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微信流量里的阿里賣菜
12月1日下午17:42分,阿里淘菜菜微信小程序負責人瀚良再次提交了后臺更新申請。
在過去8個月里,這已經是瀚良平均7天一次的“日常”。瀚良和淘菜菜相關負責人告訴虎嗅,從3月31日之后,淘菜菜微信小程序(9月14日之前,名為盒馬集市)一直無法更新,每一次申請都未獲通過。
這一次瀚良選擇了“加急審核”(在2小時內出結果,但自然年內加急機會只有3次),但幸運女神并沒有眷顧他,兩個小時后申請未通過。
在阿里內部,關于微信流量的討論,正在演變為一場“玄學”:無能為力,聽天由命。
據知情人士透露,淘特、淘菜菜等業務線人員在開會時,已經不會提及微信流量和外鏈了,在幾個月前他們也曾興奮地聊過各種可能,但等待消磨了一些人的激情,最終他們變得更愿意聊些摸得著的事。
瀚良告訴虎嗅一個細節。他曾和同事組隊前往騰訊深圳總部,并試圖和微信團隊溝通,但一番爭取后,騰訊方派來了“用戶接待中心的客服負責人”。
11月29日晚,微信發布“關于《微信外部鏈接內容管理規范》的更新說明”:“即日起,點對點聊天場景中將可直接訪問外部鏈接,并將在群聊場景試行開放電商類外部鏈接直接訪問功能”。又考慮到國家推進互聯互通,于是瀚良在12月1日決定嘗試“加急審核”。
眼下,瀚良等人意識到,“繼續申請”可能會成為今后的常態。而擺在淘菜菜乃至淘特等阿里“下沉”業務面前的核心問題是:在尚不能大口“咽下”微信流量之際,如何在流量門縫邊找到一條發展之道?
畢竟,在下沉世界,人們的最常說起的是:“得微信流量者得天下。”
失之貴州,收之湖北?
杭州西南方1400公里外的貴陽。
土豆商梁夢縈,帶著自己的8人團隊重新回到了蔬菜批發市場。在11月16日淘菜菜宣布暫時退出貴州市場前,梁夢縈已經成為了淘菜菜平臺上貴州最大的土豆供貨商之一:平均單日銷量約1萬斤。由于淘菜菜暫停,她遇到了“走量”之困,在失去社區電商這個渠道后,她只能回歸線下批發老本行。
11月暫退貴州,被視為阿里淘菜菜2021年市場布局的最大調整,此前阿里社區電商業務從未從某個省級市場“全撤”。
相關負責人在11月中旬告訴虎嗅,退出貴州市場的核心原因是:在沒有微信流量加持下,阿里在貴州的社區電商業務走不通。
截至12月初,阿里社區電商業務已經進軍20個省,據第三方機構統計顯示,在湖北市場淘菜菜的市場份額已經名列前三。經虎嗅了解后發現,湖北、貴州乃至其余20個省,阿里淘菜菜使用的是同一個微信小程序、面臨著相同的微信外鏈條件。
為何同樣的條件下,阿里社區電商受阻貴州,卻可以在湖北迅速擴張呢?
據知情人士透露,社區電商的核心市場是二三線及更下沉的市場,而在整個“版圖”中一個關鍵要素是省會城市:所有社區電商參與者,往往都是先進入省會城市,然后基于此擴展到同省更為下沉的市場。
某社區電商頭部平臺就采用了典型的省級建制:基于省會建立圍繞該省的社區電商人員體系、倉儲物流體系以及貨源網絡。該平臺相關人士曾告訴虎嗅,2021年幾大社區電商平臺的主要競爭也是圍繞省會城市而展開。
省會對省級市場甚至更大區域市場的輻射能力,是另一個關鍵要素。這被視為“區域心智”爭奪的關鍵,曾有消費品領域創業者告訴虎嗅,之所以今年大家都在關注“省會城市爭奪”,原因有二:一方面省會城市擁有當地最具影響力的媒體資源,往往可以實現高效投放;另一方面,省會出現的消費潮流,很容易快速普及到省級范圍。
在這樣的背景下,微信和阿里系產品在不同省會城市滲透率的差異,對社區電商業務影響深遠。一位不愿具名的相關人士告訴虎嗅,在貴陽,拼多多等電商平臺的滲透率較高,當地消費者對于阿里淘系產品的使用頻率明顯低于東部沿海城市。而在支付層面,微信支付在貴陽當地的普及度遠高于其他產品。該人士透露,在貴陽的餐飲門店,大部分都會必備微信支付二維碼,而其他支付二維碼更容易出現在旅游區。
相比于貴陽,武漢的淘系味道明顯更濃。武漢是著名的電商城市,圍繞武漢附近有數百個服裝電商基地,甚至武漢還擁有國內最大的電商羽絨服產業帶之一。據相關人士透露,由于電商產業更為成熟,淘系產品和支付寶在武漢當地的滲透率高于貴陽。
而這種差異,導致在同樣的“微信流量條件”下,貴陽和武漢出現了不同的社區電商生態。在武漢,淘寶、淘特等阿里系產品,可以直接成為淘菜菜的流量入口,淘系消費者通過APP上的買菜頻道,可以直接轉化為淘菜菜的用戶,甚至這些用戶無需根植于微信小程序。
但是在貴陽,引流模式完全不同。淘菜菜的團長需要通過“線下世界”拉新,并將消費者拉入微信群或讓其注冊微信小程序,平時通過微信群中的互動,不斷提高消費者購物頻次。由于在貴州市場淘系產品本身給淘菜菜帶來的流量有限,微信幾乎成為了淘菜菜在貴州市場的“基礎件”。
瀚良描述了在不能更新及有限外鏈狀態下,淘菜菜微信小程序所遇到的困難:當消費者打開淘菜菜的微信小程序時,甚至需要等待幾十秒,而正常的小程序在幾秒間就可以打開;由于無法更新,淘菜菜微信小程序不能提供抽獎、小游戲等功能,這導致團長需要在微信群里通過不斷地“聊天、介紹”來實現互動。
