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成傳統企業轉型共識:問題待解但瑕不掩瑜
即便屢遭盈利質疑和質量危機,電子商務仍然以前所未有的姿態革新中國商業市場。不論對于網購人群還是從業企業,電子商務都不再只是與傳統零售做對比的炫耀式數據。
從只被阿里巴巴、當當、騰訊等互聯網企業看重,到蘇寧、萬達競相入局,再到兩會代表、委員的就此建言獻策,電商繼續成為行業最大熱潮。
傳統零售化敵為友
企業有競爭,但行業應共融,曾對電子商務抱有極大敵意的傳統零售行業態度轉變更在情理之中。新年剛過,眾多線下零售企業紛紛加碼電商。
蘇寧電器在正月初十宣布改名為蘇寧云商,對此前以蘇寧易購為主的電商思路進行升級。幾乎同時,萬達集團電商平臺即將掛牌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
不僅是一線城市的大型零售商,在河南洛陽,一家本地家電零售商容威集團,也決定擴展電子商務,將實體店人員全部分流在容威物聯中心,服務洛陽網商物流。同時關閉兩家數千平方米實體店面。容威董事長車炳恒在微博中感嘆,“當下誰家實體店多,誰家虧損將加大”。
艾瑞咨詢分析師王亭亭表示,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網絡購物市場2012年開始逐漸進入成熟期,傳統商業向電子商務的轉型和融合也成為共識。尤其是去年天貓和淘寶網連續創下單日191億元、全年超1萬億元的驚人數字,對傳統企業是很大的刺激。
或許更大的刺激是過去五年,中國網上零售額以每年平均增長99%的速度發展,天貓著名的“雙11”購物節,從單日5000萬元到單日100多億元,只用了三年時間。
而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2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2.42億元,網絡購物使用率提升至42.9%。根據中國商業聯合會1月報告,國內各種零售業態的成長性上,網絡購物已連續多年保持第一。2012年網購市場交易規模已超過1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突破6%。預計在“十二五”末,這一比重將達到10%。
現在人們不但上網買衣服鞋子,連網購家具建材、IC元器件、珠寶汽配也成了潮流。代表型企業有科通芯城,這家中國首家IC元器件自營電商,是全國最大的IC元器件分銷商科通集團(2005年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旗下公司, 2011年進軍電商,由于所在的領域市場盤子達到2萬億,而其能夠給產業鏈帶來的價值更為深遠和廣泛,據悉,其通過電子商務模式可以將上游一線品牌供給中小企業,通過電商助力中小企業去山寨化,因此,其上線一年便超過10億元人民幣,今年目標50億元,預計五年將打造另一個生產流通領域的京東。
政府愈發重視
傳統零售轉型電商是生存之道,政府部門屢次提及考慮經濟模式的升級。
不久前的各地“兩會”上,電子商務是熱門話題。上海市委書記韓正思索:一些實體商場變成了電商的展示柜臺,商業模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上海應該如何面對;杭州市市長邵占維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2013年杭州將探索新的消費模式,大力培養網商,做強電子商務產業鏈,鼓勵居民擴大網購;《廣州市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實施方案(試行)》已經出爐,從2013年起,廣州市將連續五年每年投入5億元扶持電子商務發展……
這種熱潮一直持續到全國“兩會”。“可以利用電子商務這個新途徑來擴大內需。”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中央委員徐曉蘭介紹,當下不少商場成為電子商務的“試衣間”,對傳統商家來說,轉變經營思路和模式,適應新的消費趨勢已是題中應有之義。
電子商務擴大內需增長,并不只是對傳統零售業的替代。國際著名研究機構麥肯錫的數據表明,每100元網絡零售交易額中,有59元是對線下零售的替代,有39元完全是由電子商務拉動新增的消費。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僑聯副主席陳乃科的議案則指出,隨著傳統行業轉型電子商務的趨勢愈發明顯,制造業的轉型需求迫切,應該鼓勵其利用電子商務建立起新的內銷模式,實現轉型升級。
“現在的電子商務只是對傳統零售渠道的變革,未來三至五年,將進入生產制造的變革,直到影響生活方式的變革,”陳乃科說,“中國制造業應該抓住這個機會。”
事實上,電商已經延伸到制造業。富士康近日宣布,將中國零售業務的重點轉向網絡銷售。無獨有偶,12家宜家代工廠拒絕為宜家供貨,自創“嘉宜美”品牌集體轉型電商入駐天貓。
這些不是偶然事件。陳乃科發現,如今在網絡購物平臺上已活躍著大量由傳統制造業轉型而來的網絡零售商。比如溫州龍灣“藍藤衛浴”,此前專注為歐洲、中東等企業做五金衛浴外貿貼牌生產,2010年開始轉型做內銷,2011年下半年,其天貓店鋪銷售額已近千萬元。
問題待解但瑕不掩瑜
電子商務具備低成本、高開放性、靈活性的優勢,能夠幫助制造企業繞開中間環節,直接面對消費者,大幅提高產品利潤水平,也可以實現個性化、批量化、定制化的訂單生產模式,也成為傳統制造業打造自有品牌的一條捷徑。
不過,目前互聯網購物還存在一些瓶頸問題有待突破。比如我國現有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雖然有了很大發展,但是仍然相對落后。很多電商企業不得不嘗試自建或合建倉儲物流,導致重復建設、倉儲及物流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另外,寬帶不寬、資費過高的問題嚴重制約了電子商務的發展和普及。
為解決這些矛盾,徐曉蘭建議,在硬件方面,政府大力推進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物流、寬帶基礎設施的投資,特別是對西部、偏遠地區給予投資傾斜;打破物流、寬帶等領域的市場壟斷,吸引社會資金進行投資。在軟件方面,政府要幫助民間樹立互聯網治理的新理念。盡量減少行政許可,鼓勵電子商務各民事主體在現有法律環境下,更多用市場手段而非行政手段解決商務爭端。
而針對電商征稅等有可能減弱電商價格優勢的話題,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梅紹祖的觀點是,世界各國大都對電子商務實行稅收中性原則,不增加新的稅種。各國都看到,要推動電子商務的發展,在一定時期免稅、減稅是很有效的手段,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都是一樣的。
中國社科院財貿院副院長荊林波也認為,在制定相關稅收政策的時候,應該以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為要,采取適當的稅收優惠政策。尤其對以中小創業者為主的C2C賣家,還應鼓勵其發展,促進就業和內需市場的擴張。
根據此前阿里巴巴集團公布的數據,目前94%的淘寶賣家營業額在24萬元人民幣以下,大多數不在征稅的范圍內,而一些發展較好的商家,在線下已經在繳稅了。
無論如何,電商在成績和爭議中依然前行。
(北京商報記者 張緒旺/文 )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