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松鼠的“堅果危機”
章燎原已經意識到危險了。
營收連續三個季度下滑,還遭IDG大股東減持,三只松鼠禍不單行。
這種“異常”的情況,正在揭示一個尷尬的境地:靠著流量起家的三只松鼠,已然又掉進了流量的反噬中。如何逃離流量反噬,在流量去中心化之后何以建立自己的大本營,三只松鼠還有哪些頑疾?不妨來看看。
發現“堅果商機”
1976年生的章燎原,自稱“松鼠老爹”。他從19歲開始“混世界”,賣過服裝、冷飲,做過電工,開過摩的。
過去網上沒有堅果品牌,線下高端堅果也沒有品牌。在章燎原看來,堅果的線下渠道抑制了品牌的誕生。作為一個粗加工產品,堅果線下渠道鏈長,經銷商、代理商、商超會層層加價,這些都抑制了商超品牌的發展。
2012年,在傳統堅果企業任職近10年的章燎原,敏銳地嗅到“堅果”這個品類在互聯網存在巨大的機會。
時年36歲的他離開老東家,與其他四位年輕人,在位于蕪湖一座百余平方的小區民房里,開始了創業生涯。
將目光鎖定在“線上+堅果”后,章燎原選擇主動“出擊”。過去電商商家和傳統企業通過免費流量在淘寶上過得很舒服,不愿意出錢投廣告,他們心中有一個ROI(投資回報率),2萬元廣告費只帶來4萬元成交額,RIO為1:2,對他們而言是不劃算的。
但章燎原有著不同的見地。在他看來,那時候的互聯網廣告才是最便宜的,可以帶來更多顧客和搜索流量。
事實也證明,章燎原的戰略行得通。三只松鼠在第一年雙11通過投放直通車廣告、鉆石展位的首頁廣告等先占據了消費者的心智和流量入口的大門。
當年雙11單日銷售額766萬元,三只松鼠一炮而紅。到2015年雙11單日銷售額已達2.51億元,全年銷售額達24億元,員工超2000人。
實際上,在互聯網紅利期,三只松鼠做的就是流量生意。大致的邏輯便是,流量很多,用一個店鋪向同一群人賣更多的東西。因此,三只松鼠給自己的定位是一家全渠道經營、全品類覆蓋以休閑食品為核心的多品牌公司。
2019年7月12日,三只松鼠正式登陸A股市場掛牌上市。原本以為,勝利的故事才剛剛要開始書寫,不料,流量的反噬、品牌的短板也開始加速追上。
財報顯示,今年一二三季度,三只松鼠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6.71億元、15.90億元、18.09億元,同比增長7.58%、-13.57%、-8.59%,營業收入持續下滑。
從2020年7月限售期滿到現在,三只松鼠不斷遭到大股東減持。IDG在之前的半年減持3.36%三只松鼠股權,套現6.5億元。
眼下,三只松鼠,夠嗆。
掉進“流量陷阱”
營收下滑、股東減持等“異常”情況的背后,其實是三只松鼠原來的“流量打法”行不通了。
隨著流量紅利見頂,互聯網進入了新的階段,泛流量推送模式正在被取代,很多渠道也在逐步的分化中心流量。且競爭激烈,獲客成本日益增加。
2020年營收近百億的三只松鼠,凈利潤率僅為3.08%,而銷售費用率這些年居高不下,均在20%以上。
Wind數據顯示,2018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三只松鼠的“推廣費及平臺服務費”分別為3.93億元、6.6億元、9.61億元和7.21億元,2019年以來分別同比增長67.9%、45.6%和81%。
與流量對應的就是營收的增加。2019年至今年上半年,公司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39億元、3.01億元和3.5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1.43%、26.21%和87.32%。
然而,雖然短期內有一定的效果,但長期與之對應的必然是營收的減少,因為互聯網流量公司的營收和費用是成正比的。
因此,燒錢買流量已經不是一個合時宜的方法了。
問題還不止于此。
過去流量中心化,當渠道有紅利時,最大效率地把握住紅利,就能夠成功,三只松鼠是其一。
然而,問題也來了。從堅果到各式各樣的零食,只要消費者喜好的品類都上架,只要能夠吸引和滿足流量的都可以。賣的東西越多,品牌的品類覆蓋越寬泛。與此同時,幾乎大多數的品牌,都在這么玩。
三只松鼠目前的百億營收,堅果占50%,剩下的50%是休閑零食。
最后,三只松鼠就淪為了一個零食雜貨鋪,沒有人記住它最強大的單品是什么,因為它確實沒有。
在眾多的“雜貨鋪”當中,三只松鼠頂多算是比較有名氣的那個。
