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韌性的零售商,掙扎在生死線上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柳二白
圖片/聯商圖庫
2021年初,疫情在北方卷土重來,此時再進入實體門店,都嚴謹和嚴肅了許多,進門必須要測體溫,必須亮健康碼,沒有健康碼的必須登記,嚴陣以待,不敢有半點馬虎。
一年前的情景歷歷在目,當時個別零售商因為沒有全面掌握員工基本信息,未做好顧客登記,引發后患,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警鐘長鳴,當下都不敢馬虎與大意。
剛剛過去的2020年,教會了我們許多,我們每個人都有了面對不確定的勇氣與信心,每個人都知道如何在不確定中生存,在顛簸中如何勇敢與果斷。
2020年,實體零售商在困境與突圍中成長,個中滋味只有親身經歷者才能品出滋味,作為旁觀者,看到的只是調整、整合和不停地折騰,這些背后,一是為了自救,二是必須敢為人先,停止不動肯定沒有未來。
創新背后的盲點
去年一些零售商不約而同進行了創新,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是業務整合創新。這是積極的方式,在業務上找原因,找根源。只要深入找下去,許多不盡如意的零售商都能發現自己的短板,其實做得好的零售商同樣也有漏洞所在。就如厲玲老師所說,找別人的短板,把其發展為自己的長處。然而許多零售商并未有這樣的智慧,只是蒙頭一味地找短板,卻忘了看看市場的變化。一些改變,對自己來說是重大的,對市場而言,卻只是一個習慣動作而已。
所以,一些零售商的業務調整并未取得明顯的進步,改變也僅局限于表面,并沒有真正贏取優勢。
當前,所有業務的著眼點都應在供應鏈,而不是打一些花拳繡腿,雖然好看,卻未有效果。
毋庸置疑,做得好的零售商都有一個強大的供應鏈。但要打造一個強大的供應鏈,卻是日積月累的過程,這需要有專業強大的組織能力與管理能力。供應鏈的重要性成為行業共識,真正能做好的是極少數。這是因為,首先必須要與現有的一部分業務關系進行割舍,一個經營有年頭的零售商,各方面關系千絲萬縷,一旦調整部分業務,會有各種力量出來阻止。權衡之下,往往雷聲大雨點小,并沒有真正實現供應鏈的優化。
在所有的供應鏈整合中,最重要的是生鮮供應鏈,其幾乎決定了零售商是否具備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家家悅董事長王培桓在接受《哈佛商業評論》專訪時,曾專門談到生鮮供應鏈的整合。家家悅在運營初期就意識到生鮮供應鏈的重要性,在大多同行把生鮮業務租給外人做時,家家悅卻堅持自己做。
這么多年下來,家家悅生鮮供應鏈的競爭力有目共睹。家家悅還建立了中央廚房,這讓家家悅的生鮮日配商品不光有特色還具備了差異性。家家悅在多年前開始做的事情,一些零售商在當下仍沒有做,與其盲目求發展,不如腳踏實地地做好最應該做的事。
打造供應鏈的工作有點像修城市地下水道,所有功夫都在暗處,表面難看出成果,這也讓一些零售商望而卻步。
二是門店升級創新。許多零售商去年都對一些門店進行了升級。去年開店難,開店成本高,與其做好一家新店,不如維護好業績不錯的老店。老店集中升級,原因在于:一是有市場的需求,二是被市場推動不得不進行的自我調整。
門店升級的根本目的應更好滿足顧客需求。然而許多門店在升級過程中,似乎忘了這個初心,都向更好看的陳設、更炫目的布局、更精良的設備奔去,都在拼“硬件”,硬件升級最容易達成,最難的是“軟件”。
在升級的門店看到,雖然商品陳列頗有顏值,但細看下去,卻不能找到核心有競爭力的商品。尤其生鮮產品,僅是點到為止,并不能真正做到新鮮、價優。這些問題的存在,必然會讓后續增長乏力,喪失市場潛力。
門店的現場環境需要改造,同樣與改造配套的還應有像衛生間等基礎設施的完善。零售商都希望花出的錢落地有聲,除了肯在現場環境投入之外,其他方面都縮手縮腳,不肯再多出錢。門店升級,要盡量展現出一個完美的樣貌,而不是只把重要的升級、不重要的視而不見。
三是人員管理創新。一些零售商做了許多嘗試,比如打破現有架構,打破現有的層級,目的是調動員工積極性,讓企業更有活力。還有的零售商,組織了多輪競聘,試圖從內部挖掘更多的人才,或者廣發英雄帖,招賢納士。2020年,零售員工就業動蕩,但機會也較多。
人員管理創新后,效果如何呢?雖然不可能立顯成效,但是實際效果也有待商榷,表面紅火忙碌,背后卻暗潮涌動。一些人感嘆,該加的班加了,該干的活干了,卻是疲于應付,毫無成效。
因為沒有真正理順團隊層級關系和建立順暢的管理目標,一些動作頻出的零售商,雖然拳打得好看,但效果卻有限。
許多零售商還在花力氣找人,人找來之后,因為沒有相應的目標與管理手段,不光留不住人,也不能與現有的員工“打”成一片,最終受損的其實是零售商。
人員管理創新不是一味否定老員工,也不是一味認定外招的新員工,零售商要建立真正有效的考核目標,公平評判員工,主觀思想占主導,會偏離人員管理公正有序的軌道。
另外,零售商還要建立順暢的職業通道,讓員工看到未來進步的空間,如果不明確不公示,只會滋生不公正競爭,提升了一小部人的積極性,卻打擊了大部分員工。
