批會員有30多家。在2005年《中國購物中心前十強》排名中,上海的興力達商業廣場、正大廣場就分別位居第三和第六位。
全國乃至全球知名連鎖企業已悉數落戶上海。聯華、華聯、武商、農工商、萬佳、物美,大潤發、易初蓮花、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易買得等在上海競爭異常激烈。 “根據上海連鎖經營研究所的調查,2005年上海115家大賣場中有36家門店的直線距離不足1公里。浦東聯洋小區的家樂福店與易初蓮花店、江灣鎮的華聯吉買盛店與樂購店,蓮花路的大潤發店與易買得店的距離更不足700米。到去年(2005年)為止,已在3個地區出現半徑3.5公里范圍內,集中了9家以上大賣場的局部地區飽和現象。家樂福滬上第2家分店造成方圓5公里之內,三家國有商業企業相繼破產。”(《跨國零售巨頭滬上“肉搏”》2006-05-15,《國際金融報》)
上海的便利店如可的、好德、良友金伴、快客等也發展的紅紅火火。上海可的經過13年的發展,采取直營、委托和特許加盟三種經營方式,旗下已經有19家子公司,有店面1200多家,分布在21個城市,2006年營業總額達到26.28億元,實現自2001年以來連續第六年盈利。在2001成立的好德,當年就在上海開出150家店。上海良友金伴從2003年元旦正式運營以來,在上海的門店已經超過500家。
可在合肥,購物中心只有元一時代廣場、百大CBD、易出蓮花、合肥桐山國際購物廣場這幾家。合肥的綜合超市從2000年發展以來,競爭也比較激烈,2006年合肥蘇果23家門店關門調整就是中小超市“貼身肉搏”的一個體現。中小超市扎堆,相距最近的不足20米。與上海綜合超市已經飽和,大型和特大型超市“貼身肉搏”的情況相比,合肥的綜合超市還有發展空間。
綜合超市提供的是“一站式”服務,消費者得有“站”的時間,如果時間來不及,沒有幾個消費者有耐心在大超市里,圍著倉儲式貨架轉悠上個把個小時,還買不全自己想買的商品;沒有大把的時間,也就沒有耐心在收款臺前排長隊。
購物中心提供的是“一門式”服務,私家車的擁有量是衡量一個地區能否開設購物中心,開多大體量購物中心的一個重要衡量指標。消費者想享受這“一門式”的服務,就得先進“門”,如公交線路不能方便到達,又沒有私家車,要享受購物中心“一門式”的服務,拎著大包小包擠公交車就不是件輕松的事情。
與綜合超市和購物中心相比,便利店就像一個全能的社區保姆,提供的則是“一托式”服務。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用、行”各方面的需求,都可以在便利店里得到滿足,即使消費者的需求店面當下不能解決,消費者也可以委托便利店來幫助解決。如店內沒有的商品,通過產品預購、送貨上門和宅配等服務,便利店就能把顧客需要的商品,在顧客需要的時間內送到顧客手中。
對于合肥商業而言,中小超市已趨于飽和,面臨整合。綜合超市處于發展階段,而購物中心還處于起步階段。在這樣的商業環境下,大型購物設施給顧客帶來的不便還沒有集中顯現出來。
三、便利店發展中應關注的幾大因素
1、認清便利店生存的土壤:便利店產生及發展的客觀條件
我國便利店的發展目前只在上海市形成了規模,在杭州、北京等大城市及廣州、深圳等沿海城市也進入發展階段,其它城市才剛剛起步。這與便利店產生的經濟及社會條件密切相關。
從便利店產生及發展歷史來看,便利店的產生要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年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起步發展,消費者開始接受便利店的概念;當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時進入成長期,便利店的形態與顧客的需求開始結合;當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時進入競爭期,同業競爭加劇,品牌開始整合;當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時進入成熟期,品牌進一步集中,出現主導品牌寡頭壟斷的市場格局。
