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萬條化妝品備案積壓?藥監局回應了!
6月25日,一份有關化妝品新備案系統“情況匯報”文件在業內盛傳。該情況匯報文件出自廣州開發區黃埔化妝品產業協會,文件指出廣東省企業在新備案系統的國產普通化妝品待審數近10萬條,積壓數量之多令行業唏噓。
就此,青眼第一時間聯系到上述協會有關負責人,對方確認情況屬實。然而,這不是廣東一個省的問題,而是全國化妝品企業面臨的共同問題,因此全行業人士紛紛用“水深火熱”“生死存亡”來表達此刻的境遇。
值得注意的是,今日下午,國家藥監局就普通化妝品備案管理發出通知,某種程度上算是回應了行業關心的問題。通知稱普通化妝品備案人提交備案資料即完成備案,產品可上市銷售,各省級局必須在5個工作日內向社會公開產品備案有關信息。
備案形勢嚴峻,行業苦不堪言
5月1日,化妝品新備案系統上線,眼看快2個月了,從0條到72條用了1個月,然后慢慢增加到375條、683條,到今天為止,仍只有1078條國產普通化妝品備案,與此前舊平臺上日均新增成百上千條的數量相比,可謂是一落千丈,行業人士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作為我國化妝品大省,針對新系統的備案情況,早有行業人士指出廣州本土企業備案通過很少,呼吁“廣州快點放開(審批)”。
廣東企業并非不積極,而是系統不給力。據廣州開發區黃埔化妝品產業協會6月23日公布的文件來看,廣東省各企業在新備案系統的國產普通化妝品有近10萬條待審核信息,造成了備案積壓擁堵,聚集了1500余家行業企業的廣州市,備案甚至只通過了12條。
文件也指出,新系統存在嚴重缺陷,導致上傳資料丟失或后臺無法正常查看到全套已上傳資料,無法審核,同時還存在審批效率低下等問題,最終出現了大量備案積壓,企業陷入產線不飽和甚至完全停產狀態。
今日,廣州開發區黃埔化妝品產業協會發布一則聲明,表示上述文件尚需征求更多企業意見及核實相關數據,所以文件還沒有正式向政府主管部門提交。
不過新備案系統操作不便,推新速度放緩影響企業生產,卻是不爭的事實。6月10日,青眼在國產普通化妝品備案平臺上搜索“廣州”,當時顯示有57條記錄,但今日再搜索卻提示只有8條,令人費解。值得一提的是,今日普通化妝品備案數增至1078條,較昨日多了395條。
截自國家普通化妝品備案平臺(6月10日截圖)
截自國家普通化妝品備案平臺(6月25日17時截圖)
從青眼與廣東化妝品企業的交流來看,情況也確實不容樂觀,“因為系統經常性崩潰,都沒辦法上傳資料”,某廣州企業工程師表示。另一廣州企業附和道,“最近這一段時間,應該每個工廠都一樣,備案基本不通過,備案不過,(加工生產)都進行不了。”
也有廣東代工廠老板直言,“這個影響特別大,因為備案下不來就會耽誤上新品,公司的產能出現不飽和,就會影響到我們整個銷售業績。”他感慨道,“到底國內化妝品出路在哪。”
而提交的資料丟失,導致被駁回重新提交,增加重復工作;已經公示的產品出現配方等信息不全等問題也比較普遍。鑒于當前備案的嚴峻形勢,廣州化妝品企業才會聯合起來,共同呼吁監管部門盡快完善新備案系統,加快備案審核效率。
全產業鏈危機
廣東化妝品企業的處境和心聲,全國企業也都感同身受。今天,這份文件被原料商、代工廠、包材商、品牌方等各界業內人士轉發評論。
有包材供應商在朋友圈分享道,“有客戶包裝做好了,備案沒有通過,進退兩難,開始以為是不規范的工廠、不規范的品牌會影響比較大,現狀是都受到影響。”談及給公司帶來的困擾,他對青眼表示,“訂單下滑,老產品不敢下,新產品不能下。”
確實,打磨任何一個新產品都需要全產業鏈的配合,所以備案過不了,產品上不了市,就是牽一發動全身的后果。“這是關乎我們行業的大事情”,有原料商表示,目前公司情況還可以,“但客戶壓力大。”
來自上海、日本等企業和從業者也感觸頗深,“日本行業也有不小震動,我們已經開始積極全面應對”。有上海的化妝品企業負責人對青眼透露,“有一些沒有過的目前沒辦法操作了,很難,有很多BUG。”
上海某彩妝代工企業高管也顯得十分無奈,他表示,公司新品備案一個都沒有過,而這也直接影響到生產端,“新品上不來,老品客人還砍價”,對于接下來該怎么做,他也沒有很好的對策。
對于眼下的情況,化妝品企業除了等待,基本上都無計可施。“一個字:等”“審評中心有在審核,只是現在系統原因他們審核速度比較慢,相比法規說的5個工作日公示肯定是慢了,只能等系統完善”。另一業內人士補充道,“相信政府會解決,咱們先跟客戶一起把自身的原因排除。”
藥監局回應!
就在業內對新系統備案一事焦頭爛額之際,國家藥監局今日發布“關于進一步明確普通化妝品備案管理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了五點內容。其中包括,普通化妝品備案人提交備案資料即完成備案,產品可上市銷售。并要求地方局在5個工作日內公示信息。
截自國家藥監局官網
業內有解讀稱,“這也是在向地方施壓,要求提升工作效率。”
不過,提交即備案看起來是方便了企業,但如果新系統問題不解決,企業可能面臨資料被駁回的風險,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是不敢貿然生產銷售的,“現在是企業自己負責,責任更大了。”
但不管怎么說,監管部門能及時地做出反應和回復,也說明了制定新規則、新規范、新標準的目的是為了鼓勵企業創新發展,是希望讓企業在一個公平公正的環境下自由競爭。企業有所呼,政府有所應,相信問題很快便能得到解決。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