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瞳賽道,只做得好看跑不贏
隨著消費的不斷升級,當“愛美”已成為一種常態,圍繞顏值展開的一系列細分市場,如化妝品、醫美、健身、美瞳等都在迅猛發展。
在顏值即正義的時代,隨著國貨美妝市場異軍突起,美瞳作為美妝的重要分支之一,同樣的,不僅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更是得到了資本的情有獨鐘。
從2018年開始,MOODY、4INLOOK等美瞳品牌開始進入到了資本市場的眼球中,據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美瞳市場品牌融資已經高達16起,披露融資總金額超12.5億元。
2012年,美瞳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納入醫療器械監管范疇,最高風險級別的三類醫療器械。但是近幾年來,美瞳市場的亂象仍然不斷,如今隨著資本進場,美瞳市場到底是向左走,還是向右呢?
百億藍海市場,喜憂交加
作為年輕人彰顯個性、追求時尚的單品,不得不說,美瞳行業迎來了高光時刻。
美瞳在中國市場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在市場早期,就只有一些國際大品牌會生產一些顏色比較單一的產品。然而,隨著消費者對產品品質要求的提高,以及對時尚美觀的追求加深,市場上各種顏色,各種款式的產品層出不窮。
盡管如此,美瞳在中國市場發展也是一直不溫不火,數據顯示,美瞳在我國市場的滲透率僅有25%,相較于日本,韓國等地區75%的滲透率差距較大。
2020年,可以說是美瞳市場的轉折之年,不僅是消費者的習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且越來越多的資本進入市場,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著行業發展。
目前,國內的美瞳市場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傳統的美瞳制造企業,第二類是新銳彩瞳品牌,第三類是渠道流通商及渠道品牌。
據Mob研究院預測,2025年,中國美瞳行業市場規模可達500億元。而根據青山資本《2020中國快消品早期投資機會報告》數據顯示,近五年來,中國彩瞳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41%,中國隱形眼鏡市場目前增速位列全球第一,2020年美瞳品類銷售額達200億。
當然,市場如此之大的規模離不開國內龐大的近視人群,根據《2021年中國美瞳隱形眼鏡行業分析報告》分析稱,2020年我國近視患者將達7億,其中16歲-24歲群體近視患病率將達到94%。
而美瞳作為唯一可以替換傳統框架眼鏡的產品,因其美觀度和方便性而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追捧,而巨大的需求也為美瞳帶來了龐大的潛在市場。
巨大的藍海市場不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玩家進場,因此競爭也愈發激烈。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現有近4萬家美瞳隱形眼鏡相關企業,超9成分布在批發和零售行業。2011-2020這十年期間,我國隱形眼鏡相關企業注冊總量由原來的1.3萬家增長至5.2萬家,翻了4倍。
從本質上來說,美瞳市場高速增長的背后,實則是Z世代下新消費需求的釋放。對于他們而言,美瞳不僅具有隱形眼鏡的功能屬性,還具有很強的彩妝屬性。阿里健康《2019彩瞳消費洞察報告》秀顯示:從消費人群來看,90后、95后是線上彩瞳消費主力軍占比近七成,且增速明顯高于其他代際的消費人群,32.9%的消費者會購買無度數的彩瞳。
這對那些新銳品牌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行業的快速發展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美瞳產品其實有著很高的技術門檻,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當越來越多的玩家進入到市場時,對于大品牌來說,他們能夠輕松應對,但是對那些小品牌來說,他們在產品舒適度,質量,制作工藝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欠缺,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行業產品質量的參差不齊,而市場也會更加的魚龍混雜。
