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失去國美 家電將會怎樣
無論是國美還是蘇寧,現在都必須深刻反思:現有的連鎖商業模式還能支撐自己走多遠?這絕對不是一個愚蠢或多余的問題。
雖然黃光裕事件至今仍沒有明朗,但毫無疑問的是,國美正在進入“無黃光裕時代”。更為關鍵的,失去黃光裕之后的國美能走多遠,仍然是一個未知數。而國美動蕩的背后,暗藏著家電行業的格局變化。
家電企業的權宜之計?
有觀點認為:如果失去國美,蘇寧將一家獨大,家電制造企業更不希望出現這樣的格局。海爾、格蘭仕、長虹、康佳、美的等家電業制造巨頭在黃光裕“出事”后力挺國美,并紛紛發表聲明:目前與國美電器的合作一切正常,將一如既往支持國美電器,并表示將與中國最優秀的家電零售品牌繼續加強深化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實際上,這些倉促間所謂的聲明,又有多少真實價值可鑒?
人人都有自己的算盤,在把貨款放在國美賬戶上的同時,制造商主動示好的目的在于及時回收貨款。這時不能撕破臉皮,否則回收貨款的希望就完全泡了湯——力挺,只是不得已而為之。因此關系微妙、言語審慎就是家電制造商此時表現出的對決智慧。
而蘇寧絕不能傻到因為黃光裕“出事”而“趁火打劫”。張近東必須要做的是帶頭立即動真格地改善供應鏈關系,營造和諧的商業生態文明,否則重蹈覆轍就是蘇寧更大的悲哀。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家電制造業離開國美就不能存活或者活得更滋潤,都是個巨大的錯誤。
國美模式走到頭了嗎?
“多一點潤滑,少一點摩擦”,這是不少家電制造商的奢望。然而反思今天黃光裕的窘境與因果,我們就會發現:商業競爭一旦跨入你死我活的窄門,滅頂之災就不遠了。
眾多中國家電連鎖企業早年陷于資本操作、跑馬圈地的怪圈,不去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是繼續在飽和的市場上盲目擴張,企圖“規模制勝”,以類金融模式自我賭博。其實用不了多久,家電連鎖門店關閉潮就會到來。
無論是國美還是蘇寧,現在都必須深刻反思:現有的連鎖商業模式還能支撐自己走多遠?
表面上,我們都覺得沃爾瑪在靠“價格戰”生存,其實“價格戰”并不是沃爾瑪持續發展到今天的原因。沃爾瑪持續發展的原因在于其核心競爭力——出色的后勤物流配送能力和吸引顧客忠誠的經營能力。沃爾瑪把這一能力作為公司競爭戰略的核心。有了這個核心,沃爾瑪在各個方面培育起了自己獨特而讓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優勢。而支撐這一切的是沃爾瑪的經營理念:通過向其戰略合作伙伴放權、保持技術優勢和在合作伙伴、顧客和供應商之間建立忠誠,來戰勝競爭對手。
而中國家電連鎖業到目前為止,還是沒有一家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核心商業競爭力,大家還在供應商上做文章,在跑馬圈地上動腦筋。
這種假設顯然不是因為黃光裕出了問題才發問,而是“國美們”早就應該捫心自問——如果沒有家電供應商的支持和彼此相惜,沒有長遠持續健康的合作基礎,沒有吸引顧客忠誠的經營能力,自己是否還有生存的能力?如果國美、蘇寧們能夠早一些寬容地接受那些“唱反調、不聽話的人”,也許就毋須費口舌再來問這個問題。
(中外管理 于清教)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