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建材市場經營困局
自從年初百安居(中國From EMKT.com.cn)爆出虧損5200萬英鎊(折合人民幣約5.18億元),宣布關閉三分之一中國門店,從63家調整至41家后,傳統的建材城也暴露出巨大的經營壓力,很多老板紛紛向外部智業求醫問藥,到底發生了什么?如何解決?
一:建材市場的行業困境:市場空間被壓縮
首先,需求巨變。
從需求結構看,很多建材子行業集中度提高,知名品牌要求多、提出的讓利大,而非知名品牌承受力有限。從需求方式來看,自從個別行業的知名品牌如“歐派”等廠家強調開臨街的鋪子后,越來越多的行業和品牌正在考慮離開建材市場,以便于凸顯自己的獨特品牌個性。建材城告別了稀缺時代,商戶不再搶鋪,即使是知名品牌也會選擇性進入,大家不看好的材料城幾乎無法按時開業,看好的材料城也不一定能順利招商。商戶抱怨建材城生意清淡,無活動或活動力度不夠,無廣告或廣告力度不夠,以至于樓面經理不敢去商戶處交談。每月都有商戶惡意欠費而被停電停空調,每季都有用腳投票、憤然離去的商戶,每年都有規模不等的“群體事件”,輕微的出現人員傷亡,嚴重的帶來建材城的衰落和被替代。
其次,競爭加劇。
建材賣場業態逐漸增多,包括超市業態,連鎖賣場,綜合賣場,專業賣場,各種檔次的賣場混戰。同時,數量也在增加,近三年,一級城市的建材市場從數量上番了一番。各商圈都有自己的建材城,輻射范圍越來越小。面積在不斷地擴大,各原有賣場都在擴大營業面積。同質競爭現象非常嚴重,地段好的批發賣場向零售賣場轉變,業態同一、競爭加劇。貼身競爭越來越激烈,同一商圈的材料城互相給出優惠條件,不惜破壞整體競爭環境,吸引對方的大戶。
再次,成本上升。
競爭帶動下裝修升級、頻率提高;在商戶壓力下,廣告成本升高;促銷活動的密度,力度上升,建材城獨立承擔,成本巨大;新勞動法帶來的人員成本翻倍。
再有,人才不足。
現有人才結構失衡,現有人才多是高成本的公關型人才,保鏢型人才,不能缺失,但只能看護財富,不能創造新財富。經營型人才和戰略型人才缺乏,執行性人才數量也缺乏。而市場上沒有現成的人才,造成人才來源缺乏。同時,人才培養斷層形成了“幾個骨干帶一幫子文員”的格局,隨時面臨被挖角的危險,人才梯隊沒有,且成長緩慢,
最后,存在隱形危機。
地價上漲,城市規劃隨時會改變。一旦搬遷,嚴重依賴地段的建材城幾乎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還有諸如這樣的疑問,“一級市場的消費會否存在拐點?”等。
二:建材城經營困境的根源:自身發展落后與產業其他環節
第一,在行業整體鏈條中,建材城的整合速度落后于上游廠家,利潤受擠壓。上游生產廠家品牌集中化快速,比如瓷磚,衛浴,涂料行業。部分生產環節沒有品牌集中度的子行業,其經銷商品牌化了,比如部分地區的墻紙、五金行業。在整個產業鏈條中,利潤通常會向整合程度高的環節集中。所以,建材城的離散狀態帶來了利潤的壓力。
例如,由家電行業來看行業的利潤變遷,其初期各環節離散,利潤從高向低演變。到了中期,生產環節整合速度快,市場和利潤向少數品牌商集中,于此同時,渠道環節利潤壓低。發展到中后期,則渠道環節集中度較高(一二級市場),全行業利潤向國美蘇寧集中。
第二,建材市場同質化嚴重,壓低利潤。目前建材市場大體上只有2種業態,超市型和展廳型。每家建材城差異主要體現在地點,面積,購物環境等硬件上面,對消費者而言,千城一面,差異化不夠。
