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裝日期代替生產日期 海口超市食品令人憂
海口超市一些食品“不清不楚”令人憂
開欄的話:
超市是人們日常消費購物的重要場所之一,尤其是這幾年隨著外資企業超市進入海口市場,超市在市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超市在為人們提供齊全、低廉的商品,舒適的購物環境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從今天起,本報將推出系列報道,從關注超市食品安全衛生、價格、促銷手段、購物環境等方面,全方位“掃描”超市中存在不足的地方,以期引起社會、相關部門關注和重視,不斷改進,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商品和更加舒適的購物環境。
這幾年隨著海口市民消費觀念的改變,在超市選購食品越來越頻繁,超市食品衛生問題與市民的健康也越來越息息相關。海南日報記者通過調查采訪發現,目前海口超市自制食品、散裝食品等是存在問題最多的地方,包括超市散裝食品生產日期不詳、自制食品添加劑隨意標示、熟食存在衛生隱患等問題令人憂心。散裝食品“生日”不詳
“在超市里買的食品為什么只有包裝日期,而沒有生產日期呢?”今天上午,在海口明珠路一家超市買了一包散裝橄欖的市民趙女士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現在海口很多超市散裝食品很難覓到“出生證”。
記者今天在走訪中發現,超市對待散裝食品生產日期的態度,就像女士對待自己年齡,不愿清楚示人,甚至有將包裝日期代替生產日期的情況。
在海口一家大型超市,散裝的各種休閑食品如話梅、山楂等盛放在一個個食品罐內。記者挑了幾種過秤后一看,打過包裝的食品標簽上只顯示“包裝日期”,而沒有生產日期。記者詢問超市工作人員,工作人員也說不清楚這些散裝食品的生產日期,只說一直都是這么標注的。
另一家超市,冷柜內的各種冷凍牛肉片、羊肉片、牛T骨等只有保質期,沒有生產日期,連包裝日期也不標注,讓人無法知道這些食品的“生日”。在面包銷售專柜,記者看到,柜臺上銷售的面包等食品張貼的標簽中生產日期一欄標明的是“當天”。
記者從省工商部門了解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相關規定,食品經營者銷售散裝食品,應當在散裝食品的容器、外包裝上標明食品的名稱、生產日期、保質期、生產經營者名稱及聯系方式等內容。
同時,《散裝食品衛生管理規范》要求由經營者重新分裝的食品,其標簽應按原生產者的產品標志真實標注,嚴禁更改原有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限。自制食品配料標注遮遮掩掩
近期,媒體曝光了上海部分超市銷售“毒饅頭”事件,引起人們對超市自制食品的極大關注。記者采訪發現,海口超市里雖然沒有看到被曝光的“毒饅頭”,但超市內自制的食品如饅頭、烤雞、糕點等食品究竟使用了哪些添加劑,超市多數是只字不提,這些不標注食品添加劑的食品讓人吃著不踏實。
在海口一家大型超市,超市自制的各式蛋糕讓人垂涎三尺。記者注意到,幾款蛋糕上的點綴物顏色特別新鮮,但這些色彩新鮮的蛋糕配料表中卻沒有標注使用了哪些色素,配料表中只是簡單地寫著面粉、雞蛋、糖、油等。超市內自制的鹵味鳳爪、豬腳等配料表一欄中,也只簡單地寫明調味料等,具體調味料包含哪些并沒有明示。
記者從省質監部門了解到,根據我國《食品標識管理規定》要求:食品標識應當標注食品的配料清單,在食品中直接使用甜味劑、防腐劑、著色劑的,應當在配料清單食品添加劑項下標注具體名稱;使用其他食品添加劑的,可以標注具體名稱、種類或者代碼。顯然,部分超市自制食品標識的“不清不楚”并不合理。自制熟食衛生存在隱患
香味撲鼻的烤鹵、五花八門的糕點、可口美味的各類涼菜……這些自制的熟食已經成為各大超市生鮮區的特色,但是一些超市在熟食的貯存和銷售中,卻存在著不少衛生隱患。
在海口一家大型超市,直接入口的散裝食品沒有設防塵設施,直接暴露在空氣中。記者今天在該超市看到,有兩位消費者正在選購散裝的鹵味鳳爪,兩人邊交談邊挑選鳳爪,唾沫亂濺。有一位大媽在挑選散裝豬腳時竟然用手捏了捏,還不停地翻看,而站在一旁的工作人員則對這位大媽的“小動作”視而不見。
超市自制的面包、糕點雖然有防塵設備,但一些市民買完后并沒有將防塵設備蓋上,旁邊的超市工作人員同樣讓這些直接入口的面包制品直接暴露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
記者了解到,商務部《超市食品安全操作規范》中早有明確規定,制作好的涼菜應在4小時內銷售完畢,并用明確指示牌告知消費者選購后盡快食用。這是因為涼菜是最容易滋生細菌并腐爛的。但記者下午走訪幾家超市時,均被告知涼菜制作于早晨,已經遠遠超過4小時。多數超市工作人員認為涼菜售賣期只要不超過一天就好。而消費者卻認為,超市應該明確告知涼菜的出鍋時間,便于消費者斟酌。
(南國都市報 記者程嬌)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