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便利店有哪些變化?我們采訪了6位便利店老總
出品/聯商網
撰文/知世
日前,中國連鎖經營協會(CCFA)公布了對便利店2025上半年經營情況的調研數據,涉及43家便利店企業11.8萬家門店。
在數據呈現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挖掘本土便利店的發展情況,聯商網對話了中國便利店百強榜中的十足便利、見福便利、萬嘉便利、鄰幾便利、凱輝便利以及福美多便利6家企業老總,了解企業在供應鏈、渠道布局、商品結構等方面的最新動作,通過戰略規劃的異同之處,為行業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01
行業分化趨勢明顯
結合2024年中國便利店百強榜單,可以看出,中國便利店行業呈現出鮮明的分化特征。
一方面,行業集中度持續攀升。百強榜中門店數達到千家以上規模的企業,由2023年的31家增長為2024年的38家;2025上半年,調研樣本企業凈增門店4093個,其中千家門店以上規模的企業凈增3651個,占凈增門店總數的89.2%,高于2024年88.9%的占比。頭部品牌通過快速擴張進一步拉大與腰部品牌的差距。
另一方面,中小型便利店品牌生存壓力加劇:百強榜中的新進品牌如浙江高速、安徽驛佳、河南和光、一心便利,主要集中在榜單后半段,尾部品牌汰換更為頻繁、增長乏力,榜單進入門檻從2023年的165家降至2024年的129家,競爭激烈程度可見一斑。
盡管行業整體保持擴張態勢,但本土便利店品牌的發展重心依舊集中在區域市場。
02
規模擴張下的經營挑戰
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銷售同比增長的樣本企業依然占比過半,但勢頭弱于2024年。更值得警惕的是,凈利潤同比增長的企業占比持續下降。2025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的企業僅占30.2%,低于2024年的45.0%。
實現銷售與凈利潤雙增長的企業僅7家,占比16.3%。
這組數據串聯起來不難發現:越來越多的便利店企業正面臨“增長乏力”與“盈利承壓”的雙重困境。
有受訪企業向聯商網坦言,2024年整體銷售數據的增長主要來自門店數量的增加。規模擴張帶來的增量表面上維持了銷售增長的態勢,但卻容易忽略門店單店經營能力與供應鏈效率上的深層問題——這也是企業凈利增長的關鍵。
因此,對本土便利店企業而言,破解困局需要“兩手抓”:既要關注單店經營狀態,也要提升供應鏈效率,才能實現可持續的增長與盈利。
03
單店經營面臨增長壓力
面臨市場擴張帶來的競爭壓力以及零食量販、折扣店、即時零售平臺等的分流,單店的健康狀態需要便利店企業投入更多精力維護。
從數據來看,線下門店似乎面臨明顯的客流與客單價下滑壓力。《2025年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單日來客數從2023年的346人/店/日降至2024年的311.4人/店/日;客單價則從2022年的26.1元/人/單逐年下滑,2024年已降至20.4元/人/單。
不過,這一下滑趨勢在2025年似乎有所緩解。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客流同比持平或增長的企業占比達62.8%,超過半數,較2024年有明顯改善。
這一變化也得到了部分企業數據的印證:見福便利表示,2025年上半年可比門店的客單價與客流基本持平;福美多則透露,上半年客流較去年同期增長9.5%,客單價保持穩定。
在具體應對策略上,營銷活動是企業引流的常見手段。例如,凱輝便利通過執行線下專項活動,去年來客數逆勢增長;福美多則以每月一次的S級活動為抓手,實現了整體客流的提升。
此外,復購率較高的鮮食類產品也是吸引客流的關鍵。萬嘉便利通過優化商品結構,強化低溫日配、短保商品及鮮食等品類,以此應對客流下滑壓力。
04
供應鏈優化是重點
我們注意到,供應鏈優化依舊是多數本土便利店企業的重要發力點。
在2025年經營重點的規劃上,6家受訪企業雖各有側重,但無一例外都將供應鏈優化納入關鍵議程。
部分企業的優化方向聚焦于豐富商品品類。例如萬嘉便利,其供應鏈優化重點落在冷凍冷藏庫建設上,旨在強化面包、三明治等日配商品、短保商品的配送能力,進而增加門店鮮食品類供給。
另一部分企業則更注重通過供應鏈優化控制經營成本。以見福便利為例,其注重對經營成本的壓縮控制。董事長張利表示要重點加強供應鏈管理,提升周轉率,解決高庫存和缺貨兩大頑疾。他表示,便利店面臨的競爭壓力主要體現在商品價格方面,而通過提升供應鏈效率,可減少無效支出,實現成本控制與商品降價的雙重目標。
