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蓄謀同城大戰,華冠超市被逼為“倉”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王國平
早在幾年前,線上收割超市大戰就已經偃旗息鼓,當年阿里、騰訊曾經互擼很久,京東似乎有點慢熱,到現在又來摸下小手。新零售的主角都迭代了好多次了,早就不是當年的土味。
實體超市確實不好做,華冠超市接受京東收購屬于順勢而為。畢竟改革太累太迷茫了,不如直接變現來得痛快。
京東收購華冠超市,核心是做大物流配送,做大同城零售。之前發力7鮮也好,拉攏步步高、興盛優選也罷,超市板塊只是京東的一顆棋子,作為滲透到基層的毛細血管,以便打通同城配送鏈條。
京東物流走的是倉配路線,就是建倉,由倉向外部分發。優點是縮短配送距離、具有較高時效性;缺點是對物流管理、庫存管理要求較高且偏重。
阿里走的是快送路線,從A地到B地,中間無倉要求,偏輕,但時效性不如當地有倉可以進行短配來的爽。
物流的核心又在于起量,規模越大,優勢越明顯。在國內快送規模遠遠超過倉配。
時間的稀缺性導致了消費受眾開始對于配送時效有了新的要求,特別是前置倉紛紛喊出30分鐘達。這種短程即時達的模式開始對遠程快送模式提出了挑戰。這幾年同城零售業務進入爆發式增長,快送企業似乎開始并不那么如意。市場的熱詞是DC倉、網格倉、前置倉、店倉,不搭上“倉”都不好意思出來混了。
快送企業個個面黃肌瘦,還被一只叫極兔的家伙摁在地上狂扁。快送被倉配逼出反轉,快送有倉的比沒倉的好過,連順豐都開始進入改革狀態。
在我前面的文章《同城零售的大決戰要來了》,對市場有比較詳細的解讀,就不再進行闡述,有興趣的可以搜索一下這篇文章。
阿里的盒馬倉、大潤發店倉等等,也開始進行深度滲透。京東這個由倉配模式引領市場的主力,突然在同城零售原本最該有一席之地的時候,發現被美團、阿里系給瓜分市場,甚至連之前狂熱的社區團購大戰好像跟京東也沒啥關系。
于是,后知后覺的京東開始補短板,半年來,相繼入股興盛優選、步步高,以及收購華冠超市。這些企業的唯一特性就是倉,輔助京東在區域進行滲透。京東試圖以這種方式,在區域市場先占有一席之地。
華冠超市被并購后,很難再擁有獨立性。作為京東的控股公司,被逼為“倉”是必然的。不管進行什么所謂的改造,核心還是倉的改造。改造完的倉很可能就不再有零售的靈魂。
很多實體超市主動店改倉,迎合這波同城零售浪潮,也出現了先改革先受益的跡象。但對于這波浪潮的演變邏輯并沒有清晰的拆解。為什么線上能夠如此快速的攻城掠地,短板在哪里,以及未來發展路徑是什么?這也就造成實體一直在被動應戰,殊不知線上線下殊途同歸,很多基礎邏輯是一致的。只是在不同發展階段會呈現出不同問題。
同城零售大戰會把不同邏輯屬性企業卷入,直接短兵相接。現在出現一些小摩擦只是為了將來更大的戰役做鋪墊。京東只是在這場大戰來臨前,提前進行店倉儲備,以便未來作戰時,能夠把倉配優勢發揮到最大。畢竟剩余的時間不會太多了。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