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單店盈利”的謊言 終被資本沖昏頭腦的西少爺
1月10日晚,西少爺CEO孟兵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篇名為《從快到好,我們還有更多的路要走》的文章,在沒有任何媒體監督的情況下,以“自曝家丑”方式還原了1月9日西少爺五道口店發生的一起食品安全事件。
事故經過是這樣,一名員工違規使用了從扒爐流入儲油槽內的食用油再次烤饃。內部員工發現后馬上告知了正在店內就餐的顧客,引發了質疑與恐慌。
當然,孟兵的處理非常得體,將值班經理和店長停職;將食用油送檢;為顧客義務體檢;封存當天所有烤饃。再加上坦誠相告、言辭懇切的微信長文,成功把危機公關轉化成了品牌宣傳。
雖然傍著“互聯網餐飲品牌”的名號出道,也很擅長營銷、公關等互聯網標配能力。但與黃太吉、雕爺牛腩不同,西少爺一直顯得“另類”,聯合創始人袁澤陸屢屢對外聲稱“互聯網是一種底層工具”、“餐飲才是本質”的“傳統”理念。
如果確實是員工操作不當引起的安全事故,這次危機公關的確透露出了一種成熟企業家、餐飲人的老練和智慧。
但也有另一種聲音:不能做出“產品口碑”,故事講得再動聽也不能救命:口感的回歸,才是最無法替代的資本。
原來,西少爺最初的經營模式和這種腳踏實地做餐飲的態度頗受業內好評,但眼尖的人發現,西少爺的模式漸漸變了,東西也不好吃了,甚至開始有人質疑袁澤陸所言“7天養店周期”、“單店盈利”的神話是否真實……
西少爺本是個不可多得的好項目,但很可惜的是,它的經營策略轉型卻背棄了肉夾饃的最佳模式。而且,在打磨好模式、產品線、供應鏈之前,過早與資本共舞,恐怕終將會落得被資本蹂躪的下場。
偽命題:迅速拓店計劃下的“單店盈利”宣言
2016年末,西少爺B輪融資1150萬美元,創下年內餐飲業融資額之最。孟兵再次對外宣稱15家門店均已實現單店盈利。
所謂“單店盈利”實則很可能是一個話術游戲,刨去總公司的管理、運營成本,每家單店的財務報表看起來,確實有可能“盈利”的。
餐飲業的復制是永恒的難題。規模的成本優勢、品牌溢價,都淹沒在迅速上升的管理費用中。否則,一直被業界歌頌的麥肯模式的成功就太廉價了。
業界人士常說“規模優勢在餐飲業就是個羅生門”、“規模越大利越薄”,原因不外乎以下兩點:
1)、餐廳管理者的角色非常復雜,需要極強的責任心和多種專業的能力才能勝任,很多時候非老板自己不可,這就導致餐廳的“代理成本”極高。
所謂代理成本,是指委托人為防止代理人損害自己的利益,需要通過嚴密的契約關系和對代理人的嚴格監督來限制其行為,而這需要付出代價。
2)、一旦開店數量多了,就必須得配置科層制的管理結構,衍生出供應鏈、財務等職能部門,同時還要配制行政管理團隊(區域經理、培訓經理和督導),整體的監督和行政管理成本極高。
尤其在許下5年內開10000家店宏愿的背景下,西少爺品牌整體實現盈利,本就顯得不切實際。“單店盈利”的說法,更像是一種折中、穩妥的語言游戲。
但餐飲是要賺錢的,即使實現所謂的“單店盈利”,不能賺到錢依然毫無意義。
本來,西少爺是有可能打破“餐飲規模化羅生門”的,只要它堅持住最開始宇宙中心店的邏輯,其坪效超過麥當勞、肯德基數倍毫無問題,甚至有可能趕超蘋果的線下門店。
但卻由于急于求成,拋棄了最初的、也是最具有殺傷力的模式。
肉夾饃有萬店基因,但西少爺模式沒有
西少爺剛開業時,很多IT圈的人已被《我為什么要辭職去賣肉夾饃》刷的很饞了。長長的隊伍不乏排了半個小時的顧客。初期,大眾點評上顧客對西少爺產品的評價也以正面為主,“饃很脆、超贊,但肉有些不太爛。”
