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副總裁周圍:性能是消費者痛點,vivo從“內核”做文章
12月16日,“2021 vivo開發者大會”在線上舉行,大會圍繞游戲生態、IoT開放生態、互聯網技術等展開,探討科技、互聯網、AI、IoT等未來的發展趨勢;而在一周以前,開發者大會前夕,vivo基于去年發布的手機操作系統原系統OriginOS,正式推出原系統新版本OriginOS Ocean。
操作系統一直是手機的靈魂,鴻蒙OS之后,國內手機廠商也開始自主研發系統,vivo也沒有錯過。針對原OS的交互和體驗層,vivo持續聚焦顯示動效建設和引擎建設,做人因工程、找環境標準、做心流建設。
vivo副總裁、vivo AI人工智能全球研究院院長周圍將手機操作系統分為三層,即內核層、中間層和生態層。
周圍認為,在中間層,vivo在IDE環境、渲染層上做得比較扎實,以vivo的手表為例,“如果配上足夠大的內存應該也能支持五千個左右的應用,在手表上跑五千個應用。”而生態層則是中國產業界遇到問題的一層,“中國手機企業在海外還是用Google的生態,中國互聯網產業界基本上在全球沒有生態可言。我們作為產業界的一員,單憑一己之力的作用有限,這需要產業的合作、努力。”
而在內核層,如何解決消費者的痛點,是vivo策略布局的重點。周圍談到,“今天問消費者你對手機的需求是什么?大家反饋的多是慢、卡頓,其實更重要的是越用越慢,這是在反饋性能的問題。在這個角度不停在生態和顯示幀率上做文章,不如在內核上做文章。”
2021年,周圍帶領團隊把游戲王者榮耀的數據傳輸進行雙數據通路的下載,“以前是單通路,一張網卡、一個數據單路傳輸,去年的時候我們就做了兩路下載,同樣的數據包切成兩份,一個網卡下載一份,兩張網卡下載完成之后再拼接。雖然不會有兩倍那么快,但是快是顯而易見的。”vivo還找到相關路由器公司合作,嘗試將手機上傳輸數據、下載數據、游戲數據傳輸的過程,統一做成多路傳輸。
vivo副總裁、vivo AI人工智能全球研究院院長周圍
除此以外,在計算上,vivo也在內核層面設計了高實時計算、智慧調度計算及高速追載三大引擎,確保在系統多任務運行時快速流暢;功耗上,通過智能凍結平臺和自適應刷新技術,在體驗和功耗上取得平衡,將一天省下來的電轉換成用戶場景,每年達成5%-7%的省電優化;顯示方面,vivo在原子動效引擎的基礎上研發擬水面物理動效,模擬物理世界水面浮力、阻尼,提升動效體驗。
vivo副總裁楊健此前曾表示,OriginOS Ocean希望推動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更密切的融合,提供更好的IoT生態。
事實上,距離vivo開始布局IoT領域,已經過去3年。
2018年9月6日,vivo首次對外發布IoT戰略,并正式推出了vivo的IoT產品——,Jovi物聯。
三年過去,vivo的IoT布局已經覆蓋包括車載、家居在內的諸多領域。
此次開發者大會上,vivo在車機端重新定義和設計了Jovi InCar的卡片組件,推出了Jovi InCar 2.0版本,具備連接、多屏聯動、兩輪車互聯、智慧車鑰匙等功能。
在智能家居端,vivo則對設備便捷連接、數據便捷流轉及快應用能力的生態支撐、健康守護等維度進行優化,與超過560家智能家居品牌進行聯合,覆蓋95%以上的核心場景品類,聯合行業諸多IoT廠商,以打造全聯接、全場景、全交互的IoT體驗。
周圍認為,想要做好IoT領域的交互和生態支撐,需要的是首先是平等開放的產業環境。“生態合作伙伴特別關注兩點:一是我做的東西要幫我適配,有好的互聯和使用體驗;二是能不能把我的東西在比較大的銷售渠道進行銷售。”因此, vivo也有自己的全聯接的協議,在三年前與產業伙伴們一起創建了IoT的開放聯盟,“我們為什么要做這件事?IoT生態是很繁榮的陣營,生態合作伙伴,需要平等、開放、相互尊重的產業環境,vivo也是希望IoT的生態是這樣。”
周圍談到,作為終端廠商,vivo天生承載了一邊是真實的自然世界/物理世界,一邊是數字世界的義務。“我們是橋梁和聯接中心,我們做策略或者布局的時候,我們的角色天生有我們的生命和擔當。”
一、IoT行業至少分三層:芯片、協議和生態應用
媒體:看到很多手機廠商,像華為做鴻蒙,做全聯接性整套的操作系統,vivo有沒有這樣的部署?
