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店代客煎藥 應按套路出牌
來源:
辣筆
2009-06-09 15:56
前幾天,筆者在某市一家藥店走訪,巧遇兩名店員正在稱中藥。由于顧客留下藥品在店里代煎,店員在稱藥時并未按照標準程序執行,不是在藥品計量上“信手拈來”,就是在藥品質量上以次充好,藥量給得不夠不說,還將藥斗里沉積的藥物碎末全部倒了進去。且在煎煮過程中也很不規范,未按要求對需煎煮的藥品進行浸泡,而是直接扔進鍋里。“我們藥店能免費為他們提供煎煮服務就不錯了,這個工作很浪費水電的。一般把藥留下煎煮的顧客都不在現場,如果都按照標準來稱,那藥店還不虧死啊。” 面對筆者這個同行的疑問,店員對自己的操作流程并不認為有何不妥,而是擺出一副無所謂的態度。這顯然是對顧客用藥安全極不負責的行為,不免讓筆者想起另一家藥店的投訴事件。
老顧客王阿姨因有慢性支氣管炎而常年服用中藥,之前她選擇到醫院買藥、加工,上個月經友人推薦后,改到藥店買藥,并享受免費代煎服務。但是她發現,同樣的藥品在醫院與藥店加工出來的成品不但數量有別,連顏色也大不相同。按照該店規定,1劑中藥煎煮后的成品分為2袋,王阿姨6劑中藥應有12袋才對,可是藥店只煎出了10袋,而且把藥倒入碗中后,能沉淀出半碗“淤泥”。因擔心藥品質量有問題,王阿姨一氣之下帶著佐證來藥店討說法。可藥店并未給出賠償答復,而是將藥液又重新加水回鍋,這種做法更加激起顧客的不滿。為此,顧客將此事報到了消協。
誠然,免費代煎服務是藥店為提高自身服務水平、為顧客提供煮藥方便的舉措,但由于“反其道而行之”,猶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而據筆者調查,在一些管理不嚴的藥店,這種情況屢見不鮮。店員或者為追求利益,故意在稱藥時偷工減料;或者為減少麻煩,刻意在煎煮時省卻環節。而且,目前由于各地藥師緊俏,大多藥店由店員進行稱藥、煎煮的“一條龍”服務,其中往往缺乏藥師的技術指導與審核驗方環節,在藥物配伍及藥物質量等方面沒有嚴格地審查和監控,以致安全隱患重重。
要讓藥店的代煎服務變得規范,讓顧客能從中得到真正的安全、便利,筆者認為,藥店應按規范“出牌”。一是提高店員的專業知識,將具體工作落實到個人,并經常對店員進行配伍禁忌、煎藥操作規范等的培訓;二是加強對店員的職業道德教育,時刻將顧客利益及用藥安全放在首位;三是注意器皿整潔干凈,防止藥液之間“交叉感染”,煎藥機也應遠離衛生間等污染源;四是對于一些需“沖服”等有特殊醫囑的藥品,或者處方中出現的某些貴重藥材,店員應當場交代服用方法,并在顧客面前稱好交其帶走,避免出現不必要的紛爭。另一方面,藥監部門也應盡快完善代煎中藥的監管規范,避免因藥店管理不稱職、店員操作不規范,而對顧客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脅。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