第二個條件:年家庭人均收入達到1000美元。當人均家庭收入達到1000美元時,消費傾向開始向個性化和便利化方向發展,人們對消費的便利性要求開始超過了對價格實惠的追求,才愿意為便利服務支付費用。
第三個條件:大型商業企業得到較充分的發展。便利店的興起緣于超市的大型化與郊外化,當城市大型超市、倉儲式商場和購物中心發展較充分之后,便利店就有了發展的空間。這是因為,大型零售企業至少會給消費者購物帶來四個方面的不便利,即距離太遠不便利,進店寄包不便利,賣場太大選擇商品不便利,排隊付款不便利。于是人們需要一種能夠滿足應急和便利性的商店來填補空白。
第四個條件:家庭小型化。當婦女就業比例大幅增加,大部分家庭主婦就業,兩口之家的比重不斷提高,雙份收入的家庭比例上升;單身家庭增多,在家做飯將大幅減少,人們更多地選擇預煮食品、即飲即食的快速食品,家務外包將成為趨勢,這時對便利店的服務需求將明顯增強,人口老齡化進程將加速這一趨勢的提前到來。
2、明確便利店的服務對象:不便利的人
便利店作為提供“一托式”服務的商業網點,它服務的主要對象就是那些不便利的人,主要有:
時間上不便利的人:上班族、學生,主要是城市中的年輕人,特別是大學生、中學生和已經進入工作崗位的年輕人。
行動上不便利的人:老年人、殘疾人;
信息上不便利的人:流動人口,更多地是外來人員,由于對新到城市的陌生、信息上的閉塞,他們更多傾向于在就近的便利店消費。
3、做好便利店的定位:品質保證,便利誠信。
便利店的基本經營宗旨是為消費者創造并提供便利。除了時間上、地點上和即時消費的便利外,也包括經營商品和服務的便利。便利店的主要目標顧客是年輕人,在商品定位好,應以主要經營即食、即飲、即用商品為主,如方便碗面、飲料、非處方藥、娛樂雜志等。便利店的商品構成一般為:食品占80%,雜志、日用品占20%,經營品種超過2000種,比較暢銷的主力商品占50%。每月可輪流推出幾十個新品種,并根據季節變化對商品進行淘汰。在服務項目上,要針對個體所處商圈內顧客的特點,進行差異化設計,注重對時尚元素的組合。因為便利店的顧客多是回頭客,保證服務品質,取得顧客的信任極為重要。
4、把好開店前的選址關:注重立地商圈八要素。
投資便利店,店址的選擇極為重要,直接關系到店面經營的成敗。而衡量店鋪位置是否恰當,要從立地條件和商圈兩個方面進行考察。
立地條件主要從以下幾個因素來衡量:
(1)交通的便利性:緊靠車站或在生活區的生活道路交叉路口,顧客進出方便,店門前的臺階不能高過1.5米,避免在斜坡下、地下或二層及以上樓層開店;
(2)店面的易見性;店鋪緊臨馬路,或者站在馬路上能夠輕易的發現,店面形狀規則,正門所在的寬度不能小于4米,店外能夠方便地設置招牌和燈箱,店內能輕松地劃分商品與服務分區,方便商品及設備陳列。
(3)店鋪的舒適性:所選店鋪本身應在朝向、風向、房型等方面沒有缺陷。如朝向不好,東西曬情況嚴重,門前有不可拆移的障礙物;處于風口處;房型不規則,如樓層的高度不夠,無法吊頂,橫梁及管道外露。樓內柱子太多,商品及設備擺放困難,有效使用面積太少;店內發霉或店面附近環境污染嚴重,氣味難聞,聲音吵雜。這些都會影響顧客進店消費及在店內停留時間的長短。
(4)店鋪的經濟性。便利店的營業時間長,經營成本的大小直接影響著店面的盈利能力,而租金占到了經營成本的很大部分。為了維持經營的低成本,店鋪的月租金應在日平均營業額以下,水電及通訊設備方便接入,車輛出入便利。
對商圈的考察,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大型零售設施比較集中。如前所述,便利店是繼超級市場和購物中心之后興起的一種零售業態,是在超市與購物中心步入大型化和郊區化之后產生的。要開設便利店,就要選擇大型零售設施發展比較集中的區域。
(2)客流量比較集中。如靠近車站、政府機構、辦公大樓、單身公寓、醫院、學校、旅游景點等,這些地方能夠較好地聚集人氣。
(3)有足量的居住人口。客流量比較集中的地方,并不都是客流量比較平穩的地方。如車站、辦公大樓,學校等附近的客流量受節假日的影響比較大,為了保證店面的穩定經營,便利店附近應有一定數量的常住人口,以保證在節假日或天氣影響下,能有穩定的顧客群提供可以維持日常經營開支的保本營業額。按照合肥目前的商業環境,便利店在市區的商圈半徑在250-300米,在步行5-7分鐘的范圍內應保證有3000人的常住人口。