周圍:我認為IoT行業至少分三層:下面的芯片、中間的協議、上層的生態應用。
1、做IoT協議芯片的。這個生態類似于恩智浦這種底層的芯片公司,這些公司很少做IoT生態鏈上的設備,在中國碰這層的公司比較少,只有一兩家,終端廠商有一家。我們聊這件事更多是從IoT芯片話題來聊,終端廠商不碰這一層。
2、站在IoT廠家這層,做IoT的互聯。這層終端廠商有做, vivo也有自己全聯接的協議,三年前我們也做了IoT的開放聯盟。
我們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我們的理解是,IoT生態是很繁榮的陣營,生態合作伙伴天生需要平等、開放、相互尊重的產業環境。vivo也是希望IoT的生態是開放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的,所以我們做了開放IoT的協議,我們可以看到行業里面和大家合作的美的、海爾、還有蘇泊爾的廚電,炒菜機、電飯鍋等,現在都開始接入開放的聯接協議。大家希望自己的設備在開放、平等的協議上進行商業的拓展,vivo在IoT上的思路也是這樣的,我們也做了自己開放的聯接協議。
3、設備基于協議聯接上之后,IoT設備又怎么互動、怎么做生態的支撐?這一點各個廠家做的情況繁榮程度不太一樣。我們注意到IoT生態合作伙伴最關注的是兩個點:
一是需要平等開放的產業環境,vivo這樣的公司是最適合和他們合作的,他們特別關注兩點,一是我做的東西要幫我適配,有好的互聯和使用體驗;二是能不能把我的東西在貴司比較大的銷售渠道進行銷售,vivo在2021年也做了vivo智慧互聯的認證過程,我們接下來也會對外公布。我們會給它做系統性測試,保證互聯體驗。
如果有vivo智慧生活的認證之后,也能夠在vivo的一些渠道進行流量的支持,這是vivo過去兩年對合作伙伴做得不那么夠的,沒有很好的對流量進行支持,沒有很好的做認證,只是做了基礎工作,沒有做標準化的認證工作、兼容化的適配工作。這點2021年我們補齊了,合作伙伴可以做這個認證,大家在網上買東西的時候也有帶認證標的東西購買。
總結來說我們2021年做的工作兩個比較成功:一是設備的快速發現做了極大的創新,因為我們是終端廠商,所以進行WiFi的聯接、相互發現,這個工作做到比較大的突破,我們幫助美的發現了2500萬個設備;二是聯接上面,我們做了大的突破。比如蘇泊爾的電飯鍋,它有燉湯、炒菜的菜單,我們在快速聯接的基礎上,通過前兩年發布的快應用,把聯接之后的生態打通。我們和蘇泊爾做合作,他們很開心,既可以快速聯接自己的電飯鍋,同時通過快用,既不用安裝也不用下載,消費者可以看到相關的菜譜、看到相關的應用,我們打通了IoT聯接之后的生態能力支撐的部分。
二、操作系統:內核、中間層框架和產業生態
媒體:現在談硬件,國產的手機硬件還有很多沒有突破的地方,在底層系統上vivo做了哪些新的技術的突破?