第三,建材市場提供的產品功能單一,價值創造能力弱。建材市場提供給商戶的產品非常單一和原始,就只有“鋪面”。也就是說,只有基本功能的產品,幾乎沒有開發附加功能。“一心只做二房東,從不研究商戶需求”,在這種情況下,難以創造出產品的增值價值,為商戶提供的價值就少,商戶的支付意愿當然就小了。同時,影響到了商戶的賺錢能力,商戶的支付能力降低。
第四,建材市場行業剛剛渡過跑馬圈地階段,運營粗放、成本高。前期的建材市場處于跑馬圈地階段,主要特點是入駐新商圈,強調購物環境升級。沒有經過低毛利環境洗禮,運營成本高,表現在各項開支的內在一致性差,最佳規模點沒實現,以及部份開支的絕對成本高。因此,大家都不知道如何降低運營成本。
三:解決之道
要走出這種困境,需要在三個方面著手:第一是改善產品,提升價值;第二是企業化運作,提升運營效率;第三是重建盈利模式。
如何改善產品,提升價值呢?我們發現有5種方法:
第1種方法:從資源著手提升價值
目前來看,建材城的產品就是其本身,而經營建材城和擴張最為重要的因數還是地段,對于新建建材市場的老板來說,提升地段資源的含金量是首要選擇。而地段的供應商只有一個——國家。在這種產業結構中,合資是最好的辦法。合資的方式有幾種:與政府部門合資,與關鍵人士的代理人合資,與受政府扶持的機構比如房地產公司合資。商圈內與原有建材城臨近的地段是最佳地段,使用時定位要與原建材城區隔,會帶來互補效應,能擴大整個商圈的影響力。
第2種方法:從定位(資源的運用方式)著手提升價值
定位是選擇資源的使用方式,是創造價值的關鍵。目前建材市場定位選擇只有三種:選擇售賣方式(展示售賣還是超市型售賣);選擇賣什么檔次的東西(高中低檔);選擇賣多少子行業的東西(綜合建材市場還是專業建材市場)。
我們發現5種有前途的新定位:
第一種:融入會展功能的建材中心
這種定位不同與目前的高端賣場,主要意圖是順應了產業鏈中的推廣需求,增加了賣場的時尚氛圍,傳達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的專業消費場所。增加了場內主題活動,主題展覽的頻率,行業定位在給品牌廠家發布新品的最佳地點,對消費者而言,是信息最新,新品最多的建材賣場。它的主要特征:面積大,要求全體商戶開2層的至尊店,有大型的中心展區,品牌廠家可以開長期的展覽(工藝展,文化展,極致體驗,設計師的信息交流會),定期召開子行業的主題盛會,與生產廠家互動較多。它的優點:商戶,廠家,建材城3方共贏,商戶得銷量,廠家得宣傳,建材城得人氣。
第二種:折扣賣場
這種定位對消費者而言價值在于買到了便宜的知名品牌,對與行業來說,價值在于擴大了銷售,及時清理庫存。這種業態比較適合原來定位低端的材料城改造,也可以適合高端材料城的非商鋪區(高樓層,倉庫區),也可以聯合地產公司在即將開發的樓盤中商業街區進行。
第三種:風格賣場
建材消費不是按人群特征來劃分的,是按購買風格劃分的:時尚風格,歐式風格,中式風格。每種風格又可細分為不同的子風格,比如歐式風格中還可以分為北歐,地中海,簡歐等很多種風格。可以按這種細分市場的思路來經營建材市場,把其中的同一種風格產品品項做全(增加飾品,床品等品項),品種做齊全(二三線品牌允許進入,國外進口品牌也進入)。這種業態的優點是:可以提升單位面積的成交金額,對細分市場的顧客來說,消費的品類選擇面大,品種齊,對商戶來說,進口品牌實現進入市場,一線品牌實現銷量,二三線品牌得以借力。適合于面積無法擴張,受同一商圈大型建材城擠壓的建材城改造。
第四種:微型建材市場
