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增價格熱炒下 我們為什么熱衷追捧茅臺?
聯商網專欄:隨著茅臺的股票市值不斷飆高,各種泡沫言論甚囂塵上,先不談茅臺股價有沒有泡沫,我們先回過頭來看看茅臺這個商品是否存在泡沫。
改革開放至今,有兩個商品曾經出現過極大的泡沫,一個是蘭花,還有一個是普洱茶。 蘭花甚至曾經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出現過好幾次價格大波動,比如在2001年到2007年之間的蘭花價格飆漲,一株水晶藝蘭花曾在2005年賣到200萬,2007年到2008年這一波蘭花價格破滅,水晶藝蘭花也就只能賣到2000塊一株了。熟普的價格波動更為夸張,熱炒高峰期,甚至還有賣魯迅曾經保存過的一塊熟普,時間是悠久的,能不能喝是次要的,商品加上了文化屬性,商品炒作的藝術夸張感倒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通常而言,被虛增價格熱炒的商品有如下幾個特性:
1、 隨著時間的增長,商品有價值的增長性。 這個價值并非是商品正常流通渠道里的廠家標價,而是因為年限的增長,導致商品內在品質變化而導致的價值的增長,比如熟普就有這個特性,熟普是生普放置多年后,經歷了春夏秋冬的濕度熱度輪流洗滌,導致茶葉發酵后口味的變化,一般放置五年的熟普是最佳的口感年份,十年以上的熟普適否可以飲用已經是眾人見仁見智的境界了。
法國的葡萄酒,更是玩此概念的高手,否則怎么老有82年拉菲的說法。如今的東阿阿膠,也有著類似概念的炒作,當然,阿膠是否會跟著年限增長而變的越有勁道,這個還不得而知。
做此概念的還有一個分支是古茶樹,古茶樹所產的茶葉,其茶葉的口感因有別于年輕茶樹而產生了價飆,商品的存儲雖然變的不是那么重要,但古樹茶葉的口感醇厚,以及古樹本身的稀少,也造成了這部分商品的不斷價飆,最典型的例子是武夷山的千年古茶樹,難得一求的茶葉,甚至可謂無價。
商品隨著年限的增長而增加價值的,古董和藝術品無非是最大的一個分類,這部分和民生商品無關,因此不多展開。
2、商品流通的稀缺性。這是價高商品的最基本特點:稀缺。眾所周知的De Beers控制鉆石采礦量,其主要原因就是控制鉆石作為最終商品在流通渠道的稀缺性。而中國的玉以及緬甸的翡翠,無法成為鉆石一樣全世界可以被認可和流通的高附加值商品,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開采源頭的無序控制。
商品開采或者制造過程中的稀缺性在最終商品上的價高表現,還和流通過程中優質品牌商從產到加工再到渠道銷售的各個環節的強勢控制,年復一年價格的有序推動,這些也都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稀缺性,甚至被蘋果用于新手機的發布銷售上,一種用強勢營銷吸足了關注度的優質品牌的商品,在流通市場上,只能少量的被售賣,價飆簡直就是天經地義的。6000多的iPhone手機,最瘋狂時曾經新品在黃牛的倒手中被飆到兩三萬。小米也曾操作過售賣稀缺性,也曾造成過流通市場的一些小波瀾,但商品質量實在堪憂,并且小米一直走的低端品牌形象,這也讓其商品的價高炒作受到嚴重的影響。 華為Mate7曾經在售賣中,一度因為產能沒有上去,而市場對其商品質量品質的認可,導致黑市價格有過飆增,最終零售價三千九,實際流通到市場價格超過五千。
去年冬季,曾經有過中國驢子市場養殖能力跟不上阿膠售賣速度的新聞,這也可以被看作阿膠做為最終商品售賣環節,可以被炒高價格的借口之一。
3、禮品的價值附屬。中國素來是禮儀之邦,“禮尚往來”甚至有成為中國非常沉重的文化包袱,這也被體現在人際交往的各個維度。 蘭花作為中國官場最被熱捧的送禮佳品,其價格泡沫破裂不僅僅和中國經濟的走勢相掛鉤,甚至和中國的反貪反腐也有著極其緊密的互動。甚至可以說,蘭花是最先被作為隱形的高價送禮商品,被引入了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中國官場。80年代君子蘭,90年代墨蘭,2007年和2014年各種稀缺型蘭花,蘭花做為中國文化象征,稀缺價高的蘭花做為送禮的佳品,被不斷的推高價格。相比后來送禮佳品的名牌包包手表珠寶或者珍稀名酒,蘭花所體現的價格虛增,則是更有意義來分析其背后推動力的文化因素。
而這僅僅只是表象,其背后更多是禮品的贈送者和禮品的接受者對于”高價禮品“的”價值“相互認可。
送禮品不應該體現在對于官員的賄賂,更多回歸意義是在于普通老百姓之間高價禮品的互贈。隨著老百姓生活水品的不斷提高,對于”禮品“要求的提升,這點上,中國可以稱之為”奢侈品“的本土流通商品實在過于稀少。即使是茅臺被列入了”高價禮品“的”奢侈品“行列,也就是近十年的事情,更多的這塊市場則是被國外的各種奢侈品充斥了。 一種”高價禮品“的”奢侈品“養成,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即使是茅臺酒,也是在近十年開始了其作為價高商品的市場和消費者的肯定,這和品牌商對于商品品質持續已久的嚴格控制,渠道銷售環節的強勢控制都是息息相關的。
再來談茅臺商品適否存在泡沫,流通領域茅臺的正常供給,黑市領域飆漲后的茅臺價格需要被關注。而茅臺泡沫價格的破滅,又跟茅臺作為“高價禮品”的稀缺性被打破、其品牌商品力的弱化、中國對于高端商品的管束息息相關。除此之外,還真的很難預料說茅臺的價跌。目前中國在高價商品流通領域,能和茅臺相媲美的本土品牌商品實在過于稀少了。
(來源:聯商網百人薈成員陸彥)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