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營銷助藥店笑到最后
來源:
郭勝利
2009-04-07 16:13
實際上,在藥店開展的專業服務中,有很多是被動性的,如藥師在崗值班,坐等顧客的用藥咨詢,負責解答顧客的疑問等。當然,也有一些主動的專業服務,如上門量血壓等。但這些較為傳統的做法已逐漸失去吸引力,無法成為藥店的特色所在。
金融危機之下,所有藥店都不可能獨善其身。日益向經濟實體蔓延的危機風暴,使藥店的銷售下降,利潤降低。在節流之外,開源成為藥店增加賣點、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必由之路。然而,多元化之路也是充滿坎坷,經營品種的增多,必然會增大采購成本、增加庫存占用,使藥店很難確定能否實現盈利目標。因此,走出去,變“坐商”為“行商”,開展內容豐富的學術營銷活動,成為藥店發揮藥學服務專業優勢,培養忠誠顧客的策略和手段。
學術營銷,不是簡單的送藥上門和免費量血壓,而是圍繞細分后的消費群體,以藥品選購、使用和保障身體健康為主要內容的全方位藥學服務方式;以專業技術為支撐,以滿足顧客的保健、疾病預防和治療為目的的一項系統營銷工程。
借力打力——最經濟的學術營銷方式
制藥企業為更多地占有零售終端這塊大蛋糕的份額,幾乎都制定有嚴密的營銷計劃。作為產品的源頭企業,誰都想讓自己的產品在藥店的流轉速度更快。一些有實力的企業,會選派專業技術人員輪流到零售企業進行拜訪,開展營銷活動。自然,他們最明白產品的賣點在哪里,如該藥成分的組成有什么新鮮特點、藥理藥效如何、目標消費群體是哪些、怎樣介紹藥品更能打動消費者等。
這種廠家送上門來的學術營銷活動,藥店應好好珍惜,要在與上游供貨商充分溝通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和周圍商圈特點,制定更加詳盡和具有針對性的學術營銷方案,積極做好實施工作的配合。因為這種營銷絕大部分費用都由上游供貨單位承擔,所以這是一種最為經濟的學術營銷。
豐富內容——學術營銷持續吸引顧客關注
只要提到學術服務,一些藥店人就馬上想到要找個場地、擺上幾張桌子、從醫療衛生單位請幾個大夫、發發傳單、坐等消費者上門,或是想到讓消費者某日某時,到某地參加所謂的某病專題講座,但是,消費者對這種“集會”和“會議”灌輸式營銷興趣不大。甚至,有時由于供貨商派來的技術人員故意夸大療效和作用,而實際上效果卻差強人意,還會導致消費者遷怒于藥店,適得其反。
因此,學術營銷需要藥店不斷創新形式,如針對顧客的反映,設計出《顧客需求愿望調查表》,顧客可匿名填寫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藥店匯總綜合分析后,確定一段時間內學術營銷的內容,并及時向公眾公布。學術營銷最主要的受眾就是消費者,只有摸準了消費者的需求,有的放矢,豐富活動內容,才能真正吸引到顧客。
延伸服務——打造學術營銷的長效機制
純學術、純理論的東西并不是藥店學術營銷的內容,必須把握消費者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能力,不能用一些晦澀難懂的語句進行說教,而應通俗易懂地普及養生、預防治療疾病的知識,做好日常健康知識的提供和普及。
如在感冒多發的春季,通過店內的各種載體不停地宣傳防治感冒的知識;在炎熱的夏季,向顧客散發防暑小冊子;或開設健康服務熱線、網上QQ醫(藥)師在線咨詢,24小時為顧客提供醫療和藥學服務,只要顧客需要,打個電話或是上網咨詢,隨時可以得到滿意的答復。專業服務時間的延長、學術內容的大眾化,為消費者帶來了極大便利,同時,也打造了藥店的專業形象。
品牌推廣——學術營銷的焦點和中心
無論是制藥企業的藥品推介,還是以特定內容為主的專題講座,從形式上看,似乎都是在向消費者推介具體的藥品,被推介的藥品好像成為了學術營銷的焦點和中心。其實,學術營銷最主要的目的是在推介藥品的同時,不斷強化公眾對藥店品牌的認同,這些被推介的藥品,應起到為藥店品牌升值增值的作用。在實際營銷過程中,往往就有藥店對此認識存在偏差,過于強調產品的功能、特點、生產廠家的名稱,而忽視了對自身品牌的宣傳,以至于“為他人做嫁衣”后,還沾沾自喜。
駐店藥師——學術活動后掌控營銷的關鍵力量
藥店內外環境的變化,為駐店藥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戰。駐店藥師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他們是向消費者提供藥學服務的主要力量,其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藥店的聲譽和競爭力。
駐店藥師不僅需要了解藥品的名稱、特點、藥理作用、適應癥、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不良反應等專業知識,還要負責處方的審核及監督調配,提供用藥咨詢與信息,指導合理用藥,開展治療藥物的監測及藥品療效的評價等。學術活動只能在一定時間去做,而大部分工作還需要藥師在藥店完成,這就需要藥師不斷加強學習,注重知識更新,切實提高自身素質與業務能力,開展好營銷服務,發揮好掌控藥店營銷的關鍵作用。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