指小而精的主題建材市場,也將成為中國建材業的發展主流。它的特點:以專業的子行業市場出現,比如品牌化的燈飾賣場,統一形象,統一收銀,在大型建材市場中整體租賃整整一層鋪面,經營城中城。適合于:小型專業賣場的同城擴張,異地擴張。可以參考其他行業案例:臺灣的大食代廣場的美食定位,依托大型百貨發展。
第五種:混合業態
還可以嘗試混合業態,如前面談到的在大型建材市場的非商鋪區(高樓層,倉庫區)設立折扣賣場實質上就是混合業態。還有2種混合業態可供選擇:聯合無店經營業態,比如網上商城,電視購物等互補經營;如果資金巨大或有政府支持,做大型的建材賣場+展會賣場是可行的。可以參考其它行業案例:廣州吉盛偉邦賣場(永不落幕的家具展會)。
第3種方法:從與商戶的接壤處(利用系統協同)提升價值
目前的建材城和商戶的分工是清晰的,但也是陳舊的,按系統的觀點,在獨立的事件間建立聯系能帶來價值。與商戶協同的可能性有很多種,空間巨大。其中,最能見效最能創造價值的首選倉儲物流和導購員管理。
如何在倉儲物流項目上協同呢?成立獨立的配送公司,每天按時按線路在市內配送。建材城內各商戶可以享受這種有償服務。再集中租賃倉庫,將其與配送環節關聯。比如:有償配送只在倉儲區收貨。這樣做能降低小商戶的倉儲物流成本,減少大商戶管理復雜度。對 建材城來說,可以通過運輸,倉庫分包,叉車租賃盈利,又可利用密集的配送車輛實現建材城的品牌宣傳,還可以利用服務的準時性提高價值,鎖定顧客。
如何在導購員管理上協同呢?目前大家普遍認為導購員是銷售量流失的黑洞。導購員服務態度、服務禮儀、溝通技能、顧客心理等方面的“軟技能”嚴重缺乏,在店內吃東西看雜志,在走道聊天打球現象普遍。導購員掌握的產品知識等“硬技能”依賴生產廠家培訓,參差不齊。在商戶各自管理其導購員的情況下,導購管理無規模效應,所以培訓難以分工,難以形成有效的招聘、培訓、輔導、督導、考核、激勵六大環節的管理。由建材城統一管理導購員是可行的,商戶可向建材城租用導購員,按不同檔次的導購員付費。建材城在安徽開設公司,成為人員管理的主體,減免稅收,統一管理導購員的招聘、培訓、輔導、督導、考核、激勵。建材城。這樣做的好處是:可提高建材城的成交率;可提升建材城的品牌;增加盈利;可加強對商戶的管控;知道準確的每平米的銷售量,從而實現決策的數據分析。
第4種方法:與消費者的接壤處(利用系統協同)提升價值
考慮運用金融手段,與銀行合作,實現消費者的貸款購物(具體方法需要實地論證)
第5種方法:從互補產業著手提升價值
成功的建材城已經采用了很多這樣的手法,比如:將建材城樓上的寫字樓優惠,針對設計公司招商,把設計公司引入進來。設計公司的人員畫完效果圖直接就把客戶帶下來看實物,從而拉動了高端商品的銷售。可以更進一步考慮,定期舉辦廠,商,設計師三方聯動的主題活動,通過拉動形象品的銷售,樹立高端市場的形象。同樣的,停車場,飲食,物流等互補產業也有巨大的合作空間可挖。
如何提升運營效率呢?我們發現有3條途徑:
第一:提升促銷的效率
目前促銷的現狀:花費巨大,效率低下,商戶永不滿足。
因為目前建材市場通常是獨立承擔SP類促銷,成本無法分攤,也無法同商戶協同,常常是“在建材城夠滿**元,憑票到**處參加***”,造成商戶開假單換禮品,消費者覺得力度不夠,商戶覺得沒見效果。
提升建材城促銷的四條途徑:
途徑一:向計劃要效率
不僅需要制定年度促銷計劃和責任人,還要細分出每次促銷的目的,費用,相對其他建材城的效果。這樣的結果是“多算勝”,不會臨時應戰,依賴以往經驗設計了一個老套的促銷。
途徑二:向準確的目標要效率
