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店連鎖 在“冬藏”中蘊含“精進”
來源:
王惠琳
2009-01-06 09:30
誰會想到,一年之后當我們展望2009年行業格局時,我們首先要面對的,不再是政策利好,更不是資本運作,而是發端于美國的這場金融海嘯,將會給中國醫藥業尤其是藥品零售業帶來怎樣的沖擊。
正視現實同樣需要勇氣!我國藥品零售業曾經歷過前幾年的高增長,許多企業形成了“搶抓發展機遇”的慣性思維,在冬季來臨之時卻還以為是春天。他們擔心“錯失發展機遇”,卻不擔心落入冒進的陷阱。消息人士引述國外機構的數據稱,全球醫藥經濟增長率2009年將下降1~2個百分點,預計對我國醫藥行業的真正沖擊很可能在2009年3、4月顯現。毫無疑問,未來的兩年,中國經濟將面臨更多的困難,醫藥經濟概莫能外。醫藥界同仁應該著力思考的是,如何過好世界經濟大氣候的“寒冬”。
企業作為經濟生命體,應該從東方文化的“天人合一”中汲取生存和發展智慧。在《黃帝內經》中,先哲們談到養生時這樣說:冬氣之應,養藏之道。意思是,春天益生,夏天益長,秋天宜收,冬天宜藏。這就如同企業處在不同的內外環境中,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冬天到了,人要關閉開泄的氣機,要“閉藏”;金融危機下,企業也要內主收斂、外主收藏,練內功、慢發展,這樣才能“去寒就溫”,保持實力,積蓄能量。只有先考慮如何安然度過冬天,“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的樂觀才有實際意義。多家投資和行業研究機構預測,2009年甚至2010年中國醫藥行業的增速將放緩。至于行業中的具體企業,尤其是體質虛弱的中小(連鎖)藥店,首要任務是千方百計確保能夠“活下去”,以等待春天的到來。“求生存”突然變得比“求發展”要重要且現實得多。
戰略“務虛”
首先,企業決策層要在宏觀戰略上“務虛”,通過“內省”反思過往得失,思考“過冬”的良策。思維的原點不是“1”,而是“0”。這兩年藥店圈新概念層出不窮,“藥妝店”、“大健康”不一而足,以至于消費者走進一些“新概念藥店”,竟誤認為進了普通商超。筆者認為,老板們應該冷靜下來,讓思維回到藥店使命的“原點”,想一想我們首先要承擔什么,方向是什么,何為主業,何為輔業。在資金鏈成為更敏感話題的今天,下決心收縮戰線,果斷修剪非主流業務,把資金和人力資源通過優化、整合,聚焦到根本業務上來,才能鍛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舉個其他行業的例子。2001年華為公司“過冬”時,把旗下的安圣電器賣給了愛默生,由此換來了7.5億美元。2005年“冬天”,華為出售了3COM49%的股權,換來了8.82億美元。在已經到來的這個“冬天”,華為正在計劃出售旗下的手機制造部門超過一半的股權,估計能夠入帳40億美元。憑著這些糧草,華為不僅能安然“過冬”,甚至能為下一個機會的來臨作好充分準備。華為“求眼前生存”之道,何嘗不是“求長遠發展”之道。藥品零售業不妨從華為“過冬”策略中有所借鑒和感悟,經過戰略反省之后或許真的應該轉型,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回歸基本點”,出售或轉讓非主流業務板塊,把“賣藥”的本職和主業踏踏實實做到位、做到家。
為降低企業決策層、管理層和基層執行團隊之間的“溝通成本”,不妨開展“我們如何過冬”之類的全員大討論,在觀點碰撞中才會磨擦出智慧的火花。同時,決策層與執行團隊之間這種良性互動,才會統一思想,進而統一行動。這樣才能實現精確管理,凝聚人心,以有效防止因為主張不同而造成的人員流失,防范在戰略調整中傷了企業的元氣。
內主“收斂”
其次,要苦練“內功”,通過提升團隊整體素質實現“內主收斂”。企業在快速發展的時候,往往信奉“蘿卜快了不洗泥”,就像少年兒童身體發育過快就會“營養不良”一樣,企業在快發展的時候肯定也會造成員工素質的諸多“不適應”。在冬天里,正好是補養的好時機。
苦練內功,就要強化內部管理,將企業文化有機地融入管理之中。企業文化建設不能再流于形式和口號,要細化到常規管理的每個角落,滲透到員工言行的點點滴滴。苦練內功,就要細化員工培訓,培訓要體現全方位、系統化,不能僅停留在“銷售夏季”經常進行的銷售技能和藥學服務培訓,還要延伸拓展到職業生涯規劃、商務禮儀、高效溝通、團隊建設等方方面面,增強員工在情感上對企業的認同。譬如,如果企業能夠結合實際開設“金融危機中工薪族如何理財”這類課程,相信肯定大受歡迎。
苦練內功,就是緊緊盯住現有的每一位員工,把他們當成企業的細胞來呵護、保養,只有細胞健康了,整個機體才會強壯。要使細胞健康,就要輸送充足的能量和營養。因此,變賣非主流業務籌集的“糧草”,應首先用于員工工資和福利待遇的支付。如果資金缺口過大,寧肯說服員工接受減薪也不要輕易裁員。
打通“經脈”
再次,要打通“經脈”,通過積累人脈實現“外主收藏”。疏通上游渠道,回饋終端顧客,是打通經脈的“兩手”。零售藥店要主動向工業企業示好,通過合作共享緊缺的資源,繼續推進“以品類管理實現消費者價值”的戰略。為理順廠商關系,藥店不要貪戀若干“高毛利”產品帶來的眼前利益,要把維護與品牌廠家的關系放到重中之重的地位。要抓住工業企業也會在“冬季”改變廣告投資策略以及加強客情建設的契機,努力爭取廠家更多的品類投放支持、廣告投放支持和員工培訓支持。要給上游企業更多積極回饋,比如按合同約定及時足額付款,再比如反饋消費者對產品的改進建議等等。此外,借行業人員流動的機會,引進和儲備人才,等待“春天”的來臨。至于回饋顧客的措施,應著眼于提供最基本的顧問式服務,讓消費者花最少的錢購藥,在療效上實現最大化。
順便提一下醫改新政。筆者認為,即使新醫改方案今年獲得通過,這也是一個基于中長期的戰略規劃。具體到每年出臺哪些具體配套政策,政府肯定要審時度勢。政府推進“全民醫保”的目標不會改變,但決不會在金融危機的大形勢下貿然打開并不寬裕的錢袋子,因而眾所期盼的“醫保擴容”或許應該從長計議。為保持穩定起見,政府更不會推出激進的改革計劃。因此,不要奢望會有什么“救市”的招數出臺,抓住機會充實自己才是上上策。
司馬遷說過,“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但愿企業家們能夠尊重經濟發展規律,潛伏生機,蟄藏內力,保持精神內守、伏藏而不外露, 以積蓄春天萌生的力量。正所謂“冬令進補,開春打虎”,祝愿中國醫藥界能把握這特殊的歷史機遇,在看似保守的對策中體味“精進”的內涵,迎接醫藥行業生機勃發的春天。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