不難發現,無論以豐富商品種類為導向,還是以控制成本為目標,供應鏈優化的最終指向都是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
05
即時零售是雙刃劍
而在消費者需求日益多元的當下,渠道的拓展與融合也成為便利店不可回避的課題,即時零售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領域。
為了減少即時零售分流帶來的影響,近年來,便利店企業在這一領域持續加碼布局。《2025年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2024年近四成便利店企業已開通即時零售業務,其在線上零售中的銷售占比同比提升11.4%。
而聯商網對50位零售老總的獨家調研進一步顯示,相較于大賣場、標超、小型超市等業態,便利店在即時零售領域的成熟度最高,85%的樣本企業已參與推進。
然而,當前阿里、京東、美團三大巨頭在即時零售賽道的激烈內卷,便利店門店的盈利狀況也造成了嚴重沖擊。張利坦言,便利店在外賣大戰中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境:若參與平臺活動,商品銷售可能面臨零利潤;若不參與,則會錯失線上客流。
不過,即時零售的內卷是一把雙刃劍。雖然門店運營成本的提升壓縮了經營利潤,但借助平臺流量,對便利店拓展客源和增強客戶粘性有一定助益。
但平臺的過度內卷終究非健康發展模式。調研顯示,57%的便利店企業期望政府干預大平臺的價格補貼及過度內卷行為,另有50%的企業希望通過法律法規規范所有即時零售參與者的行為,推動行業有序經營。
06
便利店餐飲化遭遇新挑戰
除了渠道的拓展,商品結構的變化可以折射便利店發展的趨勢,便利店餐飲化正是突出特征。多家受訪企業向聯商網表示,2024年,糧油類、日化類、紙品等非食板塊的產品銷售占比有所下降。萬嘉便利指出,這與倉店的發展有密切關聯。
福美多對商品結構的調整正好反映了傳統便利店向餐飲化轉型的趨勢。總經理孫立平透露,福美多將進一步淘汰家具百貨和糧油調料類產品,加大鮮食類別占比。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便利店餐飲化進程加深,除酒水飲料等支撐銷售的基礎品類外,鮮食類產品銷量增長顯著。
見福、鄰幾、凱輝、福美多以及萬嘉便利均表示鮮食是過去一年增長最快的品類。其中萬嘉便利2024年鮮食板塊總體增長20%以上;凱輝便利去年鮮熱食占比的提升在5個點左右;鄰幾推出的自助飲料(烤梨撞奶)和咖啡成為門店熱銷品,僅咖啡年銷量就達500多萬杯。
作為高復購、高毛利品類,更多本土便利店加強了與鮮食類產品的綁定。《2025年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指出,90.4%的便利店開展了鮮食銷售,占比進一步提升。
受訪企業中,十足、見福、鄰幾等都建設了自有的鮮食工廠。其中,見福是國內較早實踐餐飲化的便利店品牌,2021年見福鮮食工廠便已建成投產,是國內便利店行業中第一家實現管理、工廠和物流三位一體辦公的企業代表。見福的鮮食工廠包含了兩條生產線,一條是烘焙,一條是便當,并衍生出了兩個自有品牌,即咖啡的“咖沸”、烘焙和便當的“羨食生活”。
見福鮮食工廠
鄰幾也透露,2024年公司對于自有品牌的研發主要投入在鮮食品類(包括包子、燒賣、烤腸等獨有配方的產品)。
提升鮮食占比,除自建工廠外,還需配套冷鏈物流。以十足為例,其已建成15個常溫及冷鏈配送中心,配備360臺運輸車輛,提供商品配送、分揀、退貨、保管等一體化服務。
不過從整體來看,有能力自建鮮食工廠的企業并不多,多數便利店采用第三方合作配送模式。
雖然鮮食作為重點開發品類,但本土便利店行業的鮮食銷售占比仍偏低。數據顯示,2019年-2022年,我國便利店樣本企業的鮮食銷售占比分別為7.8%、9.8%、16.9%以及12.0%。而與之相對的是,2023財年日系便利店關于快餐和日配食品板塊的銷售占比均達到了30%以上。
與擁有成熟供應鏈和研發運營經驗的日系便利店相比,本土便利店在鮮食領域的供應和銷售能力上仍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同時,張利指出,本土便利店餐飲化的發展正面臨著新的挑戰。為了提升毛利率,部分零食折扣品牌已經開始拓寬經營品類,逐漸“便利店化”。例如,發源于湖南的戴永紅零食就在門店里引進了茶葉蛋、關東煮等鮮食品類。
若零食折扣店延續這一發展趨勢,將擠壓更多本土便利店的生存空間。對此,需要本土便利店做的是,在勁敵來臨之前,進一步強化供應鏈效率,搶占更多先發優勢。
07
自有品牌是偽命題?