參考其它行業的案例:某百貨公司的價格帶是不均勻的。1萬元、5000元、3000元消費額占比是比較集中的,而另一方面,200元~300元的消費筆數是非常密集的。如果我們想積聚人氣則需要在100元~500元間價格帶的品類進行促銷實施。若我們想推高銷售則要在3000元到10000元的品類下些工夫了。后來舉辦了“200元均一價休閑服飾特賣會活動”,組織20家少女裝和休閑裝的秋冬裝統一展賣。客流量提升了2.5倍。
途徑三:向PR類促銷要效率
很多人認為PR活動雖然好但是僅僅可以對銷售額起到間接的影響,很難立竿見影。實際上不是,PR活動不僅能帶來人氣,而且能促進購買,長期堅持,能樹立建材城的品牌。更為關鍵的是,只要搭臺,生產廠家和家裝公司都會自己掏錢來唱戲,成本得以向整個產業鏈分攤,經濟性很好。
途徑四:向客戶管理要效率
建材城的消費者也是符合28定律的,而且有些顧客喜歡到很多建材城分散購買,可以做些“VIP”客戶的活動改變這種局面。
參考方法:先賣卡篩選客戶;再舉辦“VIP”客戶專場推薦會促使其集中購買,買高端產品。可參考現在地產商的做法。
第二:提升推廣的效率
目前推廣的現狀:花費巨大,效率低下,爆破力不夠。
因為目前建材市場通常是大眾廣告,主要以車體、戶外、電臺居多,這種大眾媒體信息混雜,公信力下降,效率低下。建材城必須結合自己的特點,找到高效的推廣方法。
提升建材城推廣效率的四條途徑:
途徑一:向自身特點要效率
上文提到的集中配送就是很好的推廣方式,成本為零,效果巨大。
結合自身的定位,對建筑外觀做出改造也具有良好的推廣效應,特別是風格類定位的建材城。
途徑二:向整條產業鏈分攤成本
拉動上游廠家多做頂級產品發布,召集子行業開展**節,召集設計行業開展作品展,這樣的宣傳成本可以向整條產業鏈分攤,甚至我們的案例中還實現了向消費者分攤。
途徑三:向節奏和強度要效率
目前的推廣多是平均的,無沖擊力。我們通過改變推廣的節奏,改變推廣的強度能起到提升效率的作用。
途徑四:向公關要效率
協同相關行業,媒體,可以開發很多低成本,高效的公關推廣,遠勝于硬廣告的效果。
第三:提升組織內在能力
這個話題比較大,簡單介紹一個合理的執行步驟和要點:
•設立明星型工作環境
•按資源滾動設立部門
•以預算為龍頭帶動計劃與實行
•對成型的工作標準化
•規模化培養工兵型人才
•實行人員的板凳厚度管理
•實行適合高速擴張的人力資源管控體系
如何重建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的本質是對創造出的價值的分配手段。現在,利潤微薄和現金流得不到保障是經營的重點,相當于期貨中的強行平倉,失去了再參與的機會。所以,對盈利模式的調整方向是:組合盈利,提高盈利空間。
新的盈利模式選擇:
1. 繼續做“二房東”
2. 降低租金水平,增加服務性“耗材”收費
見上文談到的倉儲,物流,導購員的收費,這些費用是功能性費用,日常必須使用的,而且,這些費用的收益可視而且明顯,商戶對此敏感度低。而在敏感性的傳統收費項目,租金,可以考慮降低。
3. 增加自有品牌
建材子行業發展差異很大,很多子行業還沒有品牌化,而建材城在經營成功后對建立當地品牌極具成本優勢和時間優勢,可以自行采購商品,做自有品牌,獲取利潤。
4. 開展混業經濟
混業經濟的空間很大,具體方式另文詳敘。
按以上方向努力,我們的建材行業2-3年可能會有新的氣象出現,因為,困難總會使我們更強大。
(作者:北京迪智成咨詢公司高級咨詢師 山峰)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