據相關人士透露,在微信滲透率高的區域內,這種微信依賴癥極為明顯,“離開微信寸步難行”。據該人士描述,社區電商本質上是流量、供應鏈等一系列要素的綜合體,而淘菜菜本身的優勢在于供應鏈、物流,在流量端淘菜菜也來不及自己開發新的社交產品,只能依賴于已有的社交基礎生態。
容易被拿來對比的,是其他頭部社區電商平臺在微信端的“借力”。據悉,這些平臺不僅可以及時更新小程序,還可以獲得API應用開發接口的部分權限,基于此,平臺可以設計出更有轉化效果的鏈接模式:比如當你從APP把買菜優惠券發到微信群中時,對方收到的不是一段文字鏈接,而是有圖片和文字的簡介。
不過隱藏在這一差異背后的,或涉及更深層的“金錢博弈”。有業內人士告訴表示:“流量不能理解為免費的空氣,它是一種具有價值的核心資源,當它作為一種生產資料被投入某項目時,應當具有分享利潤的權利。”
下沉市場社交之變
“2021年社區電商的關鍵挑戰是留存和復購。”一位前社區電商創業者告訴虎嗅,在2021年之前,留存和復購的關鍵引擎是價格,但2021年下半年開始,價格引擎的影響逐漸降低。
改變源自國家推出的一系列社區電商價格監管政策。據悉,各大社區電商平臺都已經引入了價格監控機制,在2021年6月之后,對社區電商賽道來說“價格戰”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上述人士表示,2021年大部分社區電商產品價格都在上漲,各大平臺都在向兩方面發力:圍繞貨升級整體供應鏈,以及強化社區電商的社交屬性以提高復購。
2021年多多買菜、美團優選、淘菜菜都在嘗試本地化產品——根據所在城市消費者口味,推出適應性產品(區域定制產品)。當這類產品推向市場后,社交裂變成為了命脈:基于熟人社交網絡的口碑,將對本地化產品起致命性影響。
在多多買菜和美團優選等平臺,你會看到每款產品“附近人”購買量,以及在國家相關政策要求下,各大平臺都逐漸增設了商品評價及打分功能。當一款本地化產品被“掛上”平臺后,用戶不僅會看到朋友的評論,還能看到和你同一區域更多消費者的“購買意向”,而這種模式最終會影響到消費者心智。
值得注意的是,“團長”這一原本在社區電商中起關鍵作用的角色在2021年正在發生改變。李牧曾在兩家平臺擔任過團長,她向虎嗅分享了2021年社區電商在社交層發生的變化。“各大平臺的社交玩法比2020年更多,甚至有的平臺提供給團長的社交玩法已經達到60~80種。”李牧表示,由于社區電商對于用戶的性別(女性占比略高)年齡(以35~45歲為核心)有著定向需求,而這群消費者的線上社交場景高度依賴于微信這單一產品,導致所有平臺的社交玩法都離不開這個生態。
某電商平臺的負責人曾告訴虎嗅,在微信小程序出現前,社區電商的流量路徑是從微信挖掘流量,引流至APP;隨著小程序功能的升級,這種路徑已經發生了改變,對于今天的平臺而言,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基于微信生態,完善社區電商體系——流量的事情交給微信,流量之外的事情交給電商平臺。
“不可忽略下沉城市的社交封閉性。”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虎嗅,在下沉城市,消費者天然屬于某個“圈子”。真實的情況是:大部分社區電商用戶,都會和鄰居或者朋友組隊買貨。“團長”所在的小店或者自提點,更像是一個線下的社交場景——這些互相認識的鄰里消費者,在同一個時間組隊前來,一同拿貨。
這種“社交結構”一旦形成很難打破。一個明顯的細節是評價的趨同性:這些相識的伙伴型消費者,對同一個產品給出的反饋往往有高度相似性。曾有團長向平臺反應,他甚至覺得團長收集到的用戶產品反饋不夠真實,“當其中一個用戶說東西不好后,和她認識的消費者往往也會表達意見;同樣,當有人帶節奏說好后,她的朋友也普遍給出好評。”
某平臺研究下沉市場社交生態的研究人員認為,之所以社區電商“誕生于高線城市,卻崛起于下沉城市”,正是因為這種模式本身滿足了“社交需求”。“在下沉市場,消費者有更多的時間去社交,但是她們普遍缺少足夠多的社交工具或者說場景,而社區電商給她們提供了這種場景。”但隱藏在這個變化背后的關鍵是:社區電商只是一種友情的表達,而非友情建立及維系的關鍵基礎——在線上世界,微信依然是她們社交的基礎件。
對于“受困”于微信流量的淘菜菜而言,他們所希望的正是徹底融入這個社交世界:通過微信聯系起來的下沉市場無數個體。
眼下,淘菜菜面臨的現實煩惱是,無法更新以至于淘菜菜小程序的功能極為老舊,外部鏈接無法圖文并茂地出現在微信世界以至于轉化效果不佳。
但這或許并不是一場短跑。
畢竟對于擁有12.6億用戶的微信而言(微信及WeChat的月活躍合并賬戶數)他們正在成為社區電商新時代的“線上基礎體”——當幾大社區電商平臺都需要微信引流時,微信面前的并非必答題,而是選擇題。甚至可以說,所有試圖在社區電商江湖分一杯羹的大廠,都已經被騰訊抓住了尾巴。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