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眾品牌風頭一時無兩 最終難逃大牌“魔掌”
隨著社交網絡的興起,小眾品牌正在搶奪“大神們”的市場份額,逼得“大神”紛紛出手將其納入麾下,為自己所用。
小眾品牌收購潮
化妝品界出手最頻繁的當屬歐萊雅、雅詩蘭黛以及資生堂。
歐萊雅旗下知名品牌諸如Lancome蘭蔻、HR赫蓮娜、MAYBELLINE美寶蓮、YSL圣羅蘭、The Body Shop美體小鋪等幾乎全部來自并購。
2016年7月22日,歐萊雅完成了八年來最大的收購案,斥資12億美元收購美國高端彩妝護膚品牌IT Cosmetics,這讓歐萊雅的產品線擴容至300種。
雅詩蘭黛自然也不甘其后,自2014年10月收購Le Labo開始,短短18個月連續收購6個品牌,其中就包括法國小眾品牌 Editions de Parfums Frédéric Malle等。
資生堂今年以來也頻頻向小眾品牌拋出“橄欖枝”,2016年6月,收購美國小眾彩妝品牌Laura Mercier和RéVive,在此之前,資生堂還收購了bareminerals和NAR這兩個彩妝品牌。
而LVMH集團也在上周五宣布成立新的投資基金LVMH Luxury Ventures,該基金將專注有潛力的小型美容、配件、時尚品牌。
擴充產品線
隨著社交網絡和“千禧一代”的興起,小眾品牌以其優良的性價比和個性化的標簽(特別在香水身上表現明顯)為自己圈粉無數,市場驅動力不容小覷。
從上述三家集團公司來看,彩妝和香水是她們主要的并購對象。
數據顯示,快速增長的美妝市場僅在美國就有價值高達620億美元業務,而傳統美妝品牌的業績表現優于大眾品牌,2015年增長7%至160億美元。2015年中國彩妝市場份額達到116億元,同比上一年增長16%,這就不難理解香水和彩妝成為重點收購目標了。
大牌收購小眾品牌的主要目的是擴充產品線,吸引年輕消費者,最終落點還是搶占市場份額。
收購自然能夠彌補企業的短板,以雅詩蘭黛為例,如果說之前的雅詩蘭黛憑借LA MER海藍之謎、CLINIQUE倩碧以及同名產品打開了高端市場,那么新收購品牌則幫助其完成了全面的網絡布局。
目前看來,新收購品牌也沒有令其失望。截止2016年12月31日,二季度該集團錄得4.28億美元凈利潤,較2016財年二季度4.47億美元有4.3%的跌幅,每股收益1.15美元,較2016財年同期1.19美元有3.3%的跌幅。但是新收購品牌By Kilian、BECCA和Too Faced的銷量在增長,為雅詩蘭黛的銷售增長貢獻了0.9%的銷售額。其中,近一半來自于Too Faced。
雙刃劍
對于被收購方來說,或許意味著更多的資源支持和更好的發展機會。但也并不是所有品牌都能“背靠大樹好乘涼”。
數據顯示,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間,美即的巔峰時刻年銷售回款有16.9億港元(約13.53億人民幣)。而在2016年回款不足2億元,下滑了六成,被歐萊雅集團收購后的四年內,美即的年回款已跌去了近90%。
除了歐萊雅旗下的美即欠佳外,雅詩蘭黛幾年前收購的 smash box也表現溫和。隨著競爭的加劇,這些品牌正在失去話語權。
(來源:聯商網 羅秀玲 編輯/李燕君)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