當前,本土便利店企業的自有品牌開發進度差異顯著,這與企業自身發展階段及戰略規劃密切相關。
從受訪企業來看,如十足便利已構建起包含久帕咖啡、十足、本村生活、乖如意在內的自有品牌矩陣,形成多定位布局;凱輝便利、萬嘉便利等尚處于初期探索階段;而福美多等企業則尚未啟動自有品牌研發工作。
從行業趨勢來看,《2024年便利店業態發展情況概覽》顯示,超四成樣本企業計劃加大自有品牌開發力度,可見其仍是行業當前的關注熱點。
但自有品牌開發在研發生產與市場銷售環節均有較高門檻,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和精力。十足總經理歐再福曾在公開演講中指出,自有品牌將進入3.0時代,即品牌力時代,企業需像開工廠一樣打造自有品牌,成為制造型品牌便利店。
但從實際發展情況來看,有獨立開發自有品牌能力的便利店企業并不算多。
且對多數本土便利店來說,加大自有品牌開發力度也并非當前的合理選擇。即便對于通過自有工廠形成垂直供應鏈優勢的品牌來說,試錯成本更低,但自有品牌商品的市場接受度仍是一大難關。多家已開發自有品牌的受訪企業反饋,其自有品牌商品銷售占比并不突出。
張利便直言,見福的自有品牌打造并不算成功。他認為:“當下中國便利店的自有品牌仍是個偽命題——當企業品牌力不足以支撐產品銷售時,談自有品牌意義不大。”這也是絕大多數便利店企業打造自有品牌面臨的關鍵問題。
歸根結底,自有品牌應該是便利店在品牌力強大、供應鏈行有余力時的增值選項,而非罔顧自身、舍本逐末的「虧本買賣」。
08
與合作伙伴共創共贏
對本土中小型便利店而言,短期內通過與制造商深度合作實現商品差異化,是比打造自有品牌更具性價比的選擇。
見福從去年起提出“制售同盟”理念,張利認為,便利店應與制造商建立良性合作而非惡性競爭——若能通過深度合作提升供應鏈效率,將是調整品類結構的最優路徑。在這一策略下,見福重點打造健康食品類產品,如低GI饅頭、面包,以及無抗肉類、雞蛋等包裝食品,以此在商品種類上形成差異。
對于尚未開發的領域,以合作形式試水也是眾多便利店的共識。以咖啡品類為例,多家受訪企業表示,綜合考量運營能力與資源配置后,更傾向于與現有咖啡品牌合作,通過“店中店”模式實現差異化,降低試水風險。例如,萬嘉便利就選擇2024年底與挪瓦咖啡合作,實踐效果良好。數據顯示,挪瓦咖啡已經與超過25家連鎖便利店集團達成合作,幾乎覆蓋便利店行業Top10品牌。
不過,凱輝便利指出,選擇合作還是自有品牌,與企業自身的認知和戰略規劃密切相關:若僅為擴充品類,咖啡以“店中店”形式進入便利店完全可行,風險也更低;若將其視為長期戰略布局,則自有品牌更為合適。
長期來看,對有能力的便利店企業而言,打造自有工廠、完成垂直整合仍是更具備戰略性的發展方向。
09
堅持難而正確的事
本土便利店在30余年的發展進程,都在做一件難而正確的事。張利指出,歷經30余年的摸索與沉淀,本土便利店品牌已從早期的粗放式增長進入精細化競爭階段,市場整合的大幕隨時可能拉開。
在內憂外患下,“活下去”是所有便利店品牌的首要目標,也是迎接行業洗牌、抓住未來機遇的前提。
行業的深層變革已在醞釀,但在此之前,擴張仍是中國便利店發展的主線。與便利店覆蓋率最高的韓國(2023年為1077人/店)相比,日本為2286人,中國臺灣為1697人/店,同期中國大陸的便利店滲透率僅4441人/店。與其他成熟市場相比,內地便利店市場仍有巨大發展空間。
鄰幾便利董事長劉忠建指出,當前房租成本的普遍下降,對本土便利店來說正是一個擴張的有利時機。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擴張的底色已從“跑馬圈地”轉向“精耕細作”。未來,唯有以商品為核心,在規模擴張中沉淀服務溫度與差異化優勢,便利店企業才能在行業整合中實現長遠發展,最終為社會和行業發展創造更扎實的價值。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