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活動營銷 省錢很重要
活動營銷的效果很重要,但省錢也很重要。
與書店的經營部門不同,企劃部門一般很難直接創造效益,常被認為是一個“花錢”的部門。因此,書店在企劃方面的資金控制得都比較嚴。“可花可不花的一定不花,不該花的堅決不花”。這給企劃人員出了一道難題:要有活動效果,同時還必須得節省。“少花錢多辦事,少投入多產出”是最好的。
書店的日子本來就不太好過,再加上近來金融危機的影響,策劃活動的成本控制越發顯得重要。一位書店企劃人表示:“錢得花在刀刃上,一元錢要當成兩元錢用。”雖然這種表述有些夸張,但可以看出,“省錢”對企劃人員工作的重要性。
制度 有效但不靈活
為了使成本控制更為規范,書店大多建立了嚴格的活動策劃審批制度。而在書店企劃人看來,嚴格遵守這些制度,并爭取從“海綿中擠出水來”,是最為有效的方法。雖然這種制度顯得笨拙,不靈活,卻最為有效。
青島市新華書店企劃部主任崔立群表示,青島市店在活動的成本控制方面已經形成了嚴格、有效的制度管理。基于這種理念,書店舉辦的活動都盡量保持內涵式的。通常會舉辦的講座和簽售等,所請的嘉賓多數是專家、學者等,相較歌星、影星動輒上萬元的出場費,這些嘉賓的出場費用無疑少了很多,不但成本能夠得到控制,而且能夠更好地體現書店的文化理念。并且市店也在成本控制方面有很多的規定,要求在做活動的過程中盡量節省,比如,在舉辦圖采會時用過的出版社名牌等,書店都會將其回收進行再利用。
在上海博庫書城,活動策劃方面也有一套完整的審核機制。企劃經理朱兵告訴記者,博庫書城對營銷方面的費用有很嚴格的限制,由分管財務的副總經理負責審核企劃活動方面的支出。這種審批制度雖然不能降低成本,但是能夠使書城對活動的成本進行有效的控制,并且,避免浪費等情況的出現。
但是,一些書店工作人員也表達了這樣的想法:制度往往靠不住,畢竟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情況是各種各樣的,活動是需要資金的。“過死”的管理規定、冗長的審批程序,非但不能節省成本,反而還增加了行政成本,降低了效率。比如一些活動的細節上,為了節省開支,會導致走一些彎路。可是到最后才發現,不僅沒有省錢,反而花了更多的錢。因此,一些書店,尤其是基層門店并沒有這方面的預算,而是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掌控,因此每年的總成本相差會比較大。
節流 實惠但有前提
書店營銷活動成本,一般由三部分構成:用于媒體宣傳的費用,用于制作海報、展板的費用,以及用于邀請活動嘉賓的費用。用于媒體宣傳的費用是其中最多的。一些書店企劃人員認為,這些成本并非“不漏風的墻”,完全可以從營銷費用中節省,甚至干脆減去其中一些。
西安市鐘樓書店黨支部書記王喜才表示,由于整體的營銷預算一般是由西安市新華書店方面進行,在進行活動中,市店方面也會負擔一部分成本,主要是媒體宣傳的費用。因此書店在營銷方面花費的成本并不很多,主要是用于店內的宣傳費用。而在邀請嘉賓方面,書店也盡量“節流”。
在鐘樓書店舉辦的讀書月活動中,書店員工通過朋友關系請到了國際注冊理財師、高級職業經理人、語言學家等人,為讀者帶來了幾場精彩的講座,書店通過這些活動拉動了圖書的銷售。王喜才算了一筆賬,同樣是專家,雖然通過正常渠道邀請知名的專家來做講座能賺得不少讀者的眼球,但是對圖書銷售拉動未必明顯,書店還要支付給這些專家近萬元的出場費用,成本還不一定能通過銷售賺回來。而通過朋友關系邀請嘉賓可以縮減成本,并且同樣能達到效果,雖然不一定賺得到足夠多的眼球,但是這樣的活動可以經常搞,書店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不停地拉動銷售。
青島市店用于活動營銷方面的費用每年大概有40萬元,其中將近一半都用在媒體宣傳方面。書店與當地多家媒體都保持著合作的關系,而這種看似價格“不菲”的合作關系實際上是比較節省的。青島市店每年都舉辦相當多的活動,平均下來每周都有活動,為了保證效果,引導讀者閱讀和消費,書店會在媒體上進行大量的宣傳。從媒體的報價和活動的頻繁程度看來,每年近20萬元的開銷已經“很便宜”了。書店在策劃這些活動的同時,也會將媒體拉進來,從而形成“書店+媒體+單位”的組合,這種組合不但使活動宣傳和組織搭上了“順風車”,同時也給書店邀請嘉賓、樹立品牌帶來了很多便利。在崔立群看來,最理想的結果是媒體宣傳基本上不“花錢”。
濟南市新華書店與媒體合作的辦法就要節省得多,近乎達到了“零成本”。據濟南市新華書店業務部經理李運寶介紹,市店與當地的廣播電臺等媒體建立了合作關系,雙方在組織活動時各有各的分工。市店負責銷售圖書,廣播電臺負責組織活動。活動的效果也算令人滿意,一般簽售能夠達到五六百本的銷量。在李運寶看來,這樣的效果至少可以讓書店收回營銷成本。“這是一個品牌的積累過程,對成本的計較,要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但是他也很清楚地知道,這是有一定前提的,在濟南范圍內,市店沒有太多的競爭對手。
開源 有效但難度大
大多數書店的“省錢經”基本上是“防御戰略”,即一旦碰到出場費相對較高的嘉賓,書店采用的是回避的辦法,因為這些活動很可能不賺錢,甚至可能不保本。但記者也發現,一些書城的“省錢經”是“以攻為守”。
朱兵介紹,上海博庫2008年一年在活動營銷方面大概花費了5萬元。其中3萬元左右用于媒體,并投放廣告;約2萬元用于制作海報、展板等;邀請嘉賓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對于這種成本構成,朱兵告訴記者,其實邀請嘉賓的成本已經被分攤掉了。他舉例說,上海博庫書城曾經舉辦過一次林俊杰的簽售活動,書店應負擔的出場費為12萬元,但是書城并沒有自己負擔這部分成本,而是開展招商工作,將這部分的成本通過廣告招商的方式進行分攤。通過這種“開源”方法,成本被提前收回了,因此書店賣一本書就能獲得一本書的利潤。
朱兵告訴記者,其實招商的辦法也不是唯一的,“源”有很多,可以針對活動的不同特性開不同的“源”。去年,上海博庫曾經與徐匯區團委舉辦過一次“徐匯青年博學講壇活動”,通過這次活動售書,看似并沒有贏利的可能。但由于是與區團委合作,書城可以獲得一部分款項的支持,同時一些單位還會購買一些相關的圖書,活動的成本就被分攤了一部分。書城曾在學校內舉辦過很多活動,根據以往經驗,在學校售書往往銷售量很大,為此,書城在進行圖書進校園活動時通過調整折扣的方式,讓利給學校,這種辦法通常更能刺激圖書的銷量,一次活動一本書的銷量往往能夠達到上千冊。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