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商業被推到“聚光燈下”來得猝不及防
聯商網消息:從阿里提出“新零售”,到京東的“無界零售”、騰訊的“智慧零售”,實體商業被推到“聚光燈下”來得猝不及防。
多年前,電商風頭正勁,線上線下你死我活。如今,就連阿里系盒馬鮮生侯毅也在公開場合發表過這樣的觀點:“電商渠道、工廠和經銷商渠道、實體門店渠道充分共享,是未來新零售最大的價值。從這個角度來看,今天的電商巨頭并沒有什么。”
與此同時,實體商業從業者們也從恐慌中走了出來,重拾信心,開始理性看待自己的價值。實體商業市場總容量之大、商業網點的稀缺性不可逆,更重要的是,商業是“人”的商業,實體商業的地緣優勢,更有可能與顧客建立起“強關系”。
去年“重來”并“反思”之后,聯商網認為回歸零售本質最終要問的是“渠道”。
資深零售人士厲玲在這場主題為“問渠”的2018聯商網大會的開始就提出:不要放棄任何一個渠道,渠道要不斷的融合。“沒有一條渠道可以說已經做得非常好了,我們都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千萬不要放棄對渠道的追求。”
前幾年,行業里面更多的討論是哪些人會在線上,哪些人會在線下。這兩年,行業的討論焦點轉變為“什么樣的商品和什么樣的服務更多的在線上,什么樣的商品和什么樣的服務更多的在線下。”天虹董事長高書林認為:“這就意味著所有的人都在線上,所有的人也都在線下,只不過他們消費的內容,選擇的渠道可能會有所不同。”
冠超市董事長林永強這幾年多次赴日,深受啟發。他們開出不同型格的門店,并且提出“樂高式”組合模式,“所有商品品類組合都是圍繞當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展開的”。
還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實體商業各個業態渠道的核心價值越來越彰顯。
高書林提到:“當下,時尚商品購物效率最高的依然還是在百貨商場,當然,購物中心在吃喝玩樂體驗業態上有不可比擬的優勢。高書林在演講中呼吁:“不要因為我們在做百貨就沒有信心,或者現在做超市我們覺得應該要去做便利店,把業態價值發揮到極致,渠道價值最大化,依然有很好的上升空間。”
在行業普遍低迷的大環境下,購物中心逐漸取代步行街、百貨商場,成為服裝品牌在線下開拓新門店的主力渠道。然而,成熟女裝朗姿只進駐了12個購物中心,且只有3家是盈利的。朗姿執行副總裁王國祥希望“更多購物中心參與到品牌店鋪的商品管理、人員管理、活動管理中來。”
中糧大悅城地產總經理周鵬在講到“精細化管理”的時候,肯定了“運營的百貨化”的重要性,“如果一味的用拿地,設計、建造、招商、運營,按照這樣一個價值鏈,真的會在一個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相反的,應該用服務業的視角來重構產業鏈的優勢。”
時至今日,隨著“選邊站”覆蓋面擴大化,這個市場的集中度也會不斷提高。至于集中之后的效應有多大,取決于渠道價值重塑,而其中的關鍵點是“效率的提高”。無論怎樣,我們都正在主動或者被動的參與創造零售業的新歷史。
(來源:聯商網 娜娜)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