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嗨鍋陷入自嗨?
今年4月,紅到發紫的自嗨鍋又拿下一筆投資。在完成本輪逾億元C++輪融資后,自嗨鍋估值已超過10億美元,名副其實成為了一家零售餐飲獨角獸。
近幾年自熱食品垂直賽道越來越炙手可熱。根據食品工業網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自熱食品的市場規模達到35億元,2020年受疫情影響,自熱食品銷量又迎來新一輪爆炸式增長。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目前自熱食品的剛需性比較強,整體仍然有較大發展空間,預計2025年之前,行業整體增長率不會低于20%。算起來,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這家成立還不足4年的自熱火鍋公司,已經完成了5輪融資。
借力風口,主打自熱火鍋的自嗨鍋迅速起勢,并爆火出圈。
2018年3月,自嗨鍋天貓旗艦店鋪一上線,就創下了24小時內“單品銷量全網第一”的成績,半年后輕松實現銷售額破億;2019年,自嗨鍋整體營業額實現500%火箭式增長;2020年更是在疫情助力下達成了近10億元銷售額。
看上去,自嗨鍋一派烈火烹油、繁花似錦之象,但掀開亮眼成績看內里,卻發現不少與表象相左的真相。花無百日紅,如今的自嗨鍋似乎正陷入“自嗨”陷阱。
難過安全關?
安全問題,從自嗨鍋成立那天起,就沒消停過。
在黑貓投訴上,關于自嗨鍋的投訴五花八門:“吃出頭發、蟲子、煙頭”“不退貨”“不發貨”等等。其中,最讓人心驚的“發熱包破損爆炸”問題早已是老生常談。
一位匿名用戶5月4日通過黑貓投訴平臺反映:購買番茄牛腩自煮火鍋后按包裝所示步驟操作,發現發熱包加熱時有大量白氣并滲出了白色的水,開蓋后看到食物層已完全被白沫覆蓋,無法食用。
另一位用戶2月26日同樣反映:按照(規定)水位加的水,15分鐘以后打開發現全是白沫,沒法吃了。
出現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自嗨鍋的發熱包。發熱包內的物質與水接觸后會發生一系列化學反應,釋放出熱量,從而使得上層食材鍋內的食物吸收熱量后溫度升高。這個過程中,用戶如果操作不當很有可能引發爆炸,帶來身體與財產的雙重損害。
目前從整個自熱火鍋行業來看,仍處于核心技術缺乏統一規范及安全標準的空窗期。作為 “優秀生”的自嗨鍋,也并非沒有作為:去年3月與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聯合發布了《自熱方便食品團體標準》,5個月后又聯合重慶標準化協會制定了《食品用發熱包團體標準》,可謂做足了功夫。
只是,從大眾投訴情況來看,這些舉措距離真正有效落地,還有距離。
越來越燒錢的營銷
不得不說,作為網紅品牌,自嗨鍋在利用營銷占領年輕用戶心智方面,占盡了先機,也出盡了風頭。
乘著“單身經濟”“宅經濟”之類概念興起的東風,自嗨鍋自成立之初起緊緊圍繞“一人食”做文章,自創了“出街四部曲”:
第一部與多位一線明星與千萬級KOL合作打出 “半個娛樂圈都在吃”的口號,讓明星為自己種草;第二部玩的是私域裂變;第三部通過電視劇、綜藝廣告植入、梯媒廣告投放塑造品牌力,第四部才回歸到網紅品牌率先會想到的“地毯式”素人種草來收割流量。
這套組合打法著實吸足了眼球,也由此帶來了可觀銷量,但就是太費錢。
自嗨鍋剛一上市,林更新就曬出了自己在后臺吃自嗨鍋品牌的照片;隨后,謝娜、華晨宇、歐陽娜娜等明星也加入這一陣營;同時自嗨鍋也盯上了各種綜藝,在《高能少年團》《青春環游記2》《未知的餐桌》中,王俊凱、范丞丞、魏大勛等明星直接表演吃自嗨鍋;而虞書欣長達55秒的“自嗨鍋”鬼畜尬舞,更是讓大家一邊吐槽受不了一邊被嚴重洗腦“一個人就吃自嗨鍋”。
據分眾傳媒數據,自嗨鍋在最初的8千萬中,拿出了5千萬投放品牌廣告。僅2018年,自嗨鍋品牌廣告就植入了10余部知名影視劇、網綜,營銷費用過億元。
