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燙“江湖”眾生相
毛主席說:廣袤天地,大有可為。
這句話放在麻辣燙賽道,似乎并不成立。
接地氣、受眾廣、門檻低是A面,事實上,連鎖難、品牌難是B面。
現實:“貧富差距過大”,有人萬店連鎖,有人踽踽獨行
今年6月,小蠻椒麻辣燙放出消息,完成A輪融資。這是麻辣燙品類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獲3輪融資的品牌。
這一消息讓麻辣燙這條賽道掀起了些許波瀾。
用“些許”這個詞來形容,并非憑空而來。因為麻辣燙賽道一直以來都較為“沉靜”。
有同行戲稱,麻辣燙品類有兩大“陣營”——以楊國福、張亮為代表的兩大“巨頭”穩坐江山,實現全國連鎖;以福客、小蠻椒、覓姐、親愛的麻辣燙等為代表的創新型品牌,走一條新型路子,其中福客、小蠻椒分別獲得融資。
從數據可見,楊、張兩家的門店數量呈現壓倒性優勢,門店數較多的覓姐、刁四,加起來的門店總數也不及楊、張的一半。
除此以外,能夠廣泛被業內認知并引起關注的品牌,少之又少。據悉,目前麻辣燙門店大約有20萬家,市場規模已突破千億元。但連鎖化率極低,大部分都“散落”在全國各地,以夫妻店、小型創業店存在。
接地氣、受眾廣、高性價比、門檻低是A面,但與此同時,這條賽道長期處于“有品類無(少)品牌”的狀態。
連鎖難、品牌難,是麻辣燙的B面。
同時,麻辣燙品類特性開放,很多類似業態都可從中“汲取”精華。比如很多成熟品牌會在火鍋、串串的基礎上“衍生”出類似產品,比較典型如呷哺呷哺的“呷煮呷涮”、新辣道推出的“梭邊魚套餐”,把魚火鍋“大菜改小”做外賣;小龍坎甚至直接開了個“MINI小龍坎”……種種壓力下,麻辣燙被同類產品“圍剿”,也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境地。
困局:“高不成低不就”,深扒麻辣燙的“軟肋”
“麻辣燙這個品類,其實挺尷尬的。看起來門檻挺低,誰都能做,其實,負擔比較重,對供應鏈的要求和挑戰不少。”連鎖運營體系建設專家林魯敏告訴內參君,他曾任職7-11、爭鮮壽司,并幫助過正大集團制定餐飲板塊發展規劃,也曾操盤過一個數百家連鎖的麻辣燙區域品牌。
在他看來,麻辣燙品牌分層非常清晰,楊國福、張亮加起來約1.2萬家店,是絕對的頭部品牌。但放到快餐這個大品類來看,尤其是對標粉面等,麻辣燙這條賽道的規模,遠遠沒能達到天花板,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供應鏈制約了品類的發展。
數據來源:窄門
麻辣燙最大的痛點在于三方面:
1、缺乏供應鏈的延伸力。目前,供應鏈能夠解決的主要是湯料、底料、醬料,但是凍貨類產品,以有限的客單價,很難支撐高額的物流成本(尤其當品牌規模較小時)。導致這個環節品質不可控,這一點在加盟類品牌中格外明顯;而干貨、新鮮蔬菜類,又因各地的飲食習慣、季節性差異,影響整個SKU的規劃和標準,門店容易形成“各自為政”的問題。
“麻辣燙的供應鏈依托于火鍋,但是為什么難以發展?因為SKU太多了,平均下來多達120種,很難形成品質化的連鎖。”小蠻椒創始人郭博楠告訴內參君。
受到種種限制,麻辣燙真正做到全國連鎖的品牌少之又少。楊國福為了做到全國“統一”,投資4億在成都建立自己的供應鏈工廠。但這樣的“大手筆”,是基于其已經有了數千家店、達到了相應的規模。對于其它零散的小品牌來說,供應鏈板塊往往成為最大的難點。
