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密和蕉內必有一戰(zhàn)
“買了兩個胸罩,最薄的。繡著牡丹和一只蝴蝶,這古色古香藏于不見人處算是虧了。”
詩人余秀華曾在一篇《從內衣店回來》的詩作中,借內衣表達了自己對愛情熱烈的渴望。在當今中國,拋開符號意義,內衣正成為一門實實在在的生意。
遙想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未有這樣的好光景。當“中國現(xiàn)代內衣之父”、安莉芳(01388.HK)創(chuàng)始人鄭敏泰等內衣先驅者還在苦苦為復雜的內衣尺碼犯愁時,或許不會有人想到,崇尚“無尺碼”與基本款的“蕉內們”,會在未來成為新的流行代言人。
毫無疑問,新一輪的市場洗牌正在發(fā)生,新的市場機遇也正在孕育。新物種自我進化,舊勢力不甘示弱,一場圍繞中國女性的新內衣大戰(zhàn)已正式拉開序幕。
關店、瘦身、被賣……兩個多月前,全球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迎來重生。這位曾被母公司L Brands頗為嫌棄的“業(yè)績拖油瓶”已準備分拆上市。在最新一次財報會議上,新管理層對失敗并不遮掩——不僅坦言“我們已經失去了和現(xiàn)代女性之間的連接紐帶”,并明確表示,未來品牌重塑的重點將落于中國市場。
當T臺上穿著天使翅膀的模特無法再因性感吸引更多人的目光,維秘開始放低姿態(tài),嘗試討好中國消費者,這從代言人的選擇上便可見一斑。重生之后,維秘先后官宣楊冪、周冬雨、楊天真與張婧儀等身材差異較大的女性代言人,以“舒適”、“個性”等口號嘗試重新定義“性感”。但當在世俗審美中幾乎與“性感”毫無聯(lián)系的周冬雨,穿著維秘經典款,說出“性感如此”時,還是引發(fā)巨大的爭議。
憑借反差代言人逆勢翻盤——有業(yè)內人士將這一舉動視為是維秘的一次“病急亂投醫(yī)”。這一轉變與現(xiàn)代女性觀念覺醒有關。新一代女性消費者對內衣的偏好已從“悅人的性感”轉變?yōu)椤皭偧旱氖孢m”。某種程度上,一部維秘的衰敗史,同樣也是一部現(xiàn)代女性意識覺醒史。
但觀念歸觀念,生意是生意。在內衣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的中國,維秘的焦慮已在牌桌盡顯。一方面,傳統(tǒng)內衣品牌如愛慕(603511.SH)、曼妮芬、安莉芳,因線下紅利至今牢牢把控著市場前三把交椅;另一方面,新消費品牌NEIWAI內外、蕉內、Ubras等,憑借著差異化定位與資本的親睞來勢洶洶。
(圖源:頭豹研究院)
創(chuàng)立于2016年的本土內衣品牌Bananain蕉內(以下簡稱蕉內),近期風頭正盛。一面是官宣新代言人王一博,另一面則悄悄做起了線下生意。繼今年年初落戶深圳寶安壹方城后,蕉內發(fā)布了最新的“著陸計劃”,線下體驗店的觸角將逐步深入上海、杭州與西安等一二線城市。
位于上海淮海中路茂名南路段的蕉內體驗店,在占地約203平方米的陳列空間,已是十里洋場最新的打卡勝地。但就在三年前,“盛名”并不屬于這家初創(chuàng)品牌。距離這里僅有8公里的上海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內,首次落地上海的維秘秀如約而至。同年,維秘中國首家直營店也正式官宣入滬。當巨大的粉色招牌出現(xiàn)在上海力寶廣場時,“限流”成了這家門店開業(yè)前的常規(guī)操作。
只是維秘并未抓住機會,其本土化策略的失敗,與“蕉內們”對中國年輕消費者的深刻洞察形成了鮮明對比,也決定了最終結局的不同走向。由于內衣?lián)碛休^為復雜的尺碼系統(tǒng),品牌往往會根據不同區(qū)域提供合適的尺碼選擇。盡管維秘在進軍中國市場時提供了“中國碼”,但在實際體驗中依舊引發(fā)了大批消費者的詬病。而據《第一財經周刊》求證,關于這次在中國市場展開內衣的銷售業(yè)務,維密方曾表示:“并未聽說對文胸或內衣的尺寸或杯型做出了更改。”
這一態(tài)度不明的本土化戰(zhàn)略也讓維秘在中國市場鎩羽而歸。而與此同時,隨著電商經濟的發(fā)展,以蕉內為代表的新興品牌以“基礎款”與“無尺碼”的差異化定位成為資本“寵兒”,成功攪動起中國內衣市場新一輪格局。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Ubras完成數億元B+輪融資;內外已完成D輪融資,此前估值已超10億;蕉內已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估值達25億元。
