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8元天價榨菜賣給誰?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榨菜稱得上是飯桌上的“珍饈”,而在物資極度豐富、消費升級風生水起的當下,榨菜不僅沒有被人們淡忘,反而因品牌的崛起,價格不斷上漲,乃至出現“天價”榨菜。
前段時間,榨菜界“頂流”涪陵榨菜推出一款官方售價888元的榨菜,在部分網店,這款烏江涪陵榨菜五年沉香禮盒裝(900克)的售價更是高達1521.9元。
毫不意外,此舉迅速引起全網熱議,有的網友認為涪陵榨菜“太飄了”,更多網友驚呼:“真的連榨菜也吃不起了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從消費端來看,不說市場上更具性價比的榨菜比比皆是,就是涪陵榨菜自身,“天價”榨菜也只是極小部分,其仰仗的仍然是你我都吃得起的“大眾款”。
但是,從企業端來看,涪陵“天價”榨菜瞄準的是高端消費市場,附著的是企業提振利潤的強烈期望。
問題是,這樣的期望能如愿落地嗎?
發力高端屢戰屢敗
涪陵推出“天價”榨菜,不少網友將其與白酒“一哥”茅臺進行類比,不是直接稱其為“榨菜茅”,就是認為這樣的價格“比肩茅臺”。
深交所互動易平臺上,投資者更是發帖追問涪陵榨菜董秘:“貴公司的五年沉香榨菜售價達1521.9元。請問貴公司是否有計劃推出濃香型和醬香型榨菜呢?榨菜配酒,天下我有。望董秘認真回復。”
笑歸笑鬧歸鬧,還別說,涪陵榨菜確實有茅臺那“味兒”——不是說榨菜真有醬香味,而是說涪陵榨菜也來自獨特的產區。
茅臺酒離開了赤水河就產不出,而制作榨菜,必須要用一種叫“青菜頭”的原材料,全國適合種植的地方集中在重慶、四川和浙江。
其中,重慶涪陵占全國種植面積的46%,整個重慶地區更是占到全國種植面積的60%,是妥妥的“主產區”。
不僅如此,青菜頭完成收割后,必須及時加工處理,不然極易腐壞,而遠距離運輸,成本太高,榨菜企業吃不消。
研究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如果重慶涪陵的青菜頭要運往北方城市,鮮銷最高價超4000元/噸,是涪陵當地最高收購價的5倍之多。
這些因素疊加,使榨菜企業大多建在原料產地附近,這其實也是涪陵榨菜得以發展壯大的“護城河”。
生產環節之外,涪陵榨菜的品牌影響力也是有目共睹。涪陵榨菜成為國內醬腌菜行業龍頭,旗下烏江榨菜已經在52個國家和地區賣出150億包,堪稱業界知名度最高的品牌。
2007年,涪陵榨菜簽下男星張鐵林擔當代言人,一句“中國榨菜數涪陵,涪陵榨菜數烏江”進一步提升了烏江榨菜的知名度,品牌影響力躍升。
正是產品力和品牌力,讓涪陵榨菜有了賣“天價”榨菜的“自信”。推出888元五年沉香榨菜之前,涪陵榨菜已多次在高端消費市場“瘋狂試探”。
據媒體報道,簽約張鐵林的同一年,涪陵榨菜就推出第一批600克裝沉香榨菜,售價2000元。2011年,涪陵榨菜又推出600克裝的沉香榨菜,售價上調至2200元。
屢次推出“天價”榨菜,涪陵榨菜從中獲得多少利潤?
以這一次888元五年沉香榨菜為例,公司明確表示,五年沉香榨菜“只是屬于系列產品擴張,沒太考慮依靠高端提升公司業績,主要還是通過主力產品(大眾款)”。
換句話說,涪陵榨菜多次發力高端消費市場,但屢戰屢敗。888元“天價”榨菜引發熱議后,沒幾天,相關產品便在京東、淘寶旗艦店下架,客服對媒體稱“賣完了”,不過,媒體注意到,淘寶網頁上其月銷量顯示為“0”。
難怪分析人士調侃:“沒有茅臺的命,卻得了阿膠的病。”
依賴漲價出現反噬
888元沉香榨菜推出前夕,涪陵榨菜宣布漲價。
11月14日,涪陵榨菜發布公告稱,由于原材料、包材、輔材、能源等成本持續上漲,疊加公司優化升級產品帶來的成本上升,公司于11月12日對部分產品出廠價格進行調整,上調幅度約為3%~19%不等。
對于涪陵榨菜接連推出兩項舉措,業內普遍認為,與其業績下滑有關。
今年以來,涪陵榨菜業績下滑較為明顯。財報顯示,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19.55億元,同比增長8.73%,歸母凈利潤5.04億元,同比減少17.92%;基本每股收益0.605元,同比減少22.44%。
僅就第三季度而言,業績下滑更加明顯。這段時間內,涪陵榨菜實現營收6.08億元,同比增長1.30%,凈利潤1.27億元,同比下降39.07%。
圖解涪陵榨菜三季報,圖源證券之星
宣布漲價后,似乎帶來了一劑“強心針”。11月15日,宣布漲價后的第一個交易日,涪陵榨菜漲停,總市值大漲28.59億元,而此前連續三個交易日收跌。
漲價看似得到了資本市場的積極回應,但是,能否對提振企業利潤產生長期效果,仍然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直言,提價雖然對于涪陵榨菜提升利潤有一定的幫助,特別是四季度的業績,但未來成本還會持續上漲,“對2022年的業績未必會有幫助”。
