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國商業十大熱點展望之四:農產品流通助力鄉村振興優勢凸顯
2020年疫情期間,作為民生事業的農產品流通業充分發揮商貿流通渠道作用,忠于職守,勇擔責任,做到農產品不脫銷、不斷貨、不斷供、不漲價,有效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必需品供應,在保供穩價、解決受疫情影響農產品滯銷賣難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疫情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農產品的消費習慣和消費方式,對農產品流通業態和運營模式產生了較大影響。2021年農產品批發市場加快向現代化、數字化批發交易平臺轉型,農貿市場將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功能更加包容和趨向多元。農產品市場在實現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無縫銜接、促進農產品國際貿易等方面渠道優勢也將更加凸顯,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農產品流通行業發展將受到更多的重視,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公益功能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保障生活必需品供應、穩定價格以及解決賣難的突出作用,在疫情期間得到了充分的檢驗和進一步肯定,而在疫情期間集中暴露的基礎設施配套滯后、經營業態低端、管理粗放、信息化水平低等問題也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政府正在加強扶持和支持,把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作為民生公益事業來抓,發展環境將得到進一步改善,企業基礎設施建設及公益功能的發揮將得到進一步支持,市場的社會責任將逐步制度化,行業法律法規建設進程有望加快,更多的支持政策也有望陸續出臺。與此同時,糧油、肉類及蔬菜等農產品儲備的重要性在疫情中凸顯,國家儲備體系將進一步完善,儲備的品類、規模、結構和方式將更加科學合理,批發市場在國家農產品儲備戰略中也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農產品市場加快升級改造,線上線下融合,數字化轉型、智慧農批將成為大勢所趨。疫情期間,傳統接觸式線下消費受到很大沖擊,生鮮電商平臺業務爆發式增長,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開始積極對接新型消費模式,整體向設施先進、功能完善、管理科學、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現代化市場,也就是“智慧農批”發展,包括智慧化(食品溯源和批發商管理)、標準化、品牌化、集約化、冷鏈化、綠色化。
未來“智慧農批”的發展需要系統的數字化管理,涵蓋物流系統、進場的信息統計系統、設施設備的管理系統、經銷商的管理系統和市場人員的管理系統、資金系統、商品系統、配送系統等方方面面。
市場管理手段將更加科技化智慧化,智慧市場、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將融入到市場的數字化改造中。加強數字化信息體系建設和數字化支付,統一收銀、統一結算,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系統,打通田間到餐桌的“產供銷”信息渠道,建立供應鏈可追溯體系,全國統一的農產品供應鏈相關大數據平臺的建設也將得到加速推進,農產品流通現代化水平將進一步提升。
農產品批發市場將關注人流管理,加強組織化,實現批零分離,改善環境,提升形象,公益功能和誠信渠道建設進一步加強,市場集中度正在迅速提高。
農產品零售市場,即菜市場,作為城市的核心功能設施地位得到越來越多的共識,政府有關部門更加重視,與城市和諧發展。新冠疫情倒逼傳統農產品市場必須在環境衛生和精細化管理上進行改進和提升,綠色環保將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當前全球疫情還在蔓延的態勢下,農產品批發市場將完善常態化管理防控措施,加強市場環境衛生整治,細化疫情防控責任,形成疫情防控常態化機制,加強廢棄物處理,推動垃圾分類處理。通過市場的環境建設,以及公共衛生安全管理工作,通過實行“進入場會員制”、加強人員流動和食品的溯源管理、批零分離等舉措,降低疫情傳染風險,為購銷雙方創造良好的營銷購物環境。農產品零售市場即菜市場迎來新的提升改造熱潮。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以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型消費加快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優化百貨商場、購物中心、便利店、農貿市場等城鄉商業網點布局,引導行業適度集中。農產品市場運營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將加快,市場準入標準將提高,小規模、不規范的農產品市場將被逐步取締或自然淘汰。
物流集約化程度大幅提升,冷鏈物流發展步伐加快,冷鏈食品安全將更受關注。面對農產品物流企業弱、小、散的現狀,一些市場疫情期間暴露出來的物流制約,以及2020年進口冷鏈環節頻繁曝出的輸入風險等問題,冷鏈物流發展、冷凍食品的溯源管理及食品安全,必將得到政府和行業企業的高度重視。補齊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短板,加快農產品分撥、包裝、預冷等集配裝備和分撥倉、前置倉等倉儲設施建設。農產品“生鮮電子商務+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等服務新模式將得到推廣。《冷鏈物流分類與基本要求》、《冷藏、冷凍食品物流包裝、標志、運輸和儲存》、《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冷鏈物流衛生規范》等國家標準也將加快推動出臺。
“流通扶貧”、“產業扶貧”凸顯農產品流通渠道優勢,強化農商互聯農產品供應鏈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確保脫貧不返貧。2020年,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組織全國的農批市場積極參與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對口幫扶工作,協助商務部建立了52個未摘帽貧困縣與52家農產品流通企業“結對子”定向幫扶機制,推動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甘肅、寧夏、新疆、青海等深度貧困地區的農產品產銷對接。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農批行業共銷售各類農產品1億多噸,銷售額超過8千多億元。疫情期間,農產品批發市場也充分發揮了流通主渠道的重要作用,成為解決受疫情嚴重影響的湖北、新疆等地滯銷賣難農產品的生力軍,是產業扶貧、消費扶貧的主陣地。
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助力鄉村振興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傳統農產品流通企業也將向供應鏈服務企業轉型,通過完善和提升市場功能,探索新業態新模式,推進供應鏈創新應用,發揮流通主渠道優勢,通過自建基地、建立冷庫、農產品深加工、農優特產品品牌開發等多種產業方式,反向打通上下游的產業鏈和供應鏈,與供應鏈各環節有機整合、相互融合、協同共生,提升規模效益,將產生大量就業和創業機會。
此外,廣大農村及三、四線城市消費潛力大,市場下沉進一步加快。通過商務、農業農村、供銷社等部門統籌整合推進完善產業鏈建設,將帶動農業標準化、品牌化、信息化、集約化發展,提升農產品供應水平和質量,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通過探索“互聯網+流通”,市場與電商結合等精準扶貧模式,真正打通農特產品運輸、包裝、銷售等全產業鏈條,扶持打造貧困地區代表性農產品品牌,搭建線上線下展示和銷售平臺,實現優質農產品順利進入市場、商超、企業、學校、醫院、單位食堂等銷售渠道,實現多方互利共贏,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
消費升級刺激進口農產品消費,農產品流通國際交流合作將更加密切和深入,批發市場國際化能力提高。新冠疫情在全球多地暴發并呈擴散蔓延態勢,給世界貿易帶來一定沖擊。從全球范圍看,國際關系更加復雜多變,全球貿易放緩,但保障市場穩定供應是全球農產品市場的共同目標。盡管受疫情影響,進口食品銷售受到極大沖擊,但消費者對優質進口農產品的市場需求仍然強烈。更加密切和深入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必將成為全球農產品市場生存和發展的共識,“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也將更加有效地促進農產品市場國際合作,農產品批發市場及其進出口經銷商的國際化能力也將得到持續提升。
(本文由中國商業聯合會授權發布)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