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藥店“功夫之王”
來源:
馮卓
2009-03-04 11:09
而在我們藥店圈,也有類似“功夫之王”的爭斗。不過最終的結局往往沒有三贏,而是“三輸”。
每逢節日,大多數藥店都會開展一系列的促銷活動,比如藥品買贈、購物抽獎、低價搶購等。這些“家常便飯”般的促銷小把戲,為琳瑯滿目的藥店促銷活動錦上添花,讓藥店賺滿盆缽的同時,也讓廠家從中“漁翁”得利。但在如下這出“鷸蚌相爭”中,不僅是“鷸”“蚌”受到了不小的損失,連“漁翁”也未能得利。不久前,筆者路過某藥店,巧遇顧客因“藥品價格”問題,與該藥店發生爭執。原來,該顧客購買某知名廠家的感冒膠囊時,正值該店春節搞特價,顧客便買了3盒。誰知顧客當晚在離家不遠的另一藥店發現,該感冒膠囊每盒便宜近1塊錢。顧客不滿,要找原來的藥店退貨。該藥店以“顧客理由不充分,藥店之間進貨渠道不同”為由,拒絕顧客的“無理刁難”。雙方發生了激烈的爭辯。無奈之下,藥店為推卸責任,將藥品代理商“拖下水”,一面指責代理商沒有控制好該藥品在各藥店的價格,一面要求其為顧客退還“藥品差價”。
近年來,一些實力在伯仲之間的藥店為分出勝負,雙方都鉚足了勁,想在藥品平價上壓倒對方。每每搞促銷活動,藥店都把精力耗在“價格戰”上。為了吸引眼球,知名品牌藥便成了“出頭鳥”。你的藥品打8折,我的就打7折。你的特價藥便宜,我的比你還便宜。如此惡性競爭,藥店能得到真正發展嗎?答案是否定的,最終損害的還有消費者的利益。
作為“鷸”、“蚌”的兩家藥店,他們在促銷活動中,拿品牌藥大打價格戰,無形中將品牌藥作為他們互相爭攬顧客的“棋子”。而這時藥品代理商如未對藥店價格戰采取“防御”措施,維護藥品在各藥店的合理“價格帶”,對藥店在品牌藥價格控制上沒有合理的獎懲方法,就會造成該藥品在藥店貨架上“能見度”低,最終損害該品牌在顧客心目中的形象。如此的“價格戰”在擾亂市場價格的同時,也讓廠家和藥品變成他們相爭的“棋子”。
既然如此,藥店與廠家何不學學 《功夫之王》的秘訣呢?市場經濟下,看準供銷雙方的需求,廠家與藥店真正合作起來。而藥店在與競爭對手的客源爭奪中,在比服務、比質量的基礎上,再比價格,以滿足消費者多樣的需求,達到一個“三贏”的局面,那才是真正的“功夫之王”。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