那時候,西少爺的店面是典型的路邊攤。不過十平米的攤位,四、五款產品,兩三個員工,構成了西少爺的第一家店。
這也是肉夾饃的最具破壞力的模式:外帶,顧客拿著饃喝著汽水,走到哪,屁股坐下就是他的餐位。
吃肉夾饃,講究的是,我站著看你剁肉、夾饃,饞的直吞口水。饃拿到手里面,咬一口肉末粘在臉上、滲出的油一不留心就流到手上。
堂食反倒是種累贅。
孟兵說,想開10000家店。首先他選對了賽道,肉夾饃這個恐怖的品類絕對可以,即使是現在,全國的肉夾饃攤販加起來恐怕十萬家都不止。
然而自從西少爺遇到今日資本“投資女王”徐新之后,就開始“登堂入室”了,店越來越大、租金越來越貴,宇宙中心店喬遷的新門店和潘石屹手下的旺鋪,租金據傳已然是天價。
筷玩思維記者后來也曾到幾家店中探店。烤饃、剁肉,都隱藏到后廚;點餐、出餐采取了肯德基模式;產品線增多了,胡辣湯、酸辣粉、羊雜湯,且均為復熱品。
上新品,若是為了測試什么產品和肉夾饃更搭,然后精簡產品線是可以的。但如果是為了豐富產品線而豐富產品線,短期內供應鏈和產品品控很可能失靈。事實也是如此,不少顧客都抱怨“饃變難吃了”、“胡辣湯糊嗓子”。
租金、人效、坪效乃至供應鏈,資金統統上漲,加上未來加速拓店時迅速攀升的管理成本,即使是所謂“單店盈利”或許都難以保障。以西少爺現在的模式,恐怕開100家店都很困難。
而本來最具殺傷力、最能搶占用戶心智的模式,反倒被無情拋棄,不禁讓人惋惜。
關于西少爺與資本熱鬧聯姻的冷思考
無從得知,“5年開10000家店”的宣言究竟是孟兵自己的野心和自信,還是說給弘毅資本、今日資本聽的。
但毫無疑問,西少爺已被資本脅持住了。漫天飛舞的融資發布消息,都是資本的需求。
據某接近弘毅資本的知情人士告訴筷玩記者,實際上弘毅與西少爺已經簽訂了對賭協議。雖然弘毅投資董事總經理王小龍表示,對于西少爺,他們“不對賭,不回購”。
若真的不對賭,無論對西少爺還是食客來說,都是件好事,西少爺有了更多時間試錯;食客能夠品嘗到更低價美味的產品。
但資本方不是慈善機構,如果真的不對賭、不回購,哪怕萬一項目不成功或是繼續投入更多資金卻難以收回,數千萬的真金白銀打了水漂。“情懷”是投資的大忌,無論弘毅還是今日資本都深諳此理,而退出的最佳方式,恐怕就是上市了。
雖然細節不明,但該知情人士稱:“弘毅資本一開始就抱著5年內把西少爺推上市,然后套現走人的打算進來的。”
這么好的一個項目,如果最終被資本蹂躪了,很難說不可惜。
資本的需求、西少爺的經營需求、顧客對肉夾饃的需求,南轅北轍。
肉夾饃的萬店基因毋庸置疑,但一個品牌經營10家店是連鎖店、100家店就是連鎖企業、1000家店一般又是多品牌戰略。
可以窺見,隨著規模擴大,連鎖對餐飲企業就成了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同階段需要完全不同的系統進行支撐,很多時候不是光靠錢就能解決的。
如黃記煌暗度陳倉、韜光養晦10年,一旦與資本聯姻,也會面臨品牌失控的危機,如果光靠一個品類和不同的思維方式,餐企就能輕易與資本共舞,那么餐企上市就稱不上是個難題了。
與黃太吉相比,西少爺前期穩重厚實的經營風格難能可貴,可以說是近兩年互聯網餐飲品牌中基本功最扎實的企業。黃太吉大勢已去,究其根本,就是在沒有探索出明確盈利模式、打磨出最優產品力、研究好經營模型就貿然走上了擴張之路。
在這個意義上,如今的西少爺,正在步上其曾極度懷疑的黃太吉的后塵。
(來源;筷玩思維 作者:張艷東)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