創新的意愿是好的,但結果卻未必一定是好的。創新應扎根于現實的土壤里,精于耕種,勤于澆水,才能開出美麗的花朵。
組織的韌性
去年的新冠疫情危機,沒有一個人能獨善其身,也沒有一家零售商能置身事外。在危機來臨時,考驗企業的是快速反應能力和處置能力。作為直面消費者的零售商,有的企業反應迅速積極,而有的企業要略顯遲鈍與漠然,這當然會有兩種結果,一種是應對危機的井然有序,另一種是危機來臨時的茫然失措。
之所以會有差距如此巨大的兩種結果,主要原因在于組織的韌性,這其實就是塔勒布所說的反脆弱性,與危弱相對,有韌性的企業能在危機中重構資源、流程,具備快速反應能力,并能從危機中快速復原。
疫情之初,胖東來一線員工的防護穿戴,成為行業的標桿,許多零售商想要模仿,卻無從模仿。因為在緊急情況下,不可能一下子調集這么多資源,如果行動再遲緩,在物資緊俏的情況下,一線員工的基本防護都很難準備,更不要說讓員工全副武裝。
胖東來憑著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第一時間采購到了防護設備,并第一時間讓員工穿戴齊整,這種敏銳就是組織的韌性。這并不是危機來臨時突然有的,是零售商在日積月累中不斷打磨出來的能力。
胖東來一直宣揚“愛”的企業文化, 愛員工,愛顧客,這是胖東來經營管理的基石,但也不要認為胖東來因為要“愛”,就對員工溺愛、對管理縱容,相反,胖東來有嚴格細致的管理流程,每個崗位都有明確清晰的崗位職責,員工決不可能肆意逾越。這種張馳有度,就是零售商的韌性。
許多企業都到胖東來參觀學習,但真正學成的卻不多。因為大多數企業都只學到了胖東來的陳列方式、胖東來的環境布置以及胖東來某些細節,這些肉眼可見的方式都極其容易復制,但效果卻并不明顯。
其實讓胖東來強大的,是其百煉成鋼的企業文化,他用愛與善的文化氛圍調動了所有員工的積極性和主人翁意識。看不見、摸不著卻極具影響力的企業文化,是最難學習的。許多學習的企業無從下手,只得繞道而行,他們只能擺出和胖東來相近的陳設,要求員工學習胖東來的員工。這種徒有外表沒有靈魂的學習方式,最終也只是東施效顰,實際起到的效果有限。
經過去年一年顛沛,可看出,有韌性的零售商是復原最快的,也是表現較好的,而缺乏韌性的零售商要么處于困境中,要么掙扎在生死線上。去年,行業內關了許多門店,也開了不少的門店,這可能是延續往年的經營慣性,也可能在這次疫情中有所表現,或者沒有突圍成功,有的零售商一舉拿到了更多的資源,有的卻一蹶不振。
具體到零售商,韌性有以下表現:
一是戰略的韌性。不管是激進還是保守的零售商,在制定戰略時,不僅要考慮公司的長遠方展,還要與外部環境結合,充分對環境進行論證與觀察,只低頭走路,不抬頭看路的零售商,可能會碰得頭破血流。制定戰略時要充分預計到困難,如果盲目樂觀,盲目追求成果,只會讓企業變得脆弱,沒有抵抗力。
二是現金流的韌性。零售是現金流較為豐沛的行業,只要開門納客,就會有現金入賬,但也不能因此樂觀大意。具備一定的現金儲備,可在遭遇“寒冬”時,有多種選擇,也能規避一些風險,避免讓企業因為現金不足而陷入無米之炊。
三是關系韌性。零售商有三組重要的關系:與顧客,與員工,與合作伙伴,這三組關系互為牽扯,互為促進,也可能互相拆臺。零售商要主動與顧客、員工、合作伙伴捆綁在一起,建立穩固、和諧的韌性關系,讓顧客買到性價比高的商品、得到體貼的服務,給予員工合理恰當的薪酬、真正關愛員工,讓合作伙伴有收益,這才是有競爭力的韌性關系。
四是領導力韌性。遇到危機時,如果領導者先慌不擇路,那可想而知后果會有多嚴重。領導力的韌性,表現為有堅定的信念,有預判市場的能力,有前瞻性,也有現實精神:沉著冷靜,既不貪大求全,也不固步自封。在關鍵時刻,領導者的智慧就是零售商的智慧。
五是文化韌性。胖東來的企業文化無疑是有韌性的,如果把胖東來文化簡單寫成一個公式,可以表述為:胖東來把愛和善給了員工,員工也把愛和善傳遞給顧客,顧客用購買力回饋企業。這是一個簡單卻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最難的是如何讓員工相信和認同企業的友愛和善。
一些企業打著愛和善的幌子,無限制讓員工加班,制定苛刻不可能完成的考核指標,卻口口聲聲對員工說,企業是愛你們的,這怎么可能讓員工認同企業的文化?得不到員工的認同,這樣的企業文化一碰即碎,更不要說危機來時,取得員工的支持。
原以為,疫情危機集中爆發短暫停留后會消失,現在看這或許是一個長時間的危機,會一直盤旋在上空。所以,不管現在境遇如何的零售商都不能盲目樂觀與大意,也不能停止發展的腳步。只有發展才能有更多的生存空間。
但在發展之時,任何時候,都不能把思考置之身外,憑著一時的沖動與熱情,可能會換來曇花一現的驚艷,但過后,卻是傷筋動骨的傷痛。每次危機,不僅是困難,也是磨煉與機會,在一次次沖擊之后,在留下來的零售商身上才更具備優秀企業的素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其中組織韌性這一節,參照了《哈佛商業評論》刊登的《組織韌性:助力企業度過危機》部分觀點。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