對自嗨鍋來說,燒錢的日子依然未到盡頭。一方面在存量博弈時代,流量獲取成本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品牌廣告不僅費錢,而且見效慢,需要經過長時間持續投放的鋪墊,這就意味著砸錢游戲仍將繼續。
龜速開店的線下餐飲
線上收割完紅利,自嗨鍋開始將觸手伸向線下。
不同于從2018年起就布局商超、便利店、加油站、旅游景區等線下渠道,自嗨鍋這次是直接開起了名叫“自嗨鍋火鍋煲仔飯”的餐廳。
早在去年10月,《聯商網》就曾報道,線下餐廳是自嗨鍋2020年主要的項目之一,并選擇自營與加盟并驅。
據媒體報道,按照自嗨鍋的規劃,其線下店加盟費在6~8萬元之間,菜品主打產品為煲仔飯,有充電煲、美味火鍋煲、小菜三個系列,人均30元左右,消費群體主要為大學生以及剛入職場的白領群體。
如今這一年已到8月,就目前店鋪運營情況來看,似乎并不盡人意。
在今年的4月份在大眾點評搜索“自嗨鍋火鍋煲仔飯”,當時顯示總共只有6家店,分別開在了杭州、金華、寧波、瀘州、成都與蘭州。其中,杭州店與瀘州店顯示“新店入駐”尚無評價,蘭州店已“暫停營業”。而今4個月后再次搜索,發現開在金華的店已經搜不到了,剩下的5家店里,蘭州店仍然是“暫停營業”狀態。
到目前為止,餐飲零售化的成功案例并不鮮見,但零售餐飲化尚無成功案例可循。要知道,對自嗨鍋來說,這不僅是從線上到線下的陣地轉移,更是從零售到餐飲的跨界轉型,前者是大開大合砸錢賺快錢,是一個標準系統,后者則需要沉下心來應對更加復雜多元的消費需求。
如果自嗨鍋堅持要走這條路,接下來勢必還要面臨更多挑戰。
自嗨鍋=自熱火鍋?
你知道自嗨鍋嗎?
針對這個問題,「一味研究」小范圍征集了30位年輕職場人與大學生的回答,結果發現,有60%的人表示“吃過”或者“聽說過”,可見自嗨鍋知名度之高;但當進一步追問“你知道自嗨鍋是一個品牌名嗎”之時,這部分人中竟有近一半表示不解:自嗨鍋難道不是一個品類嗎?
不得不說,自嗨鍋的營銷做得實在太成功,生生以自己的品牌名,定義了一個細分賽道,現在不少人一想到自熱火鍋或是自熱米飯,第一反應都是“吃一個自嗨鍋”,但這里面隱藏著一個不容小覷的風險,那就是商標通用名稱化。
為識別某商品、服務或與其相關具體個人或企業的顯著標志,商標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顯著性。當一個擁有極高知名度的商標長期被消費者代指同類商品或服務時,顯著性就會淡化,其結果不僅是在品牌影響力方面“為他人做嫁衣裳”,而且面臨“無法為商標權利人專有使用”的風險。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席夢思”、“尼龍”、“味精”、“優盤”、“熱水瓶(Thermos)”、“拉鏈(Zipper)”、“吉普”等等,最初都只是普通的商標,最終卻因知名度過高而“淪為”了通用名稱。
如今看來,自嗨鍋似乎也正在陷入類似窘境。當人們把所有自熱火鍋品牌誤以為是“自嗨鍋”時,“自嗨鍋”的商標就失去了意義。
在海底撈、大龍燚、小龍坎等餐飲品牌自2017年推出自熱火鍋之后,“自熱食品”這個早在2007年就已誕生的概念,算是真的火起來了,而且越來越擁擠。
根據淘數據統計,目前淘寶、天貓渠道上線的“即食火鍋”與“方便米飯”品類的品牌數已超過1000個。
這些玩家里,不僅有統一、康師傅之類國民品牌,還有開小灶、莫小仙、嗨吃家等層出不窮的網紅品牌,就連“一年賣出七億多杯,杯子連起來可繞地球兩圈”的香飄飄都推出了讓不少人尷尬的奶茶自熱鍋。
在這場已現失控苗頭的角逐中,自嗨鍋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網紅品牌的“壽命”往往極短,自嗨鍋能否打破這個魔咒,現在看來,還很難說。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