周圍:底層有硬核的交互技術,比如我們做人因工程找環境標準,做心流建設,這其實是針對原OS的交互和體驗層做的。我們在原OS的交互和動效層面也在持續做顯示動效的建設和引擎的建設,比如去年叫原子動效,今年增加了擬水面的物理動效,這是體驗交互層面的底層支持。
內核層面,我們認為內核層面最有挑戰性、最重要的方向是做全局的緩存、持續做編譯器的優化。編譯器的優化和全局緩存,還包括內存管理、調度、顯示surface user的接口。
大家今天看到vivo 8G的手機和12G未優化的手機相當,去年我們做8G的手機+3G的功能,今年扎扎實實做8G和12G相當,這是消費者側的感知。底層技術我們持續在存儲管理方向做工作,像剛才說的編譯器優化,我們不僅在內核層面做,大家可以關注到行業快應用的生態,那上面的開發環境、編譯器是我們做的,我們持續做聯接、編譯,希望這些底層的技術服務好手機逐步的迭代。
當我們聊操作系統的時候也是分三層:
第一層是內核,內核層是操作系統或者目前行業友商推出自己的操作系統,現在我們的研判是Linux內核等在過去十幾年以及未來使用是沒有障礙的,行業里面的工業應用,包括手機端側的應用沒有障礙。策略是把內核的迭代和演進做好。
我簡單講講內核層面主要做的方面,計算、存儲、顯示三個方向。
手機上的計算資源非常多,vivo這兩年做了計算加速平臺,計算加速平臺的本質是在內核層面把所有算法、計算資源分配相關的東西做成獨立的算子單元,等到我們做編譯或者算法實現的過程中,我們又在vivo的計算加速平臺把它用最合適的算子分配出去。比如同樣做AI的算法或者同樣做顯示的算法、圖形圖像的算法,我們可以在計算加速平臺加持下分配到NPU、GPU,比如聲音上vivo會直接分配到DSP上,這是我們在計算上做的東西。
在存儲上,我們做的東西比較顯著,結果是今天大家可以感受vivo 8G的機器,今天能夠跑的、不在后臺被殺掉的應用是28個,2020年大概是20個,2019年我們的能力是14個。我估算了一下,每年增長大概40%。這是站在消費者側感知到的。
顯示方面,我看到大家對顯示既有吐槽又有期望又有驚喜,中高端機型基本上90幀、120幀,高幀率意味著高耗電,如何在高幀率和高耗電上平衡,這是我們要做的工作。顯示既和系統相關,也和功耗相關,我們還在做嘗試,今天我們放出來的樣本版本,大家覺得幀率管控太過,在體驗上要優化,如果是幀率太快了,所以在耗電上又有點過。我們怎么拿捏這件事,是最大的考驗,我們一邊聽到因為幀率過高,耗電嚴重,或者因為管控耗電過嚴,導致體驗上有影響,因此我們做了自適應刷新的技術,目前是在體驗和功耗上取得平衡。這個事情正在嘗試,我覺得可能需要大半年的時間。
我們也關注消費者當下最痛的痛點,在移動通信網絡方面,去年我們解決了幾個系統性的大問題:
一是隨著5G的布網,我們把通話接通率、掉話率、上網體驗做了系統性提升,通過一年多的努力,今天的通話率應該已經到99.9%左右,行業標準是98%左右,我們希望消費者5G應用通話和上網有更好的體驗;
二是5G網絡上的小區切換,因為5G的頻率比較高,基站覆蓋范圍比較小,小區和小區切換的情況比較多,再加上SA、NSA、LTE等多種接入技術組網導致小區邊緣的乒乓效應比較多,一會兒接A小區、一會兒接B小區,導致接通率問題比較嚴重,功耗消耗較快,上網也不夠順暢,這點vivo去年一年做的工作比較多;
三是我們也做了路網覆蓋的工作,比如高鐵模式、地鐵模式,我們發現高鐵專網速度比較快,就連專網;
