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存貨還是庫存?誰能突破“美邦困局”
日前,中國服裝業快時尚巨頭美特斯邦威陷入了高庫存的困局之中。根據美特斯邦威的2011年第三季度年報,美特斯邦威的庫存為29億元,也就是說庫存已占凈資產的一半之多,而在2009年這個數字只有9億元。中國品牌觀察員譚儒認為“美邦困局”不僅僅是一個時間性數字性的問題。
是“存貨”還是“庫存”?
據沈陽和成都的媒體報道,美特斯邦威旗艦店的過季服裝“堆積如山”,包括大衣、裙子、襯衣、短袖T恤等。美特斯邦威銷售人員稱此不叫“庫存”,應該稱為“存貨”。“存貨”原因有兩點,一是2010年入冬,冬裝銷售周期延長,所以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財報統計出來的數據顯得存貨量大;二是每年冬天,企業為了應對次年的用工荒會提前備貨,所以也會加大存貨。
對此,中國品牌觀察員譚儒的理解是,存貨也好、庫存也好,用不著偷換概念,總之是貨物還沒有賣出去,還處在流通的途中。據申銀萬國證券發布報告顯示,美特斯邦威2011年底存貨已降至25億元規模,其中超過15億元的貨物為過季商品。該報告指出,美特斯邦威的凈資產約為32億元,而倉庫里那些過季衣服已占其凈資產的近一半。
“美邦困局”是因時而困?
據中國品牌觀察員譚儒調查,西班牙的ZARA,為全球排名第三的服裝商,在世界各地56個國家內,設立超過兩千多家的服裝連鎖店,并創造了快速時尚模式。Zara深受全球時尚青年的喜愛,設計師品牌的優異設計,價格卻更為低廉,是平民的時尚品。其實,國際知名快時尚品牌很多,如H&M、C&A、Uniqlo以及優衣庫等,美特斯邦威是Zara在中國最忠誠的學生,曾經驕傲于在中國率先樹立快時尚品牌,它有著創建“百億企業,百年品牌”的恢弘戰略目標。2008年8月29日上市,上市三周年時,周成建父女擁有的9億股股票,上市流通的話,周成建父女擁有約290億元人民幣的財富。
美特斯邦威的迅速崛起,也有效地阻擊了國際快時尚品牌在內地攻城略地的步伐。
然而,國內的市場就像小孩的臉說變就變。2008年后,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服裝市場格局發生變化,加上原材料漲價、鋪面租金漲價、人力成本上漲和淘寶等中國電子商務的快速成長的因素,快時尚品牌在中國的市場被擠壓,市場運營成本增加。美特斯邦威試圖通過給加盟商增加壓力來緩解市場帶來的壓力。便和大部分的加盟商簽訂了為期3年的經營合同,要求加盟商每年要有25%的增長。這種強制性條款使美特斯邦威與加盟商之間的裂痕加深。為了變被動為主動,擺脫加盟商的制衡,美特斯邦威自建直營店,直營店以及加盟店之間開始產生了資源偏向。加盟商無力自己承擔更多的打折以對抗直營店大規模的促銷活動。加盟商以近6折的折率從美特斯邦威進貨,如果打8.5折的時候,已經毫無利潤空間了,這樣就影響了加盟商銷貨的積極性。自此,美特斯邦威存貨不斷增多,市場壓力顯現。
誰能突破“美邦困局”?
陷入了危局,必須有人拯救。為了解決美特斯邦威的高庫存問題,周成建設立電子商務——“邦購”,在線上進行消化高庫存。然而,電子商務并沒有給美特斯邦威結出累累碩果,這種“燒錢營銷、虧本前行”的商業模式不斷受沖擊,雖然周成建因電子商務足夠風光,贏得了面子,但美特斯邦威電子商務“邦購”能賺多少錢或賠多少錢只有周成建自己知道。
周成建的確一善于“創新”的企業家,他善于學習,愿意反思自己犯下的錯誤,極度渴望成功。所以他鐘情于Zara模式,長于本土渠道的開發,比拼供應鏈,卻犯下了一個不容忽視的錯誤:忽視了自身品牌和設計,品牌相對脆弱化。美特斯邦威也曾有人提出方案,把庫存率控制到5%以下,但是周成建卻希望公司能夠儲備更多的貨品以支持銷量的增長。
高存貨不僅影響美特斯邦威的周轉率,更與Zara模式產生內在沖突,傷及公司產品創新與存貨控制,進而影響其核心競爭力。并且,巨額存貨與預付款間存在的減值風險,有削薄公司利潤的危險。
據悉,在面臨貨品賣不掉困境的同時,周成建首先解決的是加盟商的信心問題。當年,美邦“不走尋常路”的口號,以及周杰倫的代言使得此品牌迅速崛起,今天,周成建在穩定隊伍上下了功夫,渴望以“人”來解決市場困局。
據中國品牌觀察員譚儒判斷,2012年,美特斯邦威將一改“店鋪飛速擴張,加大直營店的投入”的市場攻略,而是會把精力用于渠道的整合優化、產品組織設計上,減緩增加資產收入,著力削除庫存壓力,以人為本,在設計和產品上下功夫,從而將Zara模式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力求在短時間內突破困局。
(作者:許強)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