“蕉內們”的成功并非偶然。一方面,如上文所說,這是消費理念的轉變,品牌的“性感故事”在當下已然失去了新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電商經濟的渠道紅利養(yǎng)成了消費者線上購物的習慣——不同于線下“門店+導購”的模式,線上模式縮短了消費者的決策鏈條。
而更為重要的是則是,新內衣品牌的自我進化。無論是率先提出“無尺碼內衣”的Ubras,抑或是崇尚“科技感”的蕉內,均在內衣市場的紅海中找到了“爆紅”的邏輯——大單品+創(chuàng)新營銷。
以蕉內為例:這一定位于“體感科技”的品牌以“500E無標簽內褲”率先破圈,隨后圍繞“人的24小時體感”為設計主線,將產品品類衍生至襪子、文胸、內衣、保暖衣、家居服、輕戶外、家居用品等。
在創(chuàng)新營銷上,“會玩”是新消費品牌的原生基因,而蕉內在營銷上拓寬了跨界的邊界,其先后與 SpongeBob海綿寶寶、ViViCat懶貓、太二、Fansack等IP合作,將年輕、公益與環(huán)保等理念融合到產品設計中。
但盡管如此,上升的“蕉內們”并非沒有隱憂,想要稱霸中國內衣市場,顯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用以形容文學多樣性的名言,同樣適用內衣行業(yè)的特性。
區(qū)別于其他服飾,一件內衣從設計研發(fā)到打版制造,往往需要四十余道繁瑣工序。一件內衣款式往往包含著幾十個SKU,龐大的尺碼系統(tǒng)加大了內衣品牌的重資產投入。愛慕、安莉芳等傳統(tǒng)內衣企業(yè)通過十幾年如一日的供應鏈經驗積累,掌握了一部分現(xiàn)代女性的身體密碼,依靠著“線下門店+導購咨詢”的擴張模式,完成了內衣品牌的早期市場教育,但依舊沒有減少消費者的選擇成本。
對于這一問題,“后浪們”的解法正是“無尺碼內衣”。透視這一產品話術的本質,實則是通過向消費者提供精簡化的尺碼系統(tǒng),完成內衣從“非標品”向“標品”的轉變。這一產品端的顛覆性創(chuàng)新優(yōu)勢也十分顯著,主要體現(xiàn)在成本、庫存與消費三大方面。
首先,無尺碼內衣以線上銷售為主,網生品牌的屬性造就了其輕資產模式,客觀上降低了資金負擔。
其次,通過大幅縮減SKU,品牌借助無尺碼內衣進一步精簡了供應鏈,更易對生產端進行靈活調節(jié)。
最后,與大多網生品牌所采用的DTC模式類似,無尺碼內衣能夠直接觸達消費者并掌握第一手數據,由此進一步驅動供給端地迭代生產。
因此,準確來說,“無尺碼內衣”的“創(chuàng)新”之處僅僅在于簡化了生產流程,通過打造內衣“標品”實現(xiàn)了大批量生產。這或許也是為什么,Ubras能在一個月內創(chuàng)造出百萬月銷量的原因所在。
標品化與易復制屬性,同樣也是資本看好新內衣品牌的重要原因。穆棉資本創(chuàng)始合伙人Stefanie曾以“精細的管理體系”來評價蕉內,“這是資本市場看好他們的長期核心能力。”
但如果將視野放得更長遠些,新興內衣品牌所推崇的“無尺碼內衣”并不是新鮮事物,充其量只是一次成功的技術套利。一般來說,無尺碼內衣往往通過使用超彈面料與點狀膠膜技術,較大程度包容了絕大數女性身材的差異。
但事實上,將這一技術與內衣生產相結合,最早的實踐者是日本內衣品牌華歌爾,其次則是國內傳統(tǒng)內衣品牌愛慕。2013年,愛慕曾推出一款類似如今“無尺碼內衣”的產品——背心式文胸,而當時任職愛慕市場總監(jiān)的,正是如今的Ubras創(chuàng)始人鈄雅前。
另一方面,由于制造流程過于簡單,“無尺碼內衣”缺乏技術護城河。以同處于細分賽道的大胸內衣為例,生產制造上不僅經歷了30-50道工序,同時對精確度要求極高,因此設計生產往往由品牌方自主完成,存在較高技術門檻。
而“無尺碼內衣”則主要采用一體化縫合技術,主要步驟依賴電腦打樣。同時,在輕資產模式下,無尺碼內衣的上游生產仍主要依賴進口機器,如意大利圣東尼、德國邁茲等,降低了品牌對產品本身的議價能力。
換言之,躺贏的“舒適賽道”其實也并不“舒適”。盡管“舒適風”在短期內,為新興內衣品牌提供了快速崛起的時間窗口,但從長期看,缺乏技術護城河依舊是后浪們的難言之隱,
