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藥品零售的“蓋頭”揭去之后
來源:
范宗科
2009-01-13 10:09
2008年可謂是藥品零售行業真正的大PK年,但誰是當中的贏家,目前并沒有清晰的結果。但就整個行業而言,浮躁之氣盛行。為了生存,大家不惜血本,互相傾軋,似乎非要拼個你死我活方可罷休。筆者切實感受到,使藥品零售行業陷入窘境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經營者自己。大家都說這個行業將要垮塌了,因為大家都想活得比別人好,但都不愿認真踏實地做好自己的事,而是一門心思地盯著競爭對手,以價格為銳器,相互傷害。
就競爭而言,誰的商品賣多少錢,完全由經營者說了算,他人自不當非議。然而,就價格競爭對一個行業的影響后果而言,作為經營者,就不能袖手旁觀了。
筆者所在的陜西省寶雞市區,據權威部門統計常住人口約為80萬,加上陳倉區的人口共有100萬,而寶雞市現有的藥店數量已經超過200家。也就是說,平均每5000人就擁有一家藥店,甚至有的藥店是墻隔墻,臉對臉。且不說寶雞市作為經濟相對落后地區,消費水平不高,單就這么大的藥店密度,在沿海開放城市也是少有的。問題在于,這么多藥店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使自己生存下去,而且生存得比較好呢?于是乎,大家抄起價格大棒,恣意妄為,完全失去了理智。舉幾個例子,在某藥店,諾和靈30R筆芯每支僅賣58元,地奧心血康每盒僅賣5.8元,復方丹參滴丸每盒僅賣16.8元,拜糖平每盒只賣60.8元,21金維他僅賣16.8元等等。不僅如此,每消費滿26元,送雞蛋一斤,還有送洗衣粉、肥皂等花樣翻新的贈賣活動。這樣的活動每月就會有一次。每到活動進行時,廣告彩頁鋪天蓋地,藥店門口人頭攢動,許多老人聞訊趕來,排隊前多少名的還可進店領取禮品。一時間,紅紅火火,熱鬧非凡。
以上促銷本無可非議,但真正的問題在于這種低價掩蓋下的真相。當消費者進店購買廣告標明的所謂低價品種時,店員往往會給消費者推介另一種名不見經傳的連名字都很少聽說的藥品,而且會告訴你這個藥品多么多么好,而且價格便宜,療效亦佳。或者告訴消費者,廣告標明的藥品限量銷售,已經賣完,只能買另一種了,而且同樣會有豐厚的獎品可兌現。而明眼人都看得出,店員推介的藥品往往就是高毛利品種。這些品種的毛利有時候真的高得嚇人,進價幾塊錢的藥品會賣到十幾塊二十塊。也許高毛利并非這些藥店發明的,多年來,藥品零售行業內常常有不少連鎖藥店到處介紹自己的毛利率能達到百分之六七十。在國家積極推動醫療改革,下大力氣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大形勢下,這種自曝“隱私”、“虛高作價”的商業炒作,真的有點不合時宜。高毛利品種必定難逃曇花一現的結局。
在這里,筆者想提出一個職業道德的問題,抑或可以說是企業社會價值觀的問題。一個企業存在于這個社會,究竟是為了什么?有一種功利的說法是:企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獲得經濟利益。但這沒有回答企業應該有的社會責任。如果忽視了社會責任,一味地追求金錢,那么這個企業肯定是沒有品位或者是沒有長遠發展前途的。看看世界上做得很大、很強的企業或連鎖公司,哪一個不是有著自己一套成熟的社會價值觀。不說松下,不說肯德基,也不說沃爾瑪,就說屈臣氏。屈臣氏作為世界知名的化妝品連鎖品牌,它所經營的化妝品從低端到高端,價格適宜,利潤合理。而這個利潤合理體現了它的社會價值觀,既要給消費者帶來美麗健康,又不會因為是知名品牌就瘋狂地攫取利潤。社會價值觀的存在,就有了一種社會的和諧接納和自身對社會的有益補償或文明推動。相比之下,大肆推銷高毛利的行為是何等的拙劣,何等的急功近利。零售藥店固然要生存,但我們絕不能靠欺騙顧客來生存,那種送米、送面的宣傳背后,把顧客的健康和利益放在末位的做法要不得。高毛利不是靠你自身的質量和服務創造的附加價值,而是你聰明的商業技巧運作的結果,沒有什么值得慶幸。
會有這么一天,你店里那么多你引以為豪的高毛利品種,一旦被消費者識破個中玄機,你會有怎樣的下場?打一個比方,一位新娘子喋喋不休地訴說自己如何如何美麗,慕名而來想一睹風采的人們,當蓋頭被揭掉之后發現,其實新娘子并不美麗,甚至令人大跌眼鏡。此后,新娘難免會遭人唾棄。
今天的任何企業要生存于社會,必先以誠信打好自己生存的基礎,要用社會道德的規范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要明確自己對社會應盡什么責任。“忽悠”消費者的做法終將是短命的,是要付出沉重代價的。作為企業經營者,一定要切忌浮躁。塑造良好的企業品牌,比什么都重要。
“使藥品零售行業陷入窘境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經營者自己。大家都說這個行業將要垮塌了,因為大家都想活得比別人好,但都不愿認真踏實地做好自己的事,而是一門心思地盯著競爭對手,以價格為銳器,相互傷害。”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