(4)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便利店的營業時間通常都在16小時以上,員工多采取雙班或三班制,經營款的存交,夜間經營的安全性不得不考慮,因此,就應選擇靠銀行、派出所等公共服務機構比較近的地方開店。
5、合理設計便利店的經營方式:這個地盤我做主
便利店看上去與小型超市差不多,可便利店因為服務功能的增加,更多地帶有社區服務功能。每一項服務內容的增加,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但要求有網絡優勢,還必須采取先進的信息設備和技術,才能實現服務功能的綜合化。從國內便利店的發展來看,主要有直營連鎖與特許加盟連鎖兩種經營方式。
采取以直營連鎖經營為主的便利店,大多成立時間較早,在發展的初期進行摸索經營。如光明乳業旗下的可的便利店、農工商的好德、聯華快客、華聯羅森等,有的屬于大型連鎖超市企業(如好德、快客、羅森),或者背靠實力雄厚的企業(如可的)。當直營店形成一定規模之后,在幾十家、上百家直營店的運作過程中,總部的管理中心和配送中心營運就較為成熟,經營模式比較完善之后,就可以進行特許加盟連鎖經營,可的就是先進行直營而后發展委托和特許加盟的便利店。
從便利店的內部經營機制上說,經營者必須要對店里的成本和營業額,員工服務都要特別“上心”,不管采用多先進的管理工具,也難以對分布廣泛的店面進行實時監督管理。2006年8月7日,可的公司出臺并對外公布了新的門店收銀舉措,“凡在可的任一門店消費的顧客有權向收銀員索取消費收銀條(POS機非正常工作情況除外),如遭拒絕,消費者有權向熱線電話投訴或拒絕付鈔票。同時,收銀員必須遞給消費者收銀條,在收銀區還將顯著張貼這一規定以告示消費者。該舉措是可的公司為杜絕收銀員弄虛作假、保障消費者的權益、完善服務標準而邁出的重要一步。”(出處:可的網站)從可的便利店這一舉措可以看出,只要收銀員不打收銀小票,再先進的信息系統也管不了收銀員對顧客放流或在貨款上弄虛作假。上百家的門店,如想都要安裝遠程監視器也是成本高昂的投入。
因此,要使經營者對便利店真正關心,就必須把經營者推向業主的地位,通過銷售超額返利、毛利保底和費用分擔的方式,使經營者積極主動的“做主”,讓經營者不管這個店面是不是他的地盤,都要讓他做主。只有這樣,小型便利店才能真正經營得好,管理起來就方便得多。
四、便利店在合肥市的發展趨勢
1.合肥經濟條件具備導入便利店的條件
2006年合肥市人均生產總值為23205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013元,按照2007年2月統計信息發布時的匯率折算,2006年合肥人均GDP為2975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11美元,初步具備了引入便利店的經濟條件,到了蹣跚學步,準備上路的時候了。
2、特許加盟連鎖經營將成為主要經營方式。
合肥作為中等城市,經濟發展與東部沿海城市還有一定的差距。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便利店發展已形成規模采購和規模銷售的優勢之后,如果在合肥仍以直營連鎖的方式經營便利店,有經濟實力從事大規模采購、進行大規模銷售的企業為數不多,而且,對便利店的經營還得經過漫長的摸索階段。
從地緣上來看,合肥處于安徽中部,安徽又處于中國的中部,在地理上承東啟西,在經濟發展上受到南京、上海等沿海城市的輻射和帶動,這就有外地便利店企業搶占合肥市優質便利店網店的風險。加上便利店本身的投資回收期較長,沒有規模就很難產生經濟效益。因此,擺脫直營連鎖經營的限制,通過加盟方式利用特許商在廣告、信息、市場推廣、統一配送、經營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支持,不但可以降低流通費用和進貨成本,而且可以通過加盟經營,學到比較先進完善的管理技能。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