楊國福工廠所有節點可在“工藝控制室”實現智能化監控
2、全國品牌很少,大多都是區域性“閃耀”。在下沉市場,許多城市有原生的麻辣燙品牌,在封閉的區域內,10-15家店就形成了品牌勢能。“一些特色品牌,拓店的速度趕不上品牌勢能的擴散。比如說小蠻椒獲得了融資、受到關注,但目前只有200多家門店;福客麻辣燙幾十家門店也主要集中在廣東。這些品牌雖有勢能,但是三四線城市的顧客也沒有機會吃到;相比來說,他們更青睞當地的夫妻小店。”林魯敏說。
親愛的麻辣燙約有300家門店,主要集中在福建、廣東省,品牌負責人李納認為,區域品牌可以深耕更垂直的需求,更了解地方口味特色。比如親愛的麻辣燙誕生于廈門,當地人對麻辣燙的味型認知,不是傳統的川味,因此,親愛的麻辣燙改良了口味,油性減弱,骨湯打底,體現食材本身的鮮度。
3、品類形象低端,客單價上不去,且各方成本都高。在消費認知中,麻辣燙是實惠、好吃的代名詞。“被標簽化”的麻辣燙,面臨著“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一方面,從街邊“臟攤”發家,難以走高端路線,客單價很難真正突破;另一方面,麻辣燙的SKU比較多,備貨壓力大,同時,對商圈、人流要求高,導致房租和人力成本都不低,這就形成了強烈對比。
突圍:“不服氣”的“麻辣燙們”,如何尋求高端化升級?
小蠻椒創始人郭博楠認為,麻辣燙的升級是必要的,也是對的路子。但是每個品牌選擇升級的方向不一樣。
內參君盤點了數十家麻辣燙品牌,發現升級和突圍,大致有3個路子。
在食材、味型上做花樣
近幾年增加番茄、咖喱、冬陰功等多種鍋底,更有不少品牌嘗試添加海鮮、餃子等“配菜”,豐富產品。比如北京一家金燙燙麻辣燙推出了一款卡通餃子麻辣燙,吸引了很多食客前往打卡。
在這其中,“海鮮”的加入刮起一陣風。
今年年初,張亮麻辣燙的哈爾濱旗艦店開業,占地1500平米,號稱“全球最大的麻辣燙店”。在食材方面做出組合創新,鮑魚、龍蝦、虎蝦、紅蝦、清蝦、螃蟹、八爪魚、烏魚、扇貝等一些不多見食材都被列入菜品名單。這家店被網友稱為“麻辣燙高配版”,根據大眾點評顯示,客單價哈爾濱其它張亮麻辣燙店高出1.5倍左右。
張亮麻辣燙旗艦店
其實海鮮麻辣燙由來已久,在沿海地區早已有嘗試。內參君采訪到的一家位于廣州的西麗豐味麻辣燙,老板從五六年前就開始加入海鮮食材,反響一直很好。而近來,親愛的麻辣燙上線蟹蟹你沙茶套餐、食三姨麻辣燙也推出海鮮麻辣燙,海鮮麻辣燙似乎成為新升級方向。
此外,越來越多創新突破爭相涌現麻辣燙市場,或小或大,都在努力求創求新。比如親愛的麻辣燙推出“亞洲精選系列”,研發出廈門港沙茶口味、泰式冬陰功、韓式泡菜口味等味型。北京的一家蘇皮兒燙特別加了咖喱和叻沙口味,超級泰麻辣燙則是打出了北京首家泰式麻辣燙的名頭。這些特殊口味,雖然小眾,卻也都各自擁有了一批受眾。
親愛的麻辣燙推出多款創新口味
做“麻辣燙+”
比如福客麻辣燙,進駐北京的首家店定位“麻辣燙+燒烤”主題,客單價在53元。評價多是圍繞環境顏值高、服務好、菜品新鮮且種類豐富這幾點。同時,不滿足于線下的麻辣燙門店,有意識地延伸麻辣燙品類相關副產品,探索餐飲零售新模式;小蠻椒在產品組合上也做出創新,圍繞品類定位和辣椒屬性,打造半成品肉等核心蛋白矩陣,同時部分門店推出辣鹵、鍋盔等經典地方小吃,拓寬品類流量。
從模式上創新、效率上突圍
采訪中多位麻辣燙經營者表示,傳統的“大鍋式、地攤圍爐式”麻辣燙似乎找到了一種新的回歸和升級。“這個不難理解,麻辣燙原本就是這樣起家的,顧客心里有記憶認知。但是放到當下,需要換一種方式重現。”一位品牌策劃機構負責人告訴內參君。
