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10元店”要上市,為啥都愛做虧本買賣?
如果你是一個逛街達人,會發現各大商圈的生活用品集合店越來越多。
在這些門店,你幾乎可以一站式購齊吃喝玩樂的用品,同時還有美妝、潮玩等垂類好物。支撐這類門店增長的是龐大的潮流零售市場。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GMV計,潮流零售市場規模近年來快速擴張,預計將由2020年的1950億元進一步增長至2025年的4750億元,GMV復合年增長率將達19.5%。
近期,KK集團遞交招股書,沖擊港股“潮流零售第一股”。消費者或許對KK集團這一名字并不熟悉,但一定會在社交平臺刷到或在某大型商圈見過一個“黃色集裝箱”造型的零售集合店KKV,以及擁有彩虹“美妝蛋墻”的美妝集合店“調色師”,這些都是KK集團旗下品牌。
在一級市場,資方都想投出下一個“名創優品”,KK集團便是炙手可熱的新標的。2016年至今,KK集團共完成7輪融資,投資方陣容強大,包括深創投、經緯創投、黑蟻資本、京東集團等。
然而,拿融資、上市或許更多地是代表了某種市場情緒,當KK集團叩響IPO大門,公司基本面及潛在增長空間都將成為投資者審視的重點。
盈利難題始終困擾著這類新零售企業,KK集團也不例外。為何它們容易深陷虧損?實現盈利的關鍵又是什么?
虧損難題
掘金潮流零售,KK集團不想錯過任何一個風口。從生活好物到美妝、潮玩,KK集團在集合店的基礎上,挖掘垂類市場,通過多品牌覆蓋這三大熱門領域。
2015年,集團最早的門店形態KK館誕生,是一個提供進口、國內生活用品的迷你賣場。2019年,KK館升級版賣場KKV成立,定位為綜合性的生活方式潮流零售店,目標客群鎖定為青少年和年輕人,多數門店占地面積擴大至1000平米以上,品牌形象設計、店面裝潢、選品等方面更具網紅打卡屬性。同年,國潮美妝興起,KK集團推出美妝潮流零售店“The Colorist”(調色師)。2020年,隨著泡泡瑪特上市,“52TOYS”接連獲融資,名創優品推出“TOPTOY”,潮玩熱愈演愈烈,KK集團順勢推出潮玩零售店“X11”。
圖1:KK集團旗下品牌;來源:招股書
多品牌布局豐富了KK集團的營收結構。根據招股書,除了成立僅一年的X11貢獻收入占比不足5%以外,其他三大品牌均已成為KK集團的主要收入來源。
2018-2019年,KK館曾是集團的營收支柱,收入占比分別高達98.6%及77%。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隨著新業務的快速發展,KK館的收入占比逐漸稀釋至19.5%及7.1%。相應地,來自KKV的收入占比則由2019年的17.7%增長至2021年上半年的62.3%,成為集團最主要的業績支柱,同時來自美妝業務的收入占比也由2019年的4.3%增長至2021年上半年的27.4%。
圖2:KK集團各品牌收入占比;數據來源:招股書
新業務的迅猛增長源于其在2020年的逆勢擴張。疫情使傳統零售業遭受重創,不少知名品牌陷入“關店潮”,例如同樣主營日用品、化妝品,曾在中國內地擁有超200家門店的萬寧就相繼退出上海、北京等重要市場,將實體店主要范圍縮小至華南地區。相反,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消費需求被集中釋放,主打網紅爆品的潮流零售商卻能憑借差異化特色逆勢擴張。名創優品、KK集團就是典型的代表,2020年,名創優品新開店超300家,KK集團的門店總量則由2019年的211家飆升至556家,其中KKV新開168門店,調色師新開223家門店。
擴張之下,集團的GMV及收入規模大幅增長。
2018年,KK集團總GMV為1.88億元,到了2021年上半年其GMV已超過22億元,與2020年基本持平。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以GMV計,其已成為中國三大潮流零售商之一,且是前十大參與者中增長最快的潮流零售商,2018年至2020年的GMV復合年增長率為246.2%。
2019-2021H1,KK集團分別實現營收4.6億元、16.5億元、16.8億元,同比增長197%、259%、235%。具體到品牌上,2020年,KKV收入同比增長919%,調色師收入同比增長近210%。
但與大多數新零售品牌一樣,KK集團規模大幅增長的背后是持續虧損。2018-2021H1,其虧損金額分別達到7949萬元、5.15億元、20.17億元及43.97億元,呈逐年擴大的趨勢。
對于虧損持續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規模擴張導致投入加大,擠壓短期利潤空間;另一方面,非經常性虧損(即按公平值計入損益的金融負債的公平值變動)規模較大。
需要注意的是,KK集團的非經常性虧損規模遠高于扣非后虧損,而非經常性虧損與其日常營運能力無直接關聯,且扣非后虧損已有收窄跡象。2021年上半年,其扣非后凈虧損同比收窄72%。
2018-2021H1,KK集團的扣非后凈虧損分別為1898萬元、1.75億元、7988萬元、4180萬元;非經常性虧損則高達3768.9萬元、4.38億元、18.43億元、43.54億元。
圖3:KK集團非經常性虧損和扣非后虧損規模對比;數據來源:招股書
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在規模擴張的同時,KK集團的經營能力有所提升。展望未來,其能否實現穩定、持續盈利?
