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7-Eleven點食成金 創附加價值
臺灣人中餐外食的比例高,且臺灣堪稱是吃的王國,很容易在街頭巷尾找到自助餐、面攤、快餐店等,到超商去買便當似乎是難以想象的畫面。故7-Eleven在決定要投入便當服務生意時,所面對的環境是臺灣人并沒有到便利商店買便當的習慣,同時,也是一個沒有大量化生產便當的產業環境。
1993到1998年之間,7-Eleven一直持續說服臺灣的食品加工廠投入大量化生產的行業,但沒有人愿意設廠投資。原因是這些廠商不認為臺灣消費者愿意到便利商店買便當吃。不得已之下,7-Eleven決定自己在臺灣做出典范。2000年與日本第二大便當工廠武藏野合作,全套引進日本的生產技術、設備和配送系統,開啟臺灣18℃的便當產業。
2001年雖引進日本生產技術與口味的日式便當,砸下電視廣告一、二千萬,但單店便當銷售仍少于十個。因此,7-Eleven開始尋找可能的原因,最后他們了解便當是屬于正餐,不是點心,最好不要挑戰臺灣消費者的口味,因此才有國民便當的產生,也是7-Eleven第一次在便當開發上的成功。
鮮食產品的價值鏈跨生產到銷售階段,銷售端能否銷售得好,和食品口味的開發、材料的選擇、產制的過程、配送到店以及保鮮時程的控管等各個環節息息相關。而7-Eleven在決定自己投入來提供鮮食服務時,除了必須找尋上游的相關業者,再來把便當的每一個價值鏈環節與細節串連之外,還訂定質量的標準,嚴格把關,這是7-Eleven何以能領先其它便利商店在鮮食提供的價值創造來源。
在原物料方面,7-Eleven設定嚴格的肉、米、蔬菜、醬油、油、腌制品采購標準,徹底執行:對肉品來源要求嚴苛,不只要求豬肉要符合CAS標準,也要求供貨商的現場加工要符合衛生安全條件,加上對重量、米的質量、青菜清洗的嚴格要求,業者要成為7-Eleven的供貨商,必須先經過稽核,才能獲得證書。稽核小組并會定期與不定期到生產工廠,稽核制造流程是否符合標準。
在工廠生產方面,7-Eleven為了掌握精確數量,降低成本,減少報廢,鮮食制造利用POS系統,算出最適當的產量、配送方式和生產時間。門市的訂貨量及品項則依據天氣、商圈型態、商圈活動等而決定。
7-Eleven鮮食服務所創造的附加價值,包括透過POS系統、對商圈的掌握及口味的不斷創新,創造差異性;整合鮮食上下游產業鏈,扶植農民與供貨商,也創造就業機會,建立臺灣18℃的鮮食產業。 一年賣出9,000萬個便當、5,000多萬個御飯團,使7-Eleven成為臺灣數一數二的食材原料使用商,創造了對上游的大量需求。
對消費者來說,消費者付出的價錢差異不大,卻獲得了時間彈性、地點便利和食材衛生的無形價值。7-Eleven食材原料使用量大且穩定,促成上游業者技術與產品的升級。對7-Eleven的鮮食產品來說,附加價值(VA)可能會不斷成長,但是附加價值率(VA%)可能因外購成本高,不一定會成長。
從以上的分析,歸納7-Eleven鮮食產品的附加價值(VA)驅動因素,主要是引流(Insourcing)外部的勞動力與上游供貨商技術與設備的投資有關,在本身則與其在市場預測與開發、產品創新與開發、上下游產業鏈整合、質量控管及鮮度的控管/配送效率的服務傳遞系統的努力與突破有關。
(經濟日報╱許瓊華 作者是工研院IEK/ITIS計劃產業分析師)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