比如,“椒太后”麻辣燙,將老式的“大鍋圍爐”麻辣燙搬進商場,目前已經連鎖21家門店,在老板王志會看來,麻辣燙的定位就是快餐,進駐商場這種環境,如果不能給顧客一些新奇體驗,就意味著沒有競爭力。于是,他將傳統的路邊攤模式搬到商場:大鍋提前燙煮,顧客可直接去挑選成品,快速取餐和結賬。一方面實現“隨時取菜”的靈活,另一方面,效率極高。
“只做30-40平米的小店,人均達到37元左右。進駐商場,意味著更高的房租成本,需要更好的盈利模式。椒太后是自取成品模式可實現高坪效、高翻臺。一個店3名員工,一個月流水20萬。”王志會說。
親愛的麻辣燙,則通過復合店型做效率優化。品牌負責人李納告訴內參君,新店型會通過“套餐”等方式提高效率,并在收銀臺區域增加水果茶、小零食等產品,增加坪效的同時,帶給客戶更豐富的體驗感。“麻辣燙未來會走一個更‘輕’的模式,但這個模式的背后,效率和體驗感一定是并行的。”李納說。
質疑:怎樣的“突圍”是正確操作?
對于不同的突圍和創新,業內人士持不同的態度。
在采訪中,一部分人認為,食材的升級,可以作為一個創新,獲得更多流量。但,如果過分依賴食材的豐富,從某個角度來說會進一步增加備貨、耗損的壓力。畢竟,麻辣燙作為“快餐”屬性的品類,標簽化很重,食材的升級未必能被大眾認可。
“食材的升級可以從品質上,而不一定是數量上。”小蠻椒郭博楠說。目前,小蠻椒SKU保持在60道左右,減少SKU的同時,增加食材的精選程度。并在門店設計上,將常見的4層風冷柜減少至1-2層展示柜,凸顯視覺上種類豐富。
小蠻椒店內的雙層展示柜
另一部分人則認為,麻辣燙不應該一味做“加法”,而要做“減法”。在客單價相對浮動空間較小的情況下,優化售賣形式,簡化SKU,同樣的面積做更高坪效。“楊國福和張亮,他們的模式相對傳統,自選、現燙,顧客從進店到離開起碼要半小時,但是傳統的地攤大鍋式,則通過持續燙煮的方式,將后廚工作提前,同時具備‘走食’的優勢,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前麻辣燙品類的困局。”一位麻辣燙店主說。
林魯敏認為,當品類感知有一個慣性之后,應該多做一些衍生品(比如零售等),從這方面入手或許更有效果。比如楊國福在線上售賣自熱麻辣燙、火鍋底料。在一些線下門店內,也設有專門的貨架,陳列著這些零售商品。而福客也曾推出了一款可以沖泡的麻辣燙。它們的對手已經不只是麻辣燙品牌,是已經一片紅海的自熱食品、方便食品。
一位供應鏈專家告訴內參君,高端化,不僅僅是把價格提上去就了事,任何餐飲品類的高端化一定是個系統工成。比如門店的高端化、食材的高端化、氛圍的高端化以及服務的高端化。也需要背后有強大的供應鏈作為支撐。“比如楊國福的工廠吧,最大的亮點是生產的規模化和設備的智能化,已經達到了行業其它競爭品牌甚至品類很難到達的地步,未來可以支撐2萬家門店的供應,非常具有前瞻性。”
楊國福工廠全自動包裝生產機
小結
至于未來,大家普遍認為,麻辣燙賽道,以楊國福和張亮為代表的頭部品牌會持續擴張,甚至突破萬店。同時,不排除其它“黑馬”也會殺出一條規模化的道路。這些品牌,將會經歷不同的升級迭代過程。
當然,市場也會繼續分化,會有更多的創新品牌、特色品牌、“區域王者”出現。
總的來說,規模化or創新化,將會是麻辣燙未來的兩條路徑。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