能否實現盈利?
在激烈且分散的競爭格局中,盈利幾乎是每一家潮流零售商都可能面臨的難題。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GMV計算,2020年前五大參與者的總市場規模為305億元,占據的市場份額約15.6%。其中,位列第三的KK集團市場份額僅為1.2%。
前有名創優品、泡泡瑪特,后有HARMAY話梅、HAYDON黑洞等,涵蓋生活用品、潮玩、美妝的集合店層出不窮,共同爭奪Z時代年輕群體。而在社交媒體的“種草”文化影響下,年輕人的消費需求呈現聚焦且趨同的特征。追隨這些消費需求的潮流零售市場,也因此頻現產品、體驗同質化嚴重,品牌辨識度不高等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KK集團只能通過快速擴張、做大規模來搶占市場份額,提升知名度,增強議價權,從而攤薄總成本,最終實現盈利。
對比營收和銷售成本的增速,2019-2021H1,KK集團的規模擴張速度大于成本增加速度,因此2021年上半年公司經營利潤轉正,錄得2575.2萬元,此前已連續虧損3年。
圖4:KK集團營收及銷售成本增速對比;數據來源:招股書
這意味著,在實現真正的盈利之前,KK集團必須保持規模擴張速度大于成本增加速度。
然而,進入2021年后,KK集團卻放緩了開店速度,同時關閉績效不達標的門店——對其而言,這不是一個積極的信號。2019、2020年,其全年分別凈增131家和345家門店。而根據最新的計劃,集團2021、2022年將新開門店290家及270家,均不敵去年的門店凈增數。據報道,2021年下半年,其已至少關閉19家KKV門店、22家調色師門店、4家X11門店及27家KK館門店。
探究原因,一方面是不少門店經營效益不及預期,另一方面庫存積壓、自身經營能力有限等風險也在拖累KK集團的擴張步伐。
作為實體零售企業,庫存周轉效率是最核心的經營指標之一,與同行名創優品相比,KK集團的這一指標令人堪憂。2018-2021H1,KK集團的存貨周轉天數分別為163天、301天、196天及150天。而名創優品在2019、2020財年的存貨周轉天數僅為62.71天、77.94天,二者的存貨變現效率差異明顯。
差異主要源于三點。首先,在門店裝潢設計上,KK集團動輒上千平米的大店重視體驗感,追求“極致美學”,作為門面擔當的彩虹“美妝蛋墻”“飾品墻”都會增加企業存貨。
圖5:彩虹“美妝蛋墻”;來源:公司官方
圖6:“零食墻”;來源:公司官方
同時,對于潮流零售而言,為了時刻抓住年輕人的眼球,店內SKU需要“新”且“廣”,快速上新、迭代的操作從根本上就容易產生庫存積壓的風險。截至2021年6月30日,KK集團的四個零售品牌共向消費者提供18個主要品類,超過2萬個SKU的潮流產品。
更重要的是,其依賴于向第三方品牌采購商品的模式也會極大加劇庫存風險。截至2021年6月30日,KK集團向全球1145個第三方品牌合作伙伴采購商品。2018-2021H1,第三方品牌商品銷售分別集團總營收的98.6%、92.3%、87.7%、89.1%及86.6%。相比之下,名創優品銷售的商品以自有品牌為主,可以更好地以終端需求反向指導商品的設計、生產、選品和營銷等環節,盡可能地降低滯銷幾率。
現金流方面,2018-2021H1,KK集團的期末現金余額分別為2812.6萬元、2.33億元、1.68億元以及11.17億元,而同期經營活動現金流則均為負數。期末現金余額的增長在于獲得的融資,這表明KK集團目前無法靠自身經營取得的現金支撐擴張,仍要依賴資本“輸血”。
總結
盈利難題并非無解。對于新零售企業而言,做大規模,擴大市場影響力,形成差異化優勢是關鍵。
目前看來,在資本的加持下,KK集團擴店能力較強,且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優勢。但由于投入持續增加等原因,短期內仍有較大可能繼續虧損。而如若成功上市,二級市場給予KK集團實現盈利的時間不會太長,利用現有的規模優勢及IPO募集資金實現差異化競爭至關重要,包括打磨業務模式、垂類品牌運營,加盟店與自有門店轉化等細節都有可能成為市場關注的重點。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