然而,這點名氣并不足以抗衡競爭對手的“圍剿”、不斷被消耗的用戶心智。
衡量一個品牌的長期價值,就是看品牌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某個品類,當消費者對具體的品類產生消費需求時,能否率先想到這個品牌。但很顯然,目前并沒有哪一個品類,可以讓消費者堅定地聯想到三只松鼠。
這就是三只松鼠當下的危機。
踏上“自救”之路
從近日章燎原的對外發聲可以得知,三只松鼠正在布局“自救”。自救的方式有兩點,做減法和轉線下。
章燎原舉了一個例子。可口可樂和寶潔是大樹型品牌,以可口可樂為例,主干品牌是可口可樂,產品線還包括芬達、醒目、雪碧等等。而寶潔則用潘婷、飄柔代表柔順,海飛絲代表去頭屑。
依照章燎原的規劃,三只松鼠未來也想做大樹型的品牌,有足夠代表某個品類的強大單品,品牌在不斷壯大的過程中繼續細分,產生更多代表更細分品類的子品牌。
據悉,三只松鼠最新的品牌戰略已調整為單一焦點、多品牌對焦,而堅果是其堅定的大單品選擇。
能不能成,還不知道,只知道下一步三只松鼠還要繼續攻堅線下。
2021年10月15日,在天津糖酒會,三只松鼠把超過300名區域授權經銷商的“分銷鐵軍”聚到一起,召開發布會。期間,章燎原喊出了“分銷3年50億,5年100億”的戰略目標。
“對不起,我們來晚了。”這是章燎原對分銷商說的一句話。當初章燎原通過剖析線下渠道的弊端,看好堅果的電商機會時,或許沒有想到有一天還要回到線下來“攻堅克難”。
發展線下渠道,對于三只松鼠確實是一個必須邁過又難以邁過的關口。
相較同行良品鋪子從線下起家,三只松鼠是在被流量困住之后,才開始線下門店的擴張。目前,三只松鼠線下門店分為投食店與聯盟小店。投食店是直營模式,聯盟小店則是加盟模式。
在2019年之前,三只松鼠所有門店加起來不過60來家。也是在這一年,線下開始提速了。到了2020年,三只松鼠門店數量凈增加657家。
不過,今年上半年,三只松鼠開始出現大量開店又大量閉店的情況。上半年,新開投食店8家,但是關了16家,期末累計163家;新開聯盟小店191家,同時關了122家,期末累計941家。
在今年4月份的業績說明會上,三只松鼠提出,2021年聯盟小店力爭新開800家店。2019年的時候,章燎原曾說,三只松鼠五年內將開設10000家線下門店。怎么看,都是難以實現的夢想。
擺在三只松鼠面前的,還有一個更現實的難題。
在當下國內的零食行業普遍實行委托代加工模式下,三只松鼠也不例外。其招股書顯示,在生產環節上,三只松鼠委托眾多的供應商企業“代工”,成品再運輸到三只松鼠的工廠。其財報顯示,2020年三只松鼠聯合上游的供應商多達54家。
三只松鼠只負責研發和營銷,充當著“搬運工”的角色。雖然三只松鼠表示,其已構建了重度垂直的經營模式,深度參與到從原材料采購到終端配送的多個環節,但產品質量依然是難以回避的問題。
伯虎新消費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網站查詢到,2017年8月,三只松鼠開心果被檢出霉菌不合格,比國家標準規定高出1.8倍之多。之后,三只松鼠回應:極可能是儲存和運輸條件下控制不當引起霉菌滋生。
在貼牌模式之下,如何保障品質安全,是難題。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通過代工如何建立自己的護城河,又是一個難題。留給松鼠老爹的問題,真的不少了。
章燎原在公司里的花名叫做松鼠老爹。他很喜歡給員工“洗腦”,自稱“首席洗腦師兼創始人”。
章燎原自己說,他給年輕人洗腦還是比較成功的。這種自信和自豪,或許也是源于他做這件事背后的理念,“我追求的除了品牌夢,還有比這個更高級的,就是希望這個洗腦術能改變很多草根式的年輕人。”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他,或者說三只松鼠對章燎原的精神依賴非常強。“只要我活著,(三只松鼠)就沒有問題,我要掛了就不好說。但我活得好好的,不能說我過幾年就掛了吧。”
員工相信了章燎原,章燎原也好好的,但遺憾的是,消費者越來越不相信三只松鼠了。
參考資料:
1、創業家:“洗腦大師”章燎原與他的三只松鼠
2、峰瑞資本:對話章燎原:上市兩年后,三只松鼠如何思考下一步?
3、壹覽商業:被“拋棄”的三只松鼠
4、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網站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