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全球供應鏈呼之欲出
代工之王富士康的”跳樓事件”, 本田工廠工人的停產抗議,以及一系列制造業勞工困境所帶來的連鎖反應, 或許預示著本土低成本用工時代的終結;,隨著后WTO時代的到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度持續加深,關稅貿易壁壘正在逐步消失,與香港的CEPA, 《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與東盟的CAFTA,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以及更多正在洽談的雙邊多邊自由貿易協定, 使得外國商品進入中國不再需要支付高昂的關稅和經過繁雜的過程. 目前產自東南亞的很多產品都不高于中國產品,甚至低于中國產品;產自歐洲,美洲等發達國家的產品也變得可以接受.
制造業與國際貿易的風吹草動, 很快就能夠以產品的形式體現在零售終端. 在沃爾瑪,家樂福, Tesco樂購,大潤發,華潤萬佳等大型超市, 進口商品的占比正在不斷加大; 泰國香米已經進入了尋常百姓的餐桌, 榴蓮山竹火龍果等東南亞水果也變成了家喻戶曉的異域風味; 美國加洲的紅提, 巴西的咖啡, 丹麥的曲奇, 法國的紅酒, 意大利的通心粉,比利時的巧克力, 韓國的柚子茶; 越來越多的進口產品進入到中國老百姓的購物車中.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鐘情于進口商品的優質質量.
更有零售商提前把握這一巨大商機, 華潤萬佳的Ole’精品超市; 香港百佳推出的Taste,步步高在湖南推出的高檔超市; 無一例外都瞄準了消費進口商品的高端客戶群. 這類型的精品超市都以銷售和經營進口商品為主, 目前還只適合一些具備高消費人群的區域; 然而應該看到,進口優質商品漸漸在走大眾化的路線,通過供應鏈的整合與優化,這些產品很快就會和國產商品短兵相接,對消費者而言, 永遠看重的就是物美價廉.
在失去勞動力優勢與環境壓力不斷增加的大環境下, 產業轉型,產業轉移或許就是大勢所趨. 回顧歷史,我們發現世界級的零售商擁有世界級的供應鏈, 有能力在市場瞬息萬變中, 配制全球資源,并且轉移采購資源. 簡單來說隨著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印度,越南,非洲等國家將很快取代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 國際零售商本身擁有全球供應鏈掌控能力, 中國市場僅僅作為國際零售商的一個供應鏈節點; 國際零售商普遍設有國際采購部. 一旦把這些全球商品資源,自有品牌商品等資源投入中國市場,國際零售商能夠從容應對市場供應的急劇變化,而對于沒有準備的中國零售商來說,沖擊是巨大的.
迎接挑戰,國內零售商應該做好以下戰略步驟:
一. 樹立全球市場的概念, 對全球采購供應鏈的建立給于足夠的重視;
首先零售商應樹立全球市場的概念, 一方面世界商品的流動總是從低成本的地區流向消費驅動的地區,隨著中國的人均GDP的不斷增長,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很多主流商品的最大消費市場. 另一方面, 在國內市場日漸飽和的情況下,零售商也需要拓展海外市場,實施走出去戰略. 除了金融, 石油,鋼鐵等國計民生大型企業要走出去, 作為更體現軟實力的商業零售業也應該盡早實現海外布點.
二. 成立進出口部門,自有品牌部門,作為全球采購部門的基礎;
或許還有五到十年的時間, 國內零售商才會感受到只偏安國內一隅供應鏈所帶來的窘境, 如果不及早準備,及早參與全球競爭, 到時才醒悟可能已經為時晚矣. 所以國內零售商應該早做打算, 可以先成立具有自主經營進出口業務的部門,自有品牌等部門, 作為過渡到全球采購部門的基礎.
三. 建立全球采購資源數據庫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要了解世界市場,與來自全球的供應商建立采購供應關系, 從信息系統入手,建立全球采購資源數據庫,無疑是事半功倍的措施; 為此,零售商應該積極主動參與世界各大消費品展覽會,與各國主流供應商行業協會建立聯系,在信息系統方面投入資金建立數據庫, 網上報價系統,網絡招標系統.
四. 不斷嘗試直接進口商品在商品銷售中的份額; 自有品牌開發應著眼全球供應商招商
不能夠紙上談兵,也不能淺嘗輒止; 配制相應的采購人員不斷嘗試直接進口,從尋找貨源, 談判,物流運輸,進口通關,上架銷售, 終端管理及最后的業績評估等方面獲得第一手的經驗; 當然要循序漸進,利潤與投資回報始終是考核商品采購是否成功的標準, 當然也不能以是否賺錢為唯一標準, 在嘗試期,更重要的是整個供應鏈的建立和不斷完善.
五. 培養專業人才
與其他零售業務一樣,專業人才在全球供應鏈的建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全球供應鏈需要既懂內貿又懂外貿的采購人員, 還需要非常了解終端銷售與管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