另一位業內人士也對媒體表示:“對于優質品牌來講,提價顯然是應對原材料上漲最直接的方式。但由于榨菜行業整體技術難度不高,提價未必能使消費者買賬。零售端價格過高,可能將反過來抑制市場需求。”
話說回來,涪陵榨菜這次漲價,或許并不著眼于長遠,而是希望能解四季度業績的“近渴”。
事實上,漲價解“近渴”被認為是涪陵榨菜的“保留節目”。
據中信建投研報顯示,2008~2018年,涪陵榨菜產品直接或間接漲價累計達12次,這之中,2014~2018年漲價尤為頻繁,“幾乎每年一漲”。
媒體分析稱,2008年以來,涪陵榨菜只有2014年、2019年出現過凈利潤負增長,其余時間均是正增長。結合漲價時間點來看,或許正是2014年業績增長乏力,才開啟頻繁漲價之路,而在沒有提價的2019年,涪陵榨菜凈利潤再次出現負增長。
依賴漲價,效果卻正在“失靈”。
從庫存數據即可一目了然。2015年末,涪陵榨菜產品庫存量比年初增加35.9%;2016年末庫存量比年初增加184.42%;2017年末庫存量比年初增加160.06%,達到9076噸;2018年末,庫存量仍然維持在9088噸的高位,相比于2015年末的1227噸,翻了6倍。
漲價令銷售遇阻,這意味著,涪陵榨菜的漲價策略出現反噬的一面。這種反噬,不僅體現在庫存量,利潤增速同樣受到沖擊。
公開數據顯示,涪陵榨菜利潤增速已經從2016年的63.46%暴降至2020年的28.42%。即使剔除疫情影響的2020年,2019年涪陵榨菜利潤也已出現近9%的同比下滑。
顯而易見,用“天價”產品發力高端消費,救不了涪陵榨菜;頻繁漲價,還是救不了涪陵榨菜。
雙重“天花板”制約
之所以“天價”產品或漲價的效果不佳,是因為涪陵榨菜的主力消費人群來自下沉市場。
2019年,時任涪陵榨菜總經理的趙平在經營情況電話會議中表示,渠道下沉是涪陵榨菜的重點推進工作之一,“未來將加大開發空白縣級市場乃至成熟鄉域市場力度”。
吊詭的是,涪陵榨菜一邊強調渠道下沉,一邊高頻次漲價,結果是,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利潤下滑便是最有力的“注解”。
在朱丹蓬看來,這種明顯的沖突,是涪陵榨菜遭遇成長天花板的表現。
朱丹蓬認為:“榨菜作為醬菜中的一個小品類,如今遇到雙重天花板的制約。一方面是整個榨菜市場的成長空間不大,已經觸及天花板;另一方面作為市場唯一龍頭,涪陵榨菜在經歷多次漲價后,市場份額也遇上天花板效應。”
公開信息顯示,作為榨菜界龍頭,涪陵榨菜的市場占有率高達36.41%,是第二名魚泉榨菜的3倍。占據這樣的市場地位,要想在榨菜領域“更上一層樓”,難度可想而知。
這種形勢下,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成為當務之急。
也是在2019年,趙平提出,未來將重點推進多品種分類開發,包括榨菜、泡菜、蘿卜、下飯菜等。
此前,涪陵榨菜已經做了相應鋪墊,包括收購惠通泡菜、打入“脆口蔬菜”市場、推出蘿卜產品等。
然而,這些新培育的業務并沒有為涪陵榨菜建立第二增長曲線。
2021年上半年財報顯示,涪陵榨菜今年上半年榨菜品類營收達12億元,較去年同期的86.52%有所上漲,達89.14%。泡菜、蘿卜和其他產品營收則在下降,尤其是蘿卜產品業務營收同比下滑近3成。
品類擴充“折戟”,使涪陵榨菜的“天花板”愈加嚴實,而健康飲食浪潮席卷而來,對醬腌菜品類形成沖擊,對重鹽的榨菜影響更甚,因此,涪陵榨菜的“天花板”不僅沒有往上打開,反而往下擠壓。
即使在榨菜界,涪陵榨菜某些產品的含鹽量也過高。今年4月,《消費者報道》將13款榨菜送至權威第三方檢測機構檢測。結果顯示,烏江鮮脆榨菜絲排名“墊底”,理由是“烏江鈉(達到2558mg/100g)和甜味劑相對較多”。
千萬不要小看消費者對健康飲食的需求,一如對價格敏感,現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健康飲食相當敏感。
種種因素都會導致涪陵榨菜業績承壓,正如媒體所言:“榨菜市場份額進一步開拓難度加大、產品結構較為單一、營銷費用上漲等都是涪陵榨菜眼下面臨的困難,只有通過轉變思維、加大新品開發,以實現發展模式的迭代升級,企業才有可能獲得更為長遠的未來。”
對于涪陵榨菜來說,“天價”榨菜只是一時喧囂,平穩乃至高質量發展才是長久考驗。
參考資料:
1.《售價888元,涪陵榨菜回應“天價禮盒”!網友:真的吃不起榨菜了……》,21世紀經濟報道
2.《榨菜里的套路》,遠川商業評論
3.《涪陵榨菜漲價,能解企業之困嗎?》,經濟日報
4.《漲價背后,“榨菜茅”未來“可欺”?》,財經新知
5.《13款榨菜對比測評:烏江、錢江牌排名“墊底”,有2款讓人意外!》,消費者報道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