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斷”4個月后 跨境進口電商市場開始復蘇
經受了政策的多次洗禮后,跨境電商的市場前景仍然一片光明。
短短4個月,保稅倉租金重新上漲,甚至是兩年前的兩倍。《廣州日報》報道顯示,廣州黃埔保稅倉兩年前每平方米/月18元的倉庫租金,如今已漲到35元左右;杭州下沙保稅倉的價格也從15元漲至30元左右。而大量因新政空余的倉庫也早已被跨境商家補位。
保稅倉租金成倍上升,需求大于供給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跨境進口電商的市場已經開始復蘇。
跨境電商整體規模也在不斷上升。阿里研究院和埃森哲發布的全球跨境B2C電商趨勢報告中預測,到2020年,全球跨境B2C市場規模將由2014年的2300億美元升至9940億美元。同時,中國將成為跨境B2C全球最大市場。
8月18日,在雨果網主辦的“2016雨果網跨境電商大會”上,來自跨境協會,以及天貓國際、網易考拉海購等平臺負責人談了談跨境電商行業的新趨勢。
少數跨境平臺將掌握主要資源
中國跨境電子商務協會秘書長、中國跨境電商50人論壇秘書長仲澤宇認為,未來跨境電商行業資源肯定是向少數平臺聚攏,類似京東和沃爾瑪這類大平臺之間會加深合作。
在行業發展趨勢上,隨著中國移動網購規模的擴大,多品類與專業化將并存。仲澤宇說,未來跨境進口電商的SKU和品類將更為豐富,除了已經被廣泛進口的母嬰用品、鞋帽、箱包等品類,整個行業已經出現向輕奢、寵物等方面擴展的趨勢,戶外用品,汽車配件、燈光照明等品類的比重也在增加。
海外品牌重登中國市場
今年的另一個明顯變化就是大量曾經撤離中國市場的海外品牌,重新借助跨境電商的渠道,返回中國市場。
天貓國際公共事務總監王浩洋說:“中國的經營成本太高了,租房成本、人工成本、裝修成本以至于收益不能支撐成本。”
王浩洋發現,在天貓國際上,越來越多的海外商家和企業通過跨境零售進口,通過線上回來了;同時得益于跨境電商縮短空間距離的優勢,全球超市也進入中國,目前接近有20家全球超市進入天貓國際,“他們從來沒有想到他們會在同一個市場、同一個平臺上形成競爭,現在也開始分析競爭對手的品類和上新速度,調整戰略”。
回流的海外商家和品牌的觀念也正在發生改變,由原本商品本土化戰略變為重視原裝。王浩洋表示,“因為現在消費者心態也出現變化,他們要的就是原裝商品”。
消費者發生了變化,商家也變化了,零售商業鏈路、模式也隨之改變。傳統貿易下,海外商品到中國消費者手中,要經過品牌方,經銷商、出口商、進口商、總代層層手續。王浩洋認為,“當跨境電商出現后,把商家和消費者直接聯系在一起,我認為通過互聯網一定能夠把零售商業鏈路壓縮到三層以內。”
內容成跨境電商風口
在網易市場總經理袁佛玉眼里,跨境電商的趨勢則是轉向內容信息營銷。
她認為,內容是跨境電商跟用戶拉近距離的手段。用戶面臨很多不熟悉的海外商品和品牌時,購物的每個環節都會產生很多全新的問題,基于內容的跨境電商則可以幫助用戶了解生活常識和商品品牌。
在網易新聞、郵箱、游戲等內容平臺的支撐下,2015年網易集團推出了網易考拉海購。袁佛玉說:“網易考拉是媒體型電商,主要希望依靠媒體陣營解決用戶面對信息的挑戰。”但她坦承,網易現有的媒體流量,運營經驗,對跨境零售而言是不足的。
袁佛玉表示,網易考拉海購正在以榜單經濟、場景生活、直播化運營等內容形式,嘗試打破信息不對稱,幫助用戶打造簡單、有效的跨境網購環境。
(天下網商記者 陸文斌)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