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下 藥店春天還有多遠?
來源:
張玲娜
2009-01-21 11:30
翻翻日歷,已是臨近農歷歲末,南國的冬天果然盛大來臨。然而相比自然溫度,另有一種冬天讓人牽腸掛肚——經濟危機。短短幾個月時間,這個名詞已經從媒體口中的詞語轉變為切實的見聞。在筆者居住的小區附近,一個月內,三家店鋪相繼倒下。包括一家經營有時的粵式酒樓,一家開業幾周的中式快餐廳,一家在小區門口扎根多年的藥店。
經營多時,生意不錯的酒樓突然結業,惦記著要給周圍的街坊一個交代。掛出的告示看著就有點冤屈:房租突然提高,經營無法維系。這樣的理由讓人有點郁悶,不是呼吁大家抱團過冬么?這邊倒是開始漲房租了。
開了幾周的快餐店倉促關門,只在門外張貼一張“旺鋪轉讓”的小紙片,理由連筆者這樣的業外人士都可以猜個大概:首先,沒有仔細調查此處商圈的人群結構,定價過高;其次,前期宣傳不夠,開業貴在開門紅,然而筆者每天從門口經過,眼見著該店從裝修到開業再到關門,硬是沒收到過一張促銷傳單;最后,店內環境與定位不符,明明是家快餐店卻掛著咖啡廳類似的曖昧燈盞。似乎老板從未想過這一點,想吃個快餐速戰速決的人是不會走進這樣燈光昏暗的店鋪的。
相比前兩家商鋪,家門口藥店的關門反倒并不引人注意。前兩天筆者打門口經過的時候才突然意識到,此處的藥店早已不知不覺變成一家服飾店。家門口的藥店被周圍的居民無視到這種程度,可見之前雖撐著門面,但早已是慘淡經營的狀態。
其實,從局外人的角度看來,這家藥店的先天條件頗為優異。首先,門口就是個公交車站,人流充沛;其次,緊挨著兩家小區的入口處,潛在顧客豐富。再次,身為某連鎖藥店門店,不管是直營還是加盟,都算有個后盾。若不是周圍還有幾家藥店環繞競爭,這樣的外部條件幾乎無可挑剔。然而終究還是關門了,結合筆者不多的幾次購藥經歷,也可以看出點門道。
第一次進這家店,直觀感覺是店堂不夠明亮?撮T店的裝修似乎是想向古色古香上靠近,但因沒有足夠的光源,則徒然一股陳舊之氣。第二次進店,筆者要求買一盒東阿阿膠,被告知沒有整盒的,只有拆零賣。當下叫人大為吃驚。因為這兩次體驗,筆者此后一直對這家藥店敬而遠之。顯然,這家藥店的定位非常混亂,因為如果是定位高端,這里的品種遠遠不能達到顧客需求;如果是定位平民,這里的促銷活動又遠不如街角另一家藥店來得活躍;如果是定位專業,往前走幾步就是一家醫院藥房開設的專業藥房;那么定位于親民吧,又遠遠比不上小區里知根知底的單體藥店——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中,該藥店不能鮮明地亮出自己的特色,結業只是遲早的事。
這樣想想,所謂的經濟寒冬只是擊中了上述幾家店鋪原有的命門,加速了市場淘汰的步伐。當然,還會有新的商鋪重新出現,此消彼長,“危”“機”并存,這也本是市場的常態。正是應了句老話: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么?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