美瞳作為第三類醫療器械產品,按照相應的法律法規,銷售這類產品,企業必須具有相關資質。但是就目前市場而言,不管是網上渠道還是線下渠道,很大一部分店鋪是沒有相關資質的,還有一些店鋪與藥房合作,借助藥房的資質售賣美瞳產品。
不僅如此,根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在某些電商平臺中,其銷量排名前十的商品中有9個的詳細信息中均顯示是同一個“國械注準”號(醫療器械注冊證號),但是品牌卻有7個。這些零售價在10元以下的美瞳,平臺顯示大多銷量已經超過10萬單。
甚至一些商家通過虛假宣傳,將低成本,劣質產品的美瞳高價賣出,以此來獲取利益。
從美瞳本身來講,材質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人群,適用的材質也是不同的。對消費者來說,材質也是他們首先考慮的因素,2021年3月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調研數據透露,有67%的消費者會優先考慮材質,排名第二的則是美瞳品牌(52%)。但是,不管是在線上還是在線下,總有商家連自己售賣的美瞳是什么材質的都不清楚,市場非常的混亂。
對目前絕大多數消費者而言,他們對美瞳的概念還停留在數十年之前。很多人都不知道美瞳已經歸屬到了醫療器械。
尤其是現在的00后消費者,他們生活在互聯網時代,在碎片化的時代,他們獲取的信息更多了,也同樣是這樣,尤其是在品牌的大力宣傳下,讓他們區分不清一些醫療產品和美妝的概念,他們的消費心態就是,只管買好的,不問出處。
美瞳品牌如何撐起百億市場?
美瞳經歷了漫長的市場發展,從最開始的微商、代購,把美瞳帶(戴)進了消費者的眼中,經過市場監管走向正規化,品牌化。如今,更是從醫療用品轉型成了美妝產品。
百億市場不斷的吸引住玩家進場,市場上美瞳品牌也越來越多,競爭也日漸激烈,但是相對目前市場而言,國內美瞳品牌集中度較低,還沒有一個頭部品牌出現。
而美瞳作為國外傳過來的產品,國內市場的競爭格局和其他美妝產品一樣,在過去,長期曾被歐美,韓國,日本等品牌憑借著質量,品牌優勢占據著國內美瞳市場的主要份額。
直到近兩年時間,隨著社交電商,內容社交平臺的興起,再加上國潮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消費者不再一味追求國際品牌,更加注重產品的性價比時,國內美瞳品牌也迎來了全新發展期。
同時,當美瞳逐漸淡化為美妝產品時,國內品牌也并不是沒有機會。
美瞳作為消費品,品牌想要打開市場,產品,品牌,營銷缺一不可。
從產品角度而言,美瞳的主要消費人群是Z世代,他們的核心消費特征是興趣消費,因此,他們對于品牌、商品的忠誠度不及以前,所以通過商品的革新和技術的迭代,才是抓住消費者的關鍵,消費者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理性在消費者不管怎么變,產品品質在他們心中始終排第一。
但是目前市場的產品同質化問題也是非常嚴重的,很多品牌的產品在透氧率、直徑、中心厚度等基本參數其實沒有很大的差異性。究其原因,還是在于目前絕大多數的品牌產品為代工生產形式,數據顯示,2021年5月,淘系平臺上銷量TOP40的美瞳產品中,臺灣生產的占比達到57.5%,中國大陸廠家生產占比達15%,韓國廠家生產達20%。
如果是單靠營銷的話,很難通過產品創新這一核心競爭力突出重圍。
同時,如果是在重營銷模式下,很快就會想網紅產品那般,雖然靠流量實現了一定的營收,但是一旦過了這個“勢”,往往都會煙消云散,市場競爭力還是沒有得到提升。
所以,品牌建設也要非常的重視,這樣才能延長網紅的生命線。
但不可忽視的是,美瞳的本質還是屬于醫療器械,在生產端,還要加強技術研發的投入,這也是打開差異化局面的基礎。但不得不說是,美瞳的發展道路還道阻且長。
總體來講,對新興品牌來講,從品牌定位到技術創新再到營銷推廣,都要走出屬于自己獨特的道路,利用產品力和品牌力打組合拳,以此來打開局面。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