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的市場分割運作法
同仁堂,國內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老牌子,正宗的國藥。目前中國中藥產業中牌子最響,文化最深遠,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都很高的一個牌子。
但是這個牌子的產品銷量卻不是盡如人意。目前為止市場上同仁堂某個單品在市場中成為領導品牌的幾乎沒有。
包括在OTC,化妝品,保健食品,臨床等領域也沒有一種產品成為領導品牌。
最近結識其一個代理商,一接觸才知,去年做同仁堂竟然還虧損100多萬。這么好的品牌虧錢真是有點可惜。
咱們就從這個代理商的三類產品開始探討市場方案。
第一類產品:保健食品類。這一類產品主要是,冬蟲夏草,人參,鹿茸,燕窩等滋補類產品。這類產品主要走一些大型百貨商場,中型以上超市,團購為輔,定向銷售。在渠道上一律專柜或者特殊陳列,突出同仁堂的品牌和國藥養生的氛圍。宣傳上主要是教導顧客怎么去分別這些產品的優劣和如何食用。雖然大家都知道冬蟲夏草,人參,鹿茸,燕窩等是滋補身體的,可是有幾個人能分辨出優劣,甚至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個人都不會食用,相信這類產品使用人群和目標人群中會有相當部分人不大明白。所以前期會有一個漫長的教育期和市場培育期。
這一塊就不走藥店了,畢竟渠道太分散,資金和人員上也不好安排。而且去年這個代理商自己開了家藥店,就是因為銷售食品批號的產品遇到了點問題,國家有政策,既然罰過錢,咱們還是規避一下的好。
第二類產品:化妝品系列有十幾個單品吧,相對藥品來說,利潤要高些。專業線目前市場已經飽和而且一些小品牌進價才1.5折,價格上我們無法和其競爭,論專業咱們也不再行,美容導師,產品顧問這樣的人才目前還沒有,產品策劃也不如真正做專業線產品的企業,所以就不趟這渾水了,還是走流通線,相對于資金來說要求不高。還是盡可能的在終端做形象柜,盡可能的上促銷。一些大的專業化妝品店直接鋪貨談特殊陳列,如果沒有特別優惠的話,寧可多談幾次,也不盲目進場,不能影響到品牌陳列,在角落里放著那是更不行的。做的話每個店做細做精,要么就不做。
第三類產品:藥品,基本上走OTC。專柜為主,然后扣點,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專柜費用。同仁堂這樣的產品在市場也好談一些,一般200——500元每月不等,費用率不是很高。單店銷售額在1萬以上的上促銷。門口掛上特許經營的牌子。營業員統一服裝,進店后就能醒目的讓人看到同仁堂的柜臺,小型的藥店最少要一個陳列面,不然的話不上貨,做的稍微強勢一些,一般來說100平米以下的藥店費用是沒有的。散客的話一般去醫藥公司進,大的強勢的終端自己抓。
辦公室幫這個朋友選了一個170多平米豪華裝修的房子,有60平米的露天平臺,高層,好像是23樓吧,其實是有目地的可不是讓他在那享受。首先地理位置在本市的市中心,檔次比較高,樓高視野也寬廣,并且一層只有兩家。兩部電梯,幾乎是各不影響。正好三種渠道分為三個部門,每個部門有各自的辦公室,外面一個大廳可以開會培訓。而且平臺最大的好處就是夏天可以擺幾張很好的太陽桌,畢竟省代嘛經常要見客戶的,泡上一壺茶在外面侃就是。還有一個原因是,平臺有60多平米,市場部初定的是20個銷售人員.可以開小型聯誼會了。第四個渠道就是會議營銷。市場部好做,給他多留了一手。
下午聊的很投機,一個做海王,一個做同仁堂,兩個廠家雖然距離很遠,但是共同點還挺多的。一般廠家不主動打電話聯系,如果過節打電話問侯了,那肯定是督促進貨。還有就是宣傳冊都是針對代理商的,針對終端的幾乎沒有,想要的話自己去網上下,然后再自己印。要設計新的話只有自己想辦法設計了,一般廠家都不問,海王的新品做2個月了,連一張宣傳單都沒見到,真是郁悶啊。那老兄也好不到哪去,拿著優盤,我帶他去我老客戶那自己花錢印的宣傳單。我給他編的版,印的紙張,大小都一樣。
晚上一起喝了點小酒,本來兩個人說都不大能喝酒的,沒想到每人還喝了4瓶啤酒,我是從來不喝白酒的,也陪這朋友喝了半杯白酒。兩個人喝一杯白酒,估計他也不大喝酒不然不會喝半杯的。
醫藥保健品的路還很長,大家都要相互扶持的走下去!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