四是CBD、高層住宅附近的建筑物比較高、人口密集,經常出現網絡切換掉網、上網斷流現象,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小區覆蓋遮擋、乒乓效應、人多網絡擁塞,我們也做了端側智能記憶和規避,保證大家有比較好的聯網體驗,這是在移動網上做的工作。
中間層,我們有IDE環境、中間的surface、渲染層,綜合起來叫框架,這層的能力還是在的。比如今天vivo的手表,如果配上足夠大的內存應該也能支持五千個左右的應用,在手表上跑五千個應用,我們在中間層做得比較扎實。
最上面是生態層,生態層是中國的產業界真正遇到問題的一層,這也是為什么中國手機企業在海外還是用Google的生態,中國互聯網產業界基本上在全球沒有生態可言。我們作為產業界的一員,單憑一己之力的作用有限,這需要產業的合作、努力。
操作系統的這三層,上面的生態層比較難展開,但是下面兩層不管是技術挑戰還是可行性,我自己認為是相當樂觀、非常樂觀。
三、高端市場/旗艦市場:本質是想讓客戶滿意
媒體:vivo這么多年一直做硬件和軟件各方面的創新,我們看到今年芯片或者影像的情況,從您的角度看,這對于vivo在獲取高端市場或者旗艦市場的運營上有哪些幫助?
周圍:單單就談軟件的一個體驗就想獲得高端用戶完整的認可或者是巨大的提升,我覺得可能性不大。我們只要持續在這個方向做,一定能獲得大家的認可。比如高端用戶比較在乎的安全訴求,我們成立首席安全官,成立幾百人的團隊做安全,原則上來講就簡單,比如透明可控、端側處理,所有的權限必須是最小的、可信的。
所有的工作都是希望做完之后他們會認可我們,比如安全相關、辦公相關,所有底層技術的突破都是為給消費者帶來利益或者帶來超過體驗的實質性感受。比如剛才說的持續在內核上、工具鏈上、編譯器上做工作,可能高端用戶不是行業內就覺得無感。但是你告訴他vivo 8G的機器相當于12G的機器,它就覺得還不錯,至少覺得認可我們。
所以我們在商業上沒有那么功利,我們覺得應該給消費者最關注的地方,他能認可我們。更重要的是賽道的選擇上,比如我們在性能賽道上、辦公賽道上、安全賽道上、教育賽道上、運動健康賽道上,我們都會做。
vivo有一千多人的人工智能研究院,這個研究院經過三年多的發展,在圖象識別、語義識別、聲音識別已經做了很多突破,在這個地方還有激動人心或者充滿溫暖的成果想和大家分享。大家拍照的時候如果有圖文文檔,我們是直接提取的,我們是直接轉化的。大家拍筆記本都會有摩爾紋,拍顯示器和筆記本的時候會有扭曲的高壓帶一樣的摩爾紋,vivo手機拍是沒有的。
辦公最重要的需求是環境,要流暢的工作。我曾經遇到行業的前輩,他是中國電信的,他跟我投訴,為什么電信家的辦公環境在你家手機上一會兒行、一會兒不行?后來我們發現電信為了文字信息的保密有自己的專網,專網在手機上一會兒行、一會兒不行。針對這個情況,我們后來派專門的團隊在幫大家做辦公環境的穩定性、兼容性的工作。
我們為什么做這個事情?因為我們的高端用戶需要,他們需要我們就要配團隊。我們在辦公上也是做了很多工作,對外溝通的時候很少講得這么詳細,但是我們實實在在做了很多工作。就辦公這點,我們也會對行業外發起聯系方式,但凡你們家公司的辦公環境在我們手機上有任何問題,都給你上門一對一的專門做服務,本質上回到讓高端客戶滿意,因為我們要讓他在辦公環境滿意。這點我們在做,做得應該還不錯。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