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美第二大消費電子連鎖電路城的倒掉
金融危機并非電路城倒掉的致命殺手?
11月末申請美聯邦破產法第11章破產重組的電路城公司并沒有放棄重建的希望。而是積極地推動一項金額為11億美元的融資計劃,解決困擾公司的現金流問題;另一方面,電路城在積極尋求財團支持的同時,通過清倉開源,閉店節流的方式艱難的維持著公司的運作,并寄希望于借助經濟形勢的好轉在09年上半年前解除破產保護狀態。
但是,深陷金融危機漩渦的銀行財團、財務風險警惕性極高的供應商以及節約意識高漲的消費者,終于未能擔當起救助電路城的責任。盡管,墨西哥億萬富翁全球傳媒大亨里卡多•薩利納斯•皮拉格在電路城申請破產保護之后旋即大手收購該公司28.5%的股權,表現出接盤電路城的強烈愿望。但是這位墨西哥消費電子連鎖霸主的擁有者最終未能在16日之前完成對電路城的收購,也就有了我們上面所看到的一幕。
韓國三星研究院日前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稱:全球性金融危機將從今年第二季度開始進入解凍階段,但是金融危機將深度向實體經濟轉移,經濟停滯將會加劇;數據顯示,為了克服經濟停滯,世界各國政府計劃今后總計投入21000億美元(截至去年年底公布的數據),該規模達到了2007年世界GDP的4%;與此同時,世界各國央行下調利率和擴大流動性供給、刺激內需的舉措將從第二季度開始見效;但是由于金融公司的去杠桿化(出售資產償還負債)效應,資金供給將會萎縮。因此做出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率0.7%,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率-0.4%,出現二戰以后的首次負增長的預測。
由此,不難解釋電路城(Circuit City)由通路城(Electricity)變成斷路城(Broken Circuit City)的直接原因了。但是,美著名財經作家哈特利•恩格爾先生認為:“金融危機并非電路城倒掉的致命殺手。”
危機潛伏于10年之前
電路城公司在2000年達到了其公司經營史上的前所未有的輝煌,市場份額接近60%,毛利率高達25.1%,費率僅為20%,凈利潤則高達3.1%。此后,電路城便陷入了業績緩慢增長,毛利率一路走低,費率卻逐步上升,凈利潤率持續下降的經營業績不斷惡化的態勢。

11月份申請破產重組前電路城發布的最后一次半年度財報顯示:2009財年上半年(2008年4月1日~9月30日)電路城國內可比門店同期下降13.4%;公司收入整體下降8.52%;實現銷售收入46.93億美元,但虧損金額高達4.4億美元。
成也資本敗也資本的電路城
“ 對于任何一家注重成長性的企業而言,誰也無法忽視資本市場的力量,更難以抵擋其誘惑。但是,對于一家注重生長期的企業而言,可能更關注公司內部的發展性因素,同時由于害怕失去對公司的控制權從而有著一種對資本市場的恐懼感和抵觸感。”美權威財經網媒MarketWatch專欄作家塞思•吉爾伯特日前撰文表示。
追溯電路城公司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發現,1961年公開募股前的電路城公司的前身WORDS公司一直處于穩健發展的良好態勢;1961~1967年期間WORDS公司仍在堅持其自主開店穩步發展的戰略。
但是自1968年WORDS公司在美國證券交易所上市之后,利用資本市場融資大舉開展并購,其中1969年電路城相繼收購Custom Electronics公司、Albany, N.Y.公司、Dixie Hi-Fi 公司、The Mart公司、Certified TV進軍華盛頓、印第安納波利斯、洛杉磯市場并進軍郵購業務;1970年收購擁有5家電視、電器零售門店的伍德維爾電器公司進軍俄亥俄州市場;收購Frank Dry Goods公司進軍Fort Wayne市場;而其所有的并購事后均宣告失敗。
1971年~1983年13年間,電路城公司(1977年推出首家電路城品牌商店,1982年更名電路城公司)采取關店、出售、新開等S&B戰略對其門店網絡進行了大幅度的整合。
1984年~1999年的15年間,電路城則開設涉足信用卡、二手車、自有品牌商品設計生產、網絡零售等新興業務。而這些啟動之初大幅拉升其股價的新興業務最終均以出售、剝離、艱難維持運作而黯然收場。
正是在2000年電路城宣布退出其賴以起家的家電零售業務,轉型配送及售后服務壓力均較小的純粹消費電子連鎖零售商。
此后,電路城陸續推出自有品牌商品、自營銷售、進軍海外市場、出售信用卡業務、關閉調整門店、Firedog SM自有服務品牌、12億美元股份回購等一系列舉措,但正是這些追隨百思買的“跟風”舉措使得電路城公司遭遇了庫存壓力加大(尤其是2006年年末商戰期間),公司現金流不足,供應商關系緊張,現金流不足、費率居高不下、凈利潤一路下滑的“深水危機”。尤其是2007年,電路城推出裁減3400名零售員工以及放棄大店戰略開設4000平米以下門店,盡管當年新開門店達130多家,但是銷售額卻不增反降。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則是其可比門店銷售一路下滑,直至2009財年2季度可比門店同期負增長率高達14.4%。
吉爾伯特先生進一步指出:“作為公眾上市公司,他們的一舉一動無不受到來自資本市場的監督并通過股價的波動直接體現出來。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資本市場的反作用,所以很多上市公司過于關注資本市場的反應,而忽視了長效決策的必要性。而電路城的一系列舉措恰恰印證了這一點。”
因此,塞思•吉爾伯特、哈特利•恩格爾等業內分析人士一致認為:資本市場的短期效益思維,導致電路城公司高層管理人員過于注重資本市場反映而忽視其門店質量提升、服務改善、優勢傳承等內部管理因素。從而導致了今天電路城不得不宣告破產清算,退出歷史舞臺的悲劇。
然而,電路城的倒掉也許只是一個開始,對于那些還在過度依賴資本市場融資,熱衷于開店競賽以及并購擴張的家電連鎖們而言。今天電路城的倒掉,也許就是他們明天命運的縮影。
(原載《中國企業報》發表時略有刪節。)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