縱觀中國內衣產業(yè)近四十年的發(fā)展:四千億的巨大市場蛋糕下,至今未跑出一個超級品牌,這其中既有歷史因素,也有現(xiàn)實難題。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女性內衣的市場教育存在一定滯后性,導致前期傳統(tǒng)內衣品牌對“性感”的一味追捧,企圖成為下一個維秘。但遺憾的是,在中國主流的審美排序中,性感從來就不是中國女性的核心標簽,充其量只是細分審美中的一環(huán)而已。
對國外審美體系的一味趨同,導致了中國內衣品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落入了性感故事的窠臼。在唯一標準體系下,同質化成了常態(tài),“性感之路”也就越走越窄。而品牌重塑需要長時間的心智滲透,對于曾叱咤線下的傳統(tǒng)內衣品牌而言,轉型注定不是一日之功。
而現(xiàn)實困境則是,隨著中國內衣市場增速逐年遞減,存量賽道內如“無尺碼內衣”等已近于飽和。剩余賽道如大胸內衣與小胸內衣等,盡管目前處于藍海,但已有玩家入局。因此,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已占據先發(fā)優(yōu)勢的頭部品牌將進一步“跑馬圈地”。
市場已嗅到了火藥味。
邁入品牌第五年的蕉內,在向線下吹響進攻號角的同時,不忘利用營銷持續(xù)為自己造勢。此前不久,蕉內聯(lián)合北鼎、御泥坊、完美日記、自嗨鍋、貓王音響、永璞咖啡、usmile等國貨品牌組成“新國貨聯(lián)盟”,緊跟國潮,為自己再添勢能。Ubras則繼續(xù)為女性代言,講著“不用選尺碼的自由”之故事。
傳統(tǒng)內衣品牌也不甘示弱。于今年6月敲鐘上市的愛慕(603511.SH),憑借著多產品線優(yōu)勢連續(xù)多年在女性內衣、高端女性內衣、男性內衣等領域穩(wěn)坐市場頭把交椅。
而外資品牌如維秘等,在經歷中國市場的失落后,已開始修正本土化戰(zhàn)略。未來,持續(xù)討好中國市場將成為此類品牌的主線。毫無疑問,新一輪市場洗牌才剛剛開始。從目前來看,國內內衣品牌的具體做法主要有三:
一是,擴充產品品類,逐步完善產品矩陣。此類做法往往以新興品牌與外資品牌居多,旨在為存量用戶提供增值服務的同時,利用新品吸引增量用戶。典型如維秘為迎合中國市場,推出了維秘“黑科技”系列——包括針對運動人群的運動文胸,針對哺乳人群的哺乳文胸等。
二是,主動創(chuàng)造場景,激發(fā)用戶潛在需求。內衣是剛需型消費,但因長期被“性感”或“舒適”等風格框定,消費往往局限于家居等固定場景,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內衣細分場景下的想象空間。在這一點上,擁有互聯(lián)網基因的新興內衣品牌因會玩敢玩更易破圈,從消費者慣性行為與個性化行為出發(fā),更能準確洞悉當代年輕人的消費心理。
比如,蕉內曾與太二酸菜魚推出“二貨專屬襪”,將吃魚場景與穿衣場景結合,制造出“穿好襪子認真吃魚,讓酸爽的感覺從頭到腳”的新消費需求。而與每日優(yōu)鮮的合作,蕉內則打造了“會進化的食物襪子”概念,聯(lián)動生鮮品牌進行了一次頗為大膽的實驗。
三是,搶抓“她經濟”紅利,傳遞品牌理念與價值。盡管內衣的生意并不那么好做,但一個會講故事的品牌一定能率先獲得女性的親睞。無論是為“真實身體”代言的Ubras,還是期冀為性感尋找新定義的維秘,如何與當代女性交朋友,成了這些品牌必須攻克的難題。
來源:璽承電商研究院
此前,Ubras曾因脫口秀演員李誕代言而飽受爭議,這也印證了一個道理:并非人人都能為女性代言。因此,作為女性符號的內衣品牌,注定將成為社會文化的重要投影,成為當下女性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順勢而為者,當然能暫時講好故事,比如蕉內或內外。
但沒有任何一個品牌能夠準確拿捏瞬息萬變的消費心理,從高光到衰敗的維秘就是最好的案例。
盡管勢在變化,但出路總有。對于如今的內衣品牌而言,不妨以“中國現(xiàn)代內衣之父”鄭敏泰的一句話作為時刻敲打自身的箴言。年過90的鄭敏泰曾在上世紀70年代用面包機“切割”出了中國第一件立體圍女性內衣。時至今日,其依舊保持著勤勉的工作態(tài)度。有人問起他創(chuàng)業(yè)的秘訣,這位眉毛與頭發(fā)都已花白的老人脫口而出:
“創(chuàng)業(yè)的話,就不可以有任何差池。當年我白手起家,在什么都不懂的情況下卻要盡善盡美,壓力極大。但我堅持到底,每次碰